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艺节目也需“烟火气”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文艺节目也需“烟火气”

来源:大众日报2023-10-09 09:56

  作者:李佳汶 田可新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评书节目《来故居听书》在一众文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甚至被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老先生种草。“一览江山如故,评说世间万物。回望历史名人路,来故居听书!”这四句定场诗简短有力,透露出独属于评书的“烟火气”,节目一开头便将观众带入旧时的说书场景之中。

  评书,作为一种古老的劳动人民创作的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茶余饭后,没有过多娱乐方式的人们,聚在一起闲聊古今志怪逸闻、英雄演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评书这一口头文学,其汇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真正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传统艺术。至明末清初,评书的表演形式多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着长衫、持折扇,辅以醒木。新中国成立后,评书乘着广播和收音机普及的东风,再次迎来发展。流传至今,在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冲击下,评书呈式微之势。

  《来故居听书》和评书深度融合,让评书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生机,不得不说是一次精彩的尝试。不同于其他歌舞类的文艺节目凭借华丽的视觉体验吸引观众,《来故居听书》重视听觉感官的调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评书的原汁原味。无论是开头豪气冲天的定场诗,还是用“贯口”对人物生平娓娓道来,抑或是巧用骈体韵文“赋赞”,处处可以感受到评书的魅力。《来故居听书》就像是一碗奶奶用柴火和土灶精心熬制的米粥,辅以农家小菜,土地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让观众回味无穷。

  追根溯源,如何让充满“烟火气”的传统民间艺术和文艺节目结合得恰到好处,离不开对节目内容的精耕细作。以《来故居听书》第一期为例,节目选取了鲁迅先生作为主人公。开篇一段八扇屏,便让这位中国近代文坛上的巨匠活了起来,“想当初,清光绪七年,浙江绍兴一户人家,一个小孩呱呱坠地。此子不凡,后来改变了整个中国文坛……为唤醒国人灵魂,发出内心最强的《呐喊》。以‘鲁迅’笔名写出了《狂人日记》,记录下《朝花夕拾》……”一代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仿若古时的三国英雄、梁山好汉,被说书先生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地讲述过往的传奇故事。节目对鲁迅生平的深度挖掘,并巧妙串联其文学作品,使其符合评书常用的“贯口”予以呈现,内容制作的用心可见一斑。

  当然,《来故居听书》的“烟火”气质不仅源于评书的表现形式和精耕细作的内容,更源于与名人故居的深度结合。在人物故居,听人物故事,沉浸式的场景设置让节目效果更上一层楼。传统的评书在单一场景,凭借说书先生的临场表演和观众的想象达到表演效果。《来故居听书》关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配合,“移步换景”式的场景呈现更利于挖掘故居的故事细节,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仍以《来故居听书》第一期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温馨愉悦背后,是少年鲁迅为父寻药、兼顾学业的辛酸苦楚,也是四处求药耽搁学业而“刻早”典故的由来。节目从故居遗留下的痕迹出发,深入挖掘人物的故事细节,用贴近观众的表现形式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

  当下,如何制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是每个传统文化传播者审慎思考且不断求索的问题。《来故居听书》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它让土生土长的传统民间评书艺术再次回到大众视野,自下而上唤醒人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也许文艺节目不需要多么高高在上,只是需要一点贴近百姓、贴近底层、贴近现实的“烟火气”。(李佳汶 田可新)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