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阅读古都,有趣的不光是家底,更是心态与视角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阅读古都,有趣的不光是家底,更是心态与视角

来源:文汇报2023-10-29 09:15

  作者:徐静波

  位于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简称“日文研”)的所长井上章一教授,几年前出版了一本《京都嫌い》(这边翻译成《讨厌京都》,或许《厌恶京都》的译名更佳),卖了26万册(现在大概更多了),因其出圈的观点和辛辣的嘲讽,几乎颠覆了一般人原本的京都意象,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次,又一本新著《挣脱京都》,也由在“日文研”获得了博士学位的叶晓瑶译介到了中国。

  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此书的主要内容。著述是漫谈式的,随笔风的。拉拉扯扯,写了很多话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此书决然不是一本京都的导游书。我从头至尾读了一下,感到有两个话题差不多是贯穿全书的。一个是京都市内洛中(老的中心城区)和洛外(周边区域)差异的由来,以及老城区的人对周边区域人的鄙视或疏漠。另一个话题是,古都的京都人如何看待新首都的东京,以及东京人如何对待旧时的都城。说的是不同区域的人向外射出的视线,而养成这一视线或目光的背后,则是历史与文化。

  先来看一下第一个话题。

  与东亚大陆的中国(当然,在辛亥革命之前,尚无正式的“中国”国名)相比,日本的都城史是比较短的,不夸大地说,日本最初有像样的都城,差不多是遣唐使学习的结果。藤原京(694-710)、平城京(奈良710-784)、长冈京(784-794),794年迁都,新建了平安京,这就是后来的京都。奇迹般地,都城的历史竟然持续不断地延续了1074年之久,几乎是世界上朝廷所在的最悠久的都城(另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都城是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不过地名经历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国名也换了三次: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凯末尔在1923年把首都换成了安卡拉)。平安京建城的格局,模仿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因而整个都城,以中间的朱雀大道为界,西边称长安,东边称洛阳,后来西边渐渐陨落,东边略有扩张,历史上就将平安京或京都简称为“洛”。不过平安京建成不到70年,部分区域就逐渐荒芜起来,杂草丛生,甚至可以放牛牧马,到了夜间,盗贼出没。10世纪以后,天皇的居所屡屡被烧毁,最后不得不到豪门大臣的宅邸中去借居。1467年,因室町幕府将军继承人的纷争,两派发生了十年战乱,史称“应仁文明之乱”,遭此劫难,京都元气大伤,朝廷缩在一边,幕府无人出手,京都街市,形成了上京和下京两部分,彼此用土墙壕沟分割,几乎不通,尔后,下京成了商业的中心地。1590年代,平定了天下的丰臣秀吉,意欲重振京都,第一次把城区的主要部分用土垒(近似中国的城墙,日本人似乎一直不会烧制砖瓦,到了近代以后才有砖瓦的建筑)围了起来,确定了洛中和洛外的界隈。江户时代,京都也曾经相当繁盛,不幸的是,在1708年和1788年遭到过两次毁灭性的火灾,1864年又遭到了一次兵乱,连天皇栖息的御所也被烧毁。1868年下半年,在明治新政府的请求下,朝廷及周边的王公贵族都迁居到了江户,翌年,江户成了日本的新首都,定名为东京。

  自平安时代末期开始,朝廷就一直处于羸弱的状态,镰仓幕府建立以后,朝廷更是被幕府常驻京都的机构六波罗探题所监视。室町幕府对于朝廷还是比较友好的,但应仁之乱后,朝廷和王公贵族的所谓“公家”,就一直处于弱势的境地。江户时期,在幕府的资助下,皇室也修建了几个离宫,因地处郊外,桂离宫和修学院离宫基本上幸免于火灾,但御所东南面的仙洞御所还是被1864年的蛤御门兵变毁坏了,公家的生活状态其实也不怎么令人羡慕。居住在下京的商户们,对于没有实权的朝廷和公家,内心其实并没有很崇高的敬意,1868年末天皇和公家迁离京都后,上京一带就荒凉起来,下京的商户们对于这一地区的最后一丝敬意,也消失了。近代京都的最初几十年,下京构成了“洛中”的中心。《挣脱京都》中一再说到,兴办京都最有影响的祇园祭的核心力量,是原本下京一带的商户们,因而他们认为,自己才是京都的真正代表,因而对于周边区域的人以及新的外来户,多少持有睥睨的目光。作者井上章一,在外人看来是土生土长的京都人,但他实际的成长地和居住地,却是西隅的右京区和有些遥远的南端的伏见区,这些地域,常年遭受下京人民的漠视,作者对于京都的叛逆,实际上是针对京都核心下京的。这种高低远近的身份意识,并不仅仅由财产所决定,更多的,是来自于历史与文化。这一情形,恐怕并不局限于京都。

  书中的第二个话题,是京都与东京对视的目光。

  当12世纪末第一个幕府政权在镰仓建立时,虽然朝廷的大权已彻底旁落,但镰仓对京都这座都城并未构成任何威胁,京都依然是全国岿然不动的中心,镰仓只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小邑而已。但德川家族在江户建立幕府之后,江户逐渐成了全国最大的城市,并且还炫耀性地在京都建造了一座庞大的二条城作为将军的行宫。1869年成为事实上的新首都(天皇一直没有发布迁都的敕令)之后,江户改名东京,也终于成了京城,在各个领域都全面碾压京都。然而京都人始终放不下千年古都的矜持和自傲,在1000多年的岁月中,虽然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兵燹火灾,中心街区也是屡毁屡建,但这里毕竟是全日本的文化中心,全国最大的寺院和神社都汇聚于此,佛教各宗各派的大本山,大抵都位于京都,由于宏大的佛寺和神社大都建于郊外(洛外),昔日的伽蓝不少都得以躲避了战火而留存了下来。王公贵族、高级僧侣一直是这里最重要的消费者,因而建筑、造园和漆器、陶瓷器、染织等工艺以及饮食,在这里差不多都达到了全国顶级的水平,京都人一直以此为傲,自己炮制了诸如“京料理”“京豆腐”“京野菜”“京烧”等等以“京”字冠名的新词语,以显示自己居高临下的地位。当全国人民都习惯了用“上京”来表示去东京的意思时,京都人却坚决拒绝使用这个词,历史上,京都一带才是“上方”,尽管铁路线早就把去东京的线路称为上行线,从东京出发的线路为下行线,东京话也早就成了全国的标准语。对此,主要由各地移民构成的东京人,姿态倒是比较宽宏大度的。在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经济实力上都占据绝对优势的东京,倒是几乎从来都不排斥京都,对于西边的这位时常要“作”一下的有点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大都面露宽容的微笑。

  确实,京都与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不一样,灿烂或暗淡,它毕竟稳居首都的地位1000多年了。长安虽有多次的辉煌,但唐以后就衰败下来了;南京号称六朝古都,但大都是偏隅一地的朝廷所在地,统一了天下、恢复了汉人政权的朱元璋,把南京做了首都没几年,他的儿子朱棣就在北京建造了屋甍连片的金灿灿的皇宫;洛阳在宋以后就遭到了冷落;开封(汴梁)在北宋繁华了100来年后,也落入了外来者金人的手中;杭州是碰巧成了新的首都,似乎也从来不敢以京城自居。在持续悠久这一点上,京都人则要自负多了。它不仅不仰视新兴的江户或东京,甚至与近在咫尺的大阪也要划清界限,京都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关西人,也从来不认为京都话是关西话的一支。这样固执的历史情结,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也是难以消解的。

  又是局内人又尽可能以第三者的视线来考察上述话题的井上教授,以有些风趣、又有些碎屑的笔调,著成了这本书,虽然主要是写给日本读者看的,稍通一点日本历史地理的中国人,读来想必也是兴味浓郁的吧。哦,对了,如果要划一个畛域,这本书应该是属于历史地理的范畴吧,出现的大大小小的地名,总有上百个之多。(徐静波)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