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看《黛玉葬花》到“陪”黛玉葬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从看《黛玉葬花》到“陪”黛玉葬花

来源:文汇报2023-10-17 10:29

  作者:王筱丽

  举起小屏,戴上XR眼镜,在“三生石畔”“荣国府”“沁芳桥”等错落有致的微观场景目睹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识相知……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国际消费电子展上,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之一的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与更多观众见面,并获得了Z世代的不少关注。当传统遇上科技,当经典碰撞未来,业内人士认为,演艺业态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正在通往更多可能,也将为城市的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与新路径。

  场景跃然眼前,新科技刷新观演体验

  “大观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跃然眼前,仿佛唾手可得。”体验完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一名越剧《红楼梦》的忠实粉丝留下如是感言。走进当代风格的“大观园”,观众戴上装备,随着熟悉的越剧选段响起,不一会儿就能看到纷繁的桃花花瓣飘落,林黛玉随后挑着花篮走入视线中。林妹妹边唱边走,让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观众仿佛与剧中人比肩同行,一道惜花怜花。

  据项目负责人、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教授张敬平介绍,沉浸式《黛玉葬花》利用了混合现实(MR)、投影、3D打印等技术,以及情境感知、自然交互、编辑现实等特性,为情景式舞台装置赋予“戏剧性”,以此打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隔阂。

  从观众视角出发、设定最佳赏戏点、完善表演空间……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以上海越剧院的越剧《红楼梦》的舞台演出版本为参考,围绕“情之起源”“宝黛初识”“西厢定情”等八个主要情节展开。幕后精细庞杂的细节使完善的体验成为可能,团队将舞台道具、布景及越剧演员的表演设计成虚拟的元素,合成在一个虚拟空间中,通过识别跟踪技术定位现实中每一个装置、建筑、道具的空间特征及定位信息,并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进行叠加融合,从而实现观众在实体艺术装置空间驻足时,推送相应的虚实融合的表演,让观众尽情体验、自主探索。

  打破虚实界限,元宇宙也有剧场

  在《黛玉葬花》之前,张敬平就已多次尝试将虚拟现实和戏剧交织在一起,他曾与团队打造过AR交互舞台装置《爱情书简》和AR越剧《红楼幻境》。此番再度牵手越剧,缘于张敬平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虽然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但在上戏工作后他观摩了大量国内外、不同门类的舞台作品,看得越多越感受到任由社会变迁、技术变革,戏曲之美仍在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采。于是,他便决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好数字化方法让科技助推一把传统戏曲。

  “虚实内容的叠加和虚实空间的混合。”张敬平这样定义MR技术,他认为相比于全虚拟的VR,以MR为主导的戏剧体验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用户的“失真感”。与此同时,混合现实情境下的非线性叙事将主导权交给了观众,“观众在场地中漫游,可以自由选择观演的路线和顺序,由此也能享受到不同的效果”。

  张敬平并不认为新技术会替代传统舞台表演,他更愿意将其视为现有形式的补充。至于未来的应用场景,他提到了关键词——在地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地方固有的物理属性和历史面貌或许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其中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却依旧存续,混合现实便可以一定程度上激活这份生命力。”他对记者表示,“MR将戏剧带入非传统的演出空间,这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拥有很大的潜力。”

  有演出自然少不了排练,张敬平团队以上戏昌林路校区新剧场为原型,开发了“元剧场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跨校区的剧目排练的合成与预演功能。相较于复杂的舞台搭建,元剧场既是实体剧场的孪生,复刻了实体剧场的功能,同时也在多个维度上实现了实体剧场的延伸与拓展,是未来元宇宙中的演艺前沿和剧场形态。

  “元宇宙的世界里有商场、社交场所,自然也有剧场。”张敬平表示,“MR设备便是进入元宇宙的一个入口。”或许在未来,就像买票进剧场一样,观众们也会在某个指定时刻,携带平板或头显设备,来到一个虚拟空间,和数字人物互动,360度自由观看演出。(王筱丽)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