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游帅 华学诚
一线通南北,往来天地间。大运河是人类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跨越古今、贯通南北、勾连中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重要人文动脉。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日夜奔流,推动着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社会变革,孕育了沿途独特的商贸、建筑、文学、饮食、民俗风情,直到今天仍散发着无穷魅力,深深影响着运河沿岸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
《壮游大运河》 程颢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壮游大运河》的作者程颢是一名生于运河畔、长于运河边的行者。七年孜孜以求,程颢逐步构建出完善的运河研学教育体系。以此心路历程为背景,程颢将其多年来的考察体验、思考收获逐帧萃取,最终凝结为了《壮游大运河》一书。
品读大运河,浏览的是流淌的中华文化,传承的是交织的中华文脉。运河因流动而生韵,因交织而孕魂。自运河通达,岭南百州之物,滇黔巴蜀之产,齐鲁燕赵之货,东方渔盐之利,水陆相济,周流不息,莫不相通。《壮游大运河》由南向北择取了10余条线路,贯穿吴越、淮扬、中原、齐鲁、燕赵五大中华文明代表性区域文化中的360余个研学点位,涵盖政治、历史、风俗、文学、科技、饮食、建筑等类型5000余份资料,全貌展现了大运河的无穷魅力。书本以主人公“壮壮”的视角,在不同文化之间开展海河对话(大海与运河)、江河对话(长江与运河)、山河对话(泰山与运河)、河河对话(黄河与运河)、天河对话(航天与运河)、民族脊梁与血脉的对话(长城与运河)六场对话;从运河文化中发掘爱国、自然、大同、仁爱、孝悌、中庸、和合、包容、发展创新、知行合一十大文化理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历来重视知行合一,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便是中国古人游学之风的典型代表。在西方,壮游远足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方式之一,近年来,研学更是成为欧美国家的教育研究热点。行走是另一种教育,研学是课堂的延伸。《壮游大运河》是一本立体的行走指南,起于品读、重在壮游。书本配套推出了“壮游大运河研学”项目,并与20余家博物馆、文化馆、关键设施枢纽等建立研学合作,为读者提供了一站式、多元化、沉浸式的运河壮游研学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壮游大运河研学项目通过了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素质学分认定,纳入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正式名录。这是学分银行首次向基础教育领域开放,读者完成书本认定的项目对应板块研学课程,即可获得相应学分。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评价《壮游大运河》说:“2700公里的大运河,让我们的历史更加鲜活,可触可感。为什么说紫禁城是运河上‘漂’来的?外国国王为何会葬在运河边?如何从太空中看运河……这些问题都在《壮游大运河》一书中得到生动、翔实的解析。”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运河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离不开数字赋能。《壮游大运河》配套推出了基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平台·研学大运河云平台”的线上、线下研学线路以及相关研学点的视频及图文资料。平台汇集了研学地图、研学课程、线路共建、成长打卡、研学报告、研学看板等六大功能模块,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精准记录学习过程,分析认知水平,生成分众化的授课模式,为研学者认知藏品保护、学习历史文化、模拟传统技能、取得成果认证提供有效支撑。登录研学大运河云平台,读者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云端探索、研学实践等不同模块,深入开展讲述运河故事、专题研讨、实境课堂等教学活动。读者还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在研学平台选择课程模块进行线上云学习,通过研学地图导览参与博物馆课程,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探索体验,完成成长打卡、生成研学报告等。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该书推荐语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妨就从展读《壮游大运河》开始,读之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