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动声色之美,何以传“宋”千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不动声色之美,何以传“宋”千年

来源:文汇报2023-10-29 09:14

  作者:潘 飞

  阅读宋朝,已成当下的一种时尚;但读宋,自然离不开读唐。热映的《长安三万里》片末,李白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招惹得不少已读懂人生的中年人潸然泪下——历经沧桑、阅尽人事之人自然能对鲜衣怒马、长风破浪一笑而过。

  《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吴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宋风成韵: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黄博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仇春霞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画境”与“词心”:宋代词画艺术之美》王万发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王水照 著 中华书局出版

  如果说,唐朝是怪石嶙峋、层峦叠嶂,而紧随其后的宋朝则是那“万重山”后的一马平川、舒缓阔达。从唐向宋的过渡,恰如李白笔下浩浩汤汤的长江水的流变:从白帝城所在的瞿塘峡往下,江水受到雄奇峡谷的夹逼,分外激越混沄;而进入湖北宜昌、荆沙段后,即相对缓和起来,遂呈大开大合之势。

  宋式之美,更在于那种历经人生“万重山”之后,哪怕被撞得遍体鳞伤,还依然能热爱生活、静水流深般的处变不惊,其美格外入心。读宋,是对中华传统之美的回望和沿袭,更是对一颗颗风尘仆仆的疲惫之心的安抚和宽慰。

  何以为宋:高度发达的文化背景

  《文心雕龙·通变》有言道:“文变染乎世情”——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气神皆会通过各种文化载体得以表述,使得音乐、诗歌、书画等,在历朝历代呈现出不同的气韵。所谓“物壮则老”,尾随才气发扬的年少唐朝,宋代人仿佛进入思虑深沉的中年,阅尽人世沧桑,便少了些许的张狂昂扬,转而以精密的形式、阔达的内容、理性的思辨形成了一种辨识度极高的知性、反省、凝练、沉潜之风。

  吴钩通过《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一书,发现了宋代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的特殊意义: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已经呼之欲出。宋人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代表的是中国的创新和进取精神。正是在宋朝强大的国力支撑下,如人所说,宋式美学,足以领先世界千年。

  黄博认为,文人士大夫也是宋代的主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文士在宋代,无所不在,似乎也无所不能;并且,宋代士人的喜怒哀乐,充满了一种力量感,而他们都是分身有术的角色扮演大师(《宋风成韵: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作者仇春霞于史书之外,透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60余位名士之间的私人信件往来,勾勒出了一幅宋代千人千面的风雅群像。所谓“见字如面”,从其收录的宋代文坛巨擘留给我们的书信礼仪范本中,可以“破译”其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以及蕴藏在每个文人身上独特的个性。如其“自序”所言:“要窥探一个人的秘密,私信无疑是个好东西;要了解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利害,私信更是个好东西。翻开这本书,看到的是‘千面宋人’,照见的是千疮百孔的自己。”掩卷沉思,不由得和千年前的苏东坡们来了一场神思的交合。

  我想,正是这样充满创新精神和人文气质的朝代,才足以生长出蓬勃又含蓄的宋式之美。

  作词抑或作画,皆是写“心”

  正如《“画境”与“词心”:宋代词画艺术之美》的作者王万发所说,古人对于山川万物的理解与自身生命情怀的表达,今日我们也可从这词与画中体会当时创作者的心境。站在词画对等的立场,观画赏词亦如同穿越千年的对话,特别是着力于“画境”与“词心”的相互对照,才能读懂宋人。

  唐诗是盛世“奇观”,以韵胜,所以适合庙堂齐诵;而宋词是俗世“风物”,以意胜,适合单人独吟。从题材来说,宋词较多地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皆可以入词;从情致来说,梅尧臣的谨蓄、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皆是雅韵老成的平淡。追求“透彻玲珑”的宋词虽不如唐诗风神兴象,但多了几许人生的领悟、哲理的体认、立意的深隽、思想的深邃,从而让读者能获得心灵的叩击、智慧的启迪、精神的腾越。

  宋词多有“寄至味于淡泊”“发纤秾于简古”的平淡之美,词人作为主体,带着“泛神”的眼光,对于宇宙、人生的咀嚼透过种种审美意象呈现出来,正是这种深广的人生体验、透辟的认知,看似直白的诗语才有了不朽的生命力,不管是词人,还是读词人,都可以从中自悟。因此,宋词中蕴含的“理趣”,融合思辨和兴味,于空灵、清美中蕴含生机,读来自然有味,有所得。

  所谓书画同源,宋代更是诗画交融的时代。无论是枯瘦之笔皴擦,还是淋漓水墨晕染,都有种闲静趣远的气韵,含蓄间表现出一种浓浓的诗的意境,如粗茶淡饭中却暗含了另一种“高韵深致,坚质浩气”。要知道,画贵静气,观宋画,自然也得少一些浮躁,凝神绝虑,少一些大喜大悲,才能体会其中的肃穆。正如高居翰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一书中发出的赞叹那样:“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无论是描写山水风物,还是人的心灵性情,理性的思辨总与意境熔铸起来,在诗词创作中,起心动念,结合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让情景与义理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一番情趣。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追求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的人生态度,以清净无妄之心来将世间万物化入灵动情韵中,诗境和画境的清净恬淡透射出人的性明程度,这就造成了宋词和宋画淡而不寡的风味,我们后人在品尝时,也能体会到一份天人合一、灵肉互融的喜悦。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读宋,苏东坡,自然为“必读物”。2023年热播的纪录片《定风波》里,某作家对苏东坡的点评一语中的:“他身上有非常真实的人的一面,所以我们才会有亲近感。你会发现,在他身上,有善良,有软弱,有理想主义,也会遇到迷茫,偶尔也会伤春悲秋,但是更多的是相信明天会更好,所以你会觉得他跟我们很亲近。我们身上的那种孤独、豪迈、洒脱、迷茫、纠结,这些都会在他身上出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里面和你同行的那个人。”

  宋人何其有幸,他们紧接着文明巅峰的唐朝。但正是见过大世面,所以,才有一份“定风波”的智慧和胸襟。不论文学成就,单论直面被贬后的人生不堪、消解心中郁闷,苏东坡就要比李白游刃有余得多。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一书逃出文学、政治的圈囿,把对于苏东坡的观照抬升到了人生境界的高度,展现了这位“千古第一文人”丰厚旷达的人生魅力。全书从文学到艺术,使人在畅游“苏海”的同时,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与启发。对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王水照先生原来采取一般注家之说,解释为“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经惯,任其自然”,但仔细思忖,又自觉此说无法诠释东坡先生顶风冒雨、吟啸自若的诗人形象,更无法深刻地表达其面对困境恬适裕如的高旷情怀。的确,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是一个谜,众人对其皆有不同的理解。难怪余光中先生也曾笑言,他不会挑选没有责任感的李白和过于苦情的杜甫作为游伴,只有苏东坡,拥有为现代人十分推崇的“有趣的灵魂”,才可以做好朋友。

  “人到中年万事休”,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李白所言的那种“得意须尽欢”近似癫狂的状态,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绮梦;相反,大多数人的一生,不得不甘于平凡甚至平庸,要在鸡毛蒜皮里摸爬滚打,忍受生活的暴击和摩擦,吞下委屈,咽下痛苦,因此,从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代人那里,我们要学习的,是抬头时见明月,失意时有归乡。

  总而言之,宋是韵味,但凡与“韵”沾边的物事,均可堪回味、品咂和想念,如桂花尾调、燃香余烬,将断未断,若有似无,意境深远,情丝悠长,总是教人意难平。

  宗白华先生把世上的美分为“错彩镂金”和“初发芙蓉”,宋式之美,显然属于后者。长安已去,远隔三万里。宋式之美,似在眼前。如果说唐式之美,可以用来励志,那么宋式之美,便可以用来疗伤。摒除浓丽膏腴,宋的清矍嶙峋太适合当代人在浮躁、戾气十足的糟乱之余,修养心性,悟觉禅意。

  宋式之美虽无浓烈激越的少年感,但它又不等同于沉沉中年暮气,仿若慈母为归乡游子炒的家常菜、贤妻为夜归的打工人递上的热茶,貌似平淡,实际熨帖人心;全因它太过于擅长把生活的琐碎断片粘成艺术品,从而可以濡润一颗颗饱经沧桑的心,让灵魂在世事扰攘中获得片刻的停歇与浸润。(潘飞)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