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 青
有人评价电视剧《九义人》为古代版《不完美受害人》,其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展现了当下的社会问题,并以多位义士抱团取暖、同心协力、匡扶天下正义的豪情壮举昭示希望,抚慰人心。
《九义人》剧照
《九义人》采用双线并举的叙事结构,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依次铺陈。七年前和七年后,像两辆相向而来的列车,在轨道中央相并。各位义士亦在此间悉数登场,人物鲜活,逻辑清晰。双线结构让故事悬念迭起,七年前的残酷无助和七年后的运筹帷幄形成鲜明对比;七年前的跌跌撞撞与勇往直前,又为七年后的并肩而站做好了铺垫。观众的情绪在“被虐”与“复仇”的两极之间来回跳脱,给人一种深刻的观剧体验。
七年前,烟雨绣楼里的绣娘蔺如兰以为老师吴廉与自己是两情相悦,那于礼法之外发生的肌肤之亲,不过是情不能自已所致。然而丁茹的自戕、孟宛的“被迫”,以及绣楼里多个女子相似的遭遇,犹如当头一棒,将蔺如兰敲醒。看似翩翩君子的吴先生,实则是毫无廉耻的衣冠禽兽。他利用女性弱势地位和社会舆论压力,做下不轨之事,却依旧逍遥法外。不承想,被欺骗感情的蔺如兰是个“另类”女子,其以不顾一切的孤勇之势告倒吴廉,寻求正义。然而,世俗的成见与吴廉的势力,终让蔺如兰成为以卵击石的牺牲品。
七年前的剧情充满了孱弱的无奈与孤勇的悲壮,但是孟宛和蔺如兰年少的友情却格外动人。拥有同样遭遇的少女,她们彼此慰藉,彼此相拥,要一同上公堂诉冤情,要一起远走高飞,相互为伴。朋友大如天的少年友情,互为知己般的少年情谊,在岁月的长河里是那样熠熠生辉。如兰走后七年,孟宛亦蛰伏筹谋七年,为了替如兰伸冤,为了讨要世道公平,她宁愿放下眼前岁月静好的生活,也要信守当年友谊之约。世态炎凉的现实与温暖真挚的友情构成鲜明对照,亦令如兰和孟宛的人物形象光彩夺目。
七年后,在孟宛的精心谋划下,捕快刘薪、镖师冯大、歌妓柳三娘、武将沈牧、绣庄商人黄娇娇、秀才李春风、出家人觉明等各路义士齐聚一堂。纵使他们的相聚有个人恩怨与利弊权衡,但拥有相同的敌人便可成为朋友。更加难得的是,在后来并肩作战的日子里,即便困难重重,即便被离间争执,也从未有一人离开。这些贩夫走卒、普通百姓,在抱团互助的合作中,渐渐生出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一定要让吴廉伏法,还世道公平正义,成为他们的共同信念,而这亦是电视剧《九义人》在立意上的出彩之处:当某些利益体践踏社会公序良俗时,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一味权衡利弊,罔顾是非对错,只会让恶人称霸,好人落难。所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个体,只要团结一心,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七年后的剧情还有一处极具意味的设计,即表现了吴廉不幸的童年与分裂的原生家庭,好似为其恶行追根溯源。然而,回望九位义士的人生,哪个人的命运不是千疮百孔?他们却没有像吴廉一样,在遭受恶意对待后选择用更加决绝的恶意去荼毒世人。在吴廉看来,善就是蠢,在九义士眼中,善良正义才是希望之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对应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导向,其间人性善恶的分明刺目耀眼。最终,吴廉的伏法全然印证了那段经典名言:“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这些以心相交的义士一同筹谋策划,让吴廉失势、散利,终被正法。
故事总是惊心动魄更好看,但现实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倘若故事里的事照进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毕竟要让坏人伏法,好人所要付出的代价无可计量。所以,电视剧《九义人》的最后一集,让时光倒流,切断所有悲剧产生的根源,让剧中每一个人皆如心所愿,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这亦是每一个观众的心中所想。(刘青)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