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微观世界”里的画意情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微观世界”里的画意情致

来源:解放日报2023-10-26 10:00

  作者:苏 醒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宋代文化的了解愈趋深入,以宋画为灵感创作的剧目越来越多。电影中1983年由胡金铨导演的《天下第一》与2006年冯小刚导演的《夜宴》皆以《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造型为原型,以北宋王希孟孤本名迹《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春晚舞台上爆红……宋画与宋代文化经久不息的魅力,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激发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而这些优秀的艺术新作又有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宋画、研究宋画。

  一

  以《只此青绿》所表现的《千里江山图》而论,初见此图,人们往往会被此图富丽堂皇的青绿设色、连绵无尽的峰峦以及浩渺江湖所吸引。但细观此图,则会发现无数个精彩的“微观世界”:层峦起伏的山峦间有道路萦绕、连通前后;山脚下有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浩渺江水上有长桥连接两岸,船只穿梭往来;大量细腻精致的人物分布于林间、岸边、舟中、屋里……江天浩渺、天地寂寥的宏阔与细腻精致、前后呼应的点景形成一种极大的反差,可谓尽精微而致广大于一图之中。

  在真实的生活中,于如此远的视角眺望群山是难以看清山中细节的,此图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唯有绘画方能实现。绘画,尤其是宋代的山水画,特别重视各种细节元素,也就是对点景的表现。如果将这些点景细分,不难发现其中有各种人物,如高士、樵子、渔夫、农人、仕女、童仆;有各种建筑,如楼阁、亭台、庭院、水榭、桥梁;此外还有动植物,如水畔的鸳鸯、野凫,田间的水牛、行人牵着的驴马,林下的幽草、野花,以及表现晨昏的日月。这些丰富的点景元素,营造出宏观画面中一个个情景交融的“微观世界”。

  “微观世界”透露出宋代画家的两个特点:其一,宋代画家注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因而画面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如《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非常细腻逼真,当代傅熹年先生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便是依靠此图所绘建筑来研究北宋民居住宅的结构特征,这既反映出当时绘画的写实性,也反映出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如传为南唐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中,绵延无尽的山林下,有一渔夫挑着渔网正赤脚行走在水畔。他赤裸上身,下身仅着卷起的白裤,赤脚行走于泥泞的道路,仿佛刚从水中上岸,造型十分生动。画家几乎直接以赭石涂染渔夫的面部与身躯,而不对轮廓进行勾画,画法古朴原始,田间地头的百姓生活跃然纸上,虽越千年而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其二,“微观世界”反映出宋代画家的兼擅多能,画家对各种类型的点景均能驾轻就熟。以《千里江山图》这一存世实物来看,王希孟虽是少年画家,但除了山水、树石本身的画法外,还掌握了建筑、舟船、人物等种种画法,且描绘得极为精妙。根据《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等文献记载,宋代画家多不局限于某一画科,如宋初最重要的花鸟画家黄筌不但擅画花鸟,也作山水、人物乃至异兽。《宣和画谱》称王希孟“山花野草,幽禽异兽,溪岸江岛,钓艇古槎,莫不精绝”。北宋其他画家如董源、黄居寀、易元吉、李公麟也均涉猎多科。经过多种画科的训练,他们对山水中的点景自然能信手拈来。

  二

  宋人何以如此重视点景,点景于宋人山水的意义又何在?最显著的一点在于,点景使原本静止的画面产生了情节感与趣味性。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中两名旅人赶着毛驴行走于山间林下;王诜《渔村小雪图》中几名渔夫合力撒网捕鱼;李迪《雪中归牧图》中的农夫披着蓑衣骑牛缓缓而归;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中卷帘候门的童仆……这些人物活动使原本静止的画面具有了场景感与故事性,也因此产生了趣味。而其他类型的点景亦具有类似的功用,如画中的村舍楼阁、桥梁道路本质上与人的活动相关,反映的是人的衣食住行;又如五代佚名图《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中的群鹿,赵士雷《湘乡小景图》中的野凫、鸥鹭,则以山水间的动物表现动感与情节感,亦充满生趣;乃至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中庭院中的花树、赵令穰《湖庄清夏图》中的荷塘,这些山间水畔的幽花野草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细节,使画面产生了深邃幽静的情致。

  更重要的是,宏观抽象的绘画主题往往需依靠微观具体的点景来表现。换言之,点景点的不只是“景”,更是“题”。以《夏景山口待渡图》为例,从画名中便可知画的是夏景,且有待渡情节,两者共同构筑了主题。具体创作时,画家通过描绘待渡的高士、江湖中往来的小舟以及赤身捕鱼而归的渔夫来契合这一画题。翻看《宣和画谱》后面的著录部分,也可以发现这个特点,如宋代流行四季主题,即春、夏、秋、冬合成组画。每个季节又有流行的主题。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道:“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分门别类地点出与四季相关的点景人物,如春景宜画踏青、游翠,夏景宜画纳凉、涉水,秋景宜画采菱、浣纱,冬景则宜画围炉、雪猎等。可见,从实践到理论,宋人均对点景与主题作了详细的归类。

  从美术史研究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反证点景与主题的紧密关联。司徒恪、班宗华曾对宋时流行的“潇湘八景”主题作过探讨,发现“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和“渔村夕照”都有固定的点景组合。如“山市晴岚”为“山市聚集在山腰里,山的一边有一桥,另一边有小径。点景人物分别出现在村巷、小桥、山径上”,也就是山市、桥、小径、人物的组合几乎成为一种格套,是固定不变的。如此,反推出几件存世的单幅绘画,如阎次于《山水图》应为“潇湘八景”套画中的《山市晴岚图》。其研究思路是依靠点景的固定组合来推理画作的主题。

  进一步而言,我们还可以发现带有显著主题的诗意图、以文学典故为主题的画作均兴盛于宋代。这与传世宋画中精彩的点景形成呼应。究其本质,是因为相较于元、明、清的绘画,宋人特别重视对绘画主题的经营。比如,《林泉高致》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郭思特地列出“画意”篇章,称“思因记先子(郭熙)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列举了大量适合入画的诗句。邓椿《画继》则记载,北宋画院的考题多取一二句诗歌,要求画者据此描绘成图。其中的试题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他人皆画空舟系于岸边,而第一名则出奇制胜,描绘了一船夫卧于舟尾,横一孤笛,意在表现“非无舟人,止无行人”。显然,如何画诗成图,如何将抽象的画题经营成具体的构图是需要画家精心思考、反复锤炼的,而点景正是构建诗意、营造故事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再加上宋代画家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与精妙描绘,诗意与现实遂融于一图,于浪漫中孕育真实。

  三

  自元代起,绘画主题与对点景的营造逐渐减弱,而这条道路发展至极便是清代“四王”的山水及其末流。其主要特征为,以笔墨技法为绘画的核心要素;简化造型,章法陈陈相因,逐步程式化而无新意;不再重视绘画主题的营造;忽视点景,画面缺乏情节感与趣味性。对此,陈独秀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美术革命——答吕澂》一文,提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

  以往的认识往往从画法本身的角度来提出改良建议,如陈独秀便说“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不过,“四王”强调对笔墨线条的锤炼本身并没有问题,这正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核心所在。且即便如陈独秀所言,加强国画的写实性也未必会达到好的效果。实质上,“四王”真正的弊病在于构图的千篇一律、无有生趣。这一弊病其实也仅是艺术反映出的外在表象,其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内在的艺术追求忽视主题且脱离生活。陈独秀观察到了这一点,指出“我家所藏和见过的王画,不下二百多件,内中有‘画题’的不到十分之一”。可以说,对画面主题的营造,对情节感的表达,对趣味性的追求,正是“四王”之所短、宋人之所长。知所短长,方能找准方向,扬长避短。

  毋要说宋人笔下那些生动而有趣的微观世界是“四王”山水所缺乏的,即便是比“四王”稍晚些的石涛也已意识到这一点,他于自己的创作中极力追求新奇与趣味。陆俨少在《山水画刍议》开篇便提出“石涛的好处能在四王的仿古画法笼罩着整个画坛的情况之下,不随波逐流,能自出新意。尤其他的小品画,多有出奇取巧之处”,这种奇、巧反映在画面中,便是由点景构成的一个个微观世界,如《清湘书画稿》中数十名纤夫拉船的场景,画上题云“归空粮艘争天摩,歌声歌彻青云和”;又如《黄山八胜图》中在汤池沐浴的三名游人赤裸上身,欢呼雀跃,画上题云“游人若宿祥符寺,先在汤池一洗之。百劫尘根都洗尽,好登峰顶细吟诗”。诗画结合,点出主题。可以想见,这些有趣的主题与生动的点景,源于石涛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思考。他的画风、画法虽与宋画完全不同,但他对主题的营造和对点景的重视,对绘画情节感与趣味性的追求,都与宋画的精神相契合。这也正是张大千、傅抱石、陆俨少等众多近现代大师对他或明师或暗学的原因之一。

  长久以来,我们围绕着诸如宋元还是明清、南宗还是北宗、行家还是戾家、写实还是写意、中西融合还是坚守传统等这样的问题做了诸多讨论。换言之,这是从山水画的笔法、造型、构图、设色乃至流派、风格等显著层面进行的观察。但若对绘画作更深入的观察,便可发现还有一些内在而不为人注意的层面,如对绘画主题的经营推敲、对画面情节感与趣味性的体现,对真实生活如何融入绘画的思考,乃至如何烘托画面气氛、如何表现阴晴明晦等等。由点景构成的微观世界正是营造这一层面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对这一层面的研究无疑能打开一个新局面。(苏醒)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