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标注文学坐标,为新时代文学把脉画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标注文学坐标,为新时代文学把脉画像

来源:新华日报2023-10-12 15:18
标注文学坐标,为新时代文学把脉画像

  □ 本报记者 冯圆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艺、中国文学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江山壮丽、人民豪迈的当代中国,赋予文学更加艰巨和丰厚的使命。以历史方位标注文学坐标,“新时代文学”的列车呼啸驶来。

  10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作协、江苏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新时代文学论坛在徐州召开。论坛期间,莫言携新作《鳄鱼》亮相,徐则臣研究中心在江苏师大挂牌成立。经典作家“再出发”,优秀青年作家迅速成长,由莫言、徐则臣的创作延伸开去,通过对个案与整体的探讨,专家学者们纷纷为新时代文学“把脉画像”。

  新时代召唤新文学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历史的行进、时代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学的更新。

  “‘新时代文学’是针对近十年尤其近几年中国文学的发展提出的新概念。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与社会生活的新发展,符合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文艺政策的作品,构成了新时代文学的主要方向与维度。”《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说。

  在刘艳看来,新时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但拥有极其丰富的面貌。就主旋律题材现实主义作品而言,有周梅森《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大博弈》等反腐倡廉、反映国企改革的力作,有熊育群《金墟》、欧阳黔森《莫道君行早》等反映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创作;莫言、贾平凹等经典作家,突出地体现了新时代文学“再出发”的典型特征,他们深化与重构了现实主义,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学资源的当代转化,致力于文体探索与叙事创新。即使是悬疑推理等类型小说,也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青年作家的博观约取、开阔自信。“中国悬疑推理小说第一人”蔡骏的《一千万人的密室》,就兼具了悬疑推理、纯文学和现实主义写作的丰赡维度。

  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张光芒认为,新时代之新,从主客观两方面,向文学发出召唤。客观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主观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纷纷构成新时代文学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要求文学在面对历史题材时有新时代的精神高度,面对现实题材时要深入生活,发掘出新时代的本质变化,讲述出民族精神的最新状貌。

  被誉为“70后作家的荣光”,徐则臣的创作轨迹清晰契合了新时代文学的内在要求。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宋炳辉认为,徐则臣小说不断更迭的文学坐标——从花街到北京再到大运河,说明作家越来越具备了一种世界性的眼光,“他从对个人经验的书写拓展至对同时代人的经验的书写,直至升华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密码的勘探。”

  接续传统,擘画时代

  为新时代文学画像,会发现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是直面时代、历史与现实,走出狭小自我。“新时代作家注重从时代、历史与现实的环境中来描写人物,强调作品的社会价值与使命担当,拒绝在作品中咀嚼个人的小小悲欢。以前创作中一度出现的私人写作、个人写作和游戏主义倾向得到了有力的矫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说。

  在他看来,梁晓声的《人世间》中,作家正是凭借对这段历史与政治的熟稔,对大时代的真切描摹,才写出了荡气回肠、沁人心脾的百姓故事、人间万象。贾平凹写《山本》时,企图把秦岭走一遍,详细整理了秦岭的草木记、动物记,着力在它的生存土壤和人文风物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同样,叶兆言完成《刻骨铭心》初稿时,自感整体的历史与时代的氛围薄弱,在正式出版前又增加了《在南京的阿瑟丹尼尔》等章节,浓墨重彩地铺叙了日军侵华时南京城的残酷惨烈,这才有了小说最终面世时的厚度与力道。

  乡村振兴题材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彰显了新时代文学的独特“气质”。

  纵观2022年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将乔叶的《宝水》、付秀莹的《野望》视为重要收获。“就《宝水》而言,它有新的题材、新的写法和新的人物,是一部展现乡村时代变迁、散发着浓郁泥土芳香的新时代文学精品。类似这样的作品,超越了以往知识分子‘返乡体’中的启蒙视角、精英立场和乡愁情结,用一种新的眼光来打量乡村,用一种新的美学来描绘乡村。”

  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构成了新时代文学的另一重显著特色。

  “中国作家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的问题,思考写作资源的问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小说评论》主编杨辉观察到,当代作家开始着力对中国古典传统、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传统融会贯通,以此感应我们时代的重要现实问题,呈现出继承传统、扎根现实、面向未来的开阔气质。

  师从莫言攻读博士,徐则臣的博士论文关注“《聊斋志异》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在他看来,莫言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充分继承,尤其值得中青年作家学习。

  “莫言老师既是一位经历了严格的现代小说写作训练的作家,又是对中国的传统叙事资源继承得最好的作家。当我们身处全球化的时代、面临同质化的威胁时,中国当代文学必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就是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恰恰来自我们的文化根脉——和我们的老祖宗接上头、进行当代转化,我们的文学就有了更顽强的创造力、生命力。”

  用文学“创造一个新世界”

  对新时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与会专家们也有着清晰的认知。

  在阅读时间跨度较大的作品时,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经常有种感受:小说前半部分写得很好,后面却急转直下,最后仓促结尾。这是因为,小说前半部分处理的仍是新时代来临之前的经验,作者往往驾轻就熟;而一旦写到新时代,则发现“新时代的经验还没有能够进入到新时代的文学当中”。

  谈到时代的时候激动得不行,落实到创作的时候却缺乏生活。在新时代与新时代文学之间,横亘着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如何破题?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房伟认为,作家们首先要主动地介入生活,触摸广阔的沸腾的中国现实,找到独属于中国的那一份经验。“但目前的问题是,我们对现实太缺乏主动介入的决心和能力。遥想当年茅盾先生为了写《子夜》,花了大量时间浸淫到股市中,才最终精彩展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覆灭。”

  和房伟的观点相似,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徽昭提醒作家警惕“感受性的弱化”问题。“作家要把自己的眼睛、耳朵、手脚打开,和今天的这个世界发生真实的联系,才能作出植根时代的有效表达。”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飞援引昆德拉对小说家的三大分类——复制世界、解释世界和创造一个新世界。江飞认为,“复制世界”是讲述一个故事,“解释世界”是描写一个故事,“创造一个新世界”则是思考一个故事。这“思考”是对世道人心、人性人情以及人类存在的思考,这“创造”是创造一个精神和心灵的世界,也必然包含着对小说文体、叙事、语言等方面的新创造。

  江飞说,文学要积极地把握时代,作家要精准、深入地把握与以往不同的新现实,“新时代文学肩负的使命,是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精神丰盈的美丽新世界。”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