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如何以“故事力”驾驭小说和剧本的“双线写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如何以“故事力”驾驭小说和剧本的“双线写作”

来源:文汇报2023-10-30 09:23

  作者:王雪瑛

  海飞担任总编审的《梅花红桃》正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等播出,长篇《苏州河》《昆仑海》首发《人民文学》《收获》后,先后出版单行本,近日又推出《海飞自选集》中短篇小说4卷本。海飞创作的谍战系列聚焦自我青春与时代洪流交汇的命题,通过嘉宾之间的对话,让读者了解优秀谍战剧有什么要素,作家如何以“故事力”驾驭小说和剧本的“双线写作”,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探索着文学天空下的故事海。

  电视剧《梅花红桃》剧照。 制图:李洁

  优秀谍战剧不可缺的要素是深情

  王雪瑛:最近出版的《海飞自选集》是4部中短篇小说的集结,不同题材不同笔法的驳杂,氤氲出你的文学气场和故事海洋。回望近30年的创作历程,你的创作是否有着阶段性的变化?如何捕捉到“谍战”这个创作中的关键词?你如何看自己创作的发展变化与坚守不变?

  海飞:我编剧的《旗袍》在2011年热播,一些影视公司开始向我约稿。同年,我还写了长篇小说《向延安》,主人公金喜从想成为优秀大厨到成为顶级特工,这些作品现在有了标签:谍战小说。2011年是我创作的转折年,谍战题材给了我更大的发挥空间。此后我又创作了《捕风者》《麻雀》《惊蛰》等,2017年开始我又陆续创作了“古代谍战”《风尘里》《江南役》《昆仑海》。

  我的写作经历了三个阶段:2010年之前的现实叙事,2010年迄今的谍战叙事,正在推进的南方悬疑叙事。“南方悬疑”称为“迷雾海”系列,以发表于《人民文学》2022年的《台风》为开篇,已被爱奇艺纳入迷雾剧场。不论写作题材如何变化,我始终是在写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究与剖析,写在不同处境、时代与环境下,人性之中的良善与阴暗,纠结与挣扎,困境中对自我的认知,对人生的突围。我在小说创作中乐此不疲,细枝末节都展现出对人性的迷恋。“迷雾海”系列将是我今后重要的创作方向。

  王雪瑛:吸引力是受众对谍战剧的预期,如何避开各种耳熟能详的套路和形式,以独特性和新鲜感发挥吸引力也是主创们费心思虑的问题。你积累了丰富的谍战剧创作经验,但每遇一部新剧,依然会有必答题:这部剧靠什么取胜?你对正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等播出的《梅花红桃》有什么评价?优秀谍战剧有什么不可或缺的要素?

  海飞:我担任《梅花红桃》的总编审,这部剧的故事着力点无疑是生活与谍战的融合,梅花与红桃是一对夫妇的特工代号,夫妇不同的身份代表不同阵营的较量、决战和冲突;而夫妇又代表情感、共生与合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核心要素,要求谍战情节推进时,不能只专注于事件本身,更要兼顾特工任务和计划,在“夫妻”这种特定关系中的别样推进。在创作时不能从单场角度去判断功效,而要在剧本中细密如织地进行情感铺排。剧本创作如同织造一张连绵的网,情感与谍战要连绵不绝,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优秀谍战剧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情”,这种“深情”不是单指爱情,还有兄弟情、战友情、同志情、家国情怀和信仰之情。《悬崖》中的周乙可以和家人一起去苏联,但他仍是抱着赴死的决心,返回哈尔滨救下莎莎与顾秋妍,这是他的深情、信仰和担当。当周乙在墙下被执行枪决时,他抬头望着阳光那一瞬,那一回眸胜过所有言语。

  上海的磅礴与瑰丽是文艺创作富矿

  王雪瑛:有位剧作家说,人生就是一个剧本,自己所有的写作,剧本里所描绘的内容和融入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其实都是对自己人生和所处现实的隐喻。人生的剧本和我们用文字塑造的剧本是相互融合、相互衬托的,可以相互诠释的。你有同感吗?《向延安》《麻雀》《惊蛰》《醒来》《捕风者》《苏州河》等作品中的人物身份各异,在烽火硝烟的生死较量中,彰显热血青春和坚定信仰,在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中,展现家国情怀和英雄气质。你特别心爱的人物是谁?他们的身上寄予着你的英雄情结?

  海飞:去年,我重新修订了长篇《向延安》。今年,《向延安》被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购得话剧改编权。在重新修订时,我发现自己再次爱上了金喜,他身上有很多现在年轻人的影子。金喜参加进步话剧团,但是他在集体里默默做事“不响”。他原本有机会第一批去延安,因为和秋田一家相识就开始了潜伏。面对喜欢的人的质问,他又“不响”,这时的“不响”从性格的内敛,变成了因为保密而选择隐忍。他在一步步成长,他的“不响”让人看着心疼。最后他一生也没有去成延安。他的爱人、家人、朋友,也离他远去。与其说我最心爱的人物不如说我最心疼的人物是金喜。

  小说家有一个天赋是对细微变化的感知力,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小说家虚构了一个个人物后,越来越明白了“世事无常”。小说中的人生,让我体验了多种人生,这里不仅有英雄情结,也有生活中所有的酸甜苦辣。在思绪万千的脑海里,看到虚构的影像,体验多重人生,这是小说家的幸运,在人生海洋中获得的特别奖赏。

  王雪瑛:上海,是一座被无数次表现过剧情的城市。除了古谍系列,你的谍战作品中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上海,为什么对上海情有独钟?你如何理解城市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海飞:诸暨是我的精神原乡,上海是我的文学故乡。我母亲是上海人,少年时我的寒暑假在杨浦区龙江路度过,弄堂里住着扬州人、绍兴人、南通人和宁波人。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操着各不相同的口音。我喜欢这样的“汇聚”,所有汇聚是一种“潮”,澎湃而有力。小说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劲道”。那时我除了爱在附近的沪东工人文化宫闲逛,就沉迷在舅舅的书架前。后来我写小说和电视剧《麻雀》时,外祖母家附近的新沪钢铁厂、六大埭菜场都被我写成地下党接头地点。

  上海这座城,是文艺创作的富矿,有着庞大的资源,潮起潮涌,多少人间事都在谈笑间奔流,兼容着烟火弄堂与巍峨都市。上海的细枝末节都是最好的创作资料,磅礴与瑰丽共存。地域文化是作家创作的底色。城市蕴藏着无穷的秘密,城市有多大,城市小说就有多大。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就是一座城。城市文学是多元的世界,不同的读者会看到小说中对应的自己。身居上海时,我热爱提篮桥那一带的阳光,和外祖母家只有四站路的车程。这也许是我和城市文学的距离,看上去不远,但永远在前方。

  王雪瑛:古谍系列继《风尘里》《江南役》后,你又推出长篇新作《昆仑海》。这类作品的创作缘起,创作的难度体现在哪里?经过这三部作品的创作,你的写作有怎样的提升?

  海飞:开始创作“锦衣英雄”系列前,我翻阅了大量明史等历史书籍。真正的创作难度并非是对历史事件的逼真叙述,而是如何虚构一个凌空而起的故事,如何在人物群像塑造与事件推进节奏上标新立异。《昆仑海》等作品主要人物众多,派系林立,而谍战创作又讲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何树立众多人物与推进主线叙事之间的铺排是创作的难度。

  这三部小说的创作是我在新类型新题材创作中摸索前行的范例。《昆仑海》在人物设置、故事构架等诸多方面,都有提升。这是一组特别的人物关系,容易生发故事;这也是相对稳固的故事构架,各色人等在此间上演恩怨情仇、家国大义的情节。小说扎实的故事中有着丰沛的情感,也有着绵密、冷峻中透着诗意的语言。有时候我以为自己是一名古代侠客,穿行在树丛一样繁密的小说中。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关键在于人物

  王雪瑛:“故事”生长在小说的创作与审美中,故事性强和人物强的小说易于成为影视剧的母本。你从哪一年开始小说创作与剧本创作的“双线写作”?依据你多年双线写作的经验,说说你对编织故事的理解,善于编织故事是成功驾驭小说和剧本两种文体的关键吗?《昆仑海》扉页上题写的“故事海”,是你倡导的小说创作的理念,请解读“故事海”。

  海飞:判断一部小说是否易于成为影视剧母本,最关键还是看人物的塑造是否成功,是否剖析了人的精神内核,让读者和观众看到了人性和人心,认识了“人”。《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编剧王海翎将人生百态写得扎实,充满了温暖与感伤的岁月感,没有以起伏跌宕的故事来博眼球,是丰富的人生滋味让观众有了强烈共鸣。打动读者内心的小说才是好小说,才适合改编。

  2009年我开始写《大西南剿匪记》剧本,2010年我创作电视剧《旗袍》剧本,从此开始了左手小说,右手影视的双线写作。这样的写作让我痛苦又畅快,沉浸在汪洋的故事海里,沉浸在每个角色的挣扎与纠结中,有些像吃辣椒,辣得你生疼,又让你畅快。相比于故事性,我更以“故事力”来说事。“故事力”是用精彩故事剖析人性,用故事解析人的精神内核,用故事构建不同人生,传达人生经历中的各种况味。具备一定“故事力”是写好小说与剧本两种文体的关键,这种力量,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后天磨练。

  “故事海”提倡“让小说有精彩的故事”。从文学价值来说,故事能让文学传得更广,流得更远。而文学气象和故事海洋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目标:故事中充满着文学性,文学中包含着好故事,这就是我提倡的“故事海”。

  王雪瑛:作为作家的小说创作,对你的剧本创作有怎样的影响?剧本创作对你的小说创作又有着怎样的影响?长年的“双线写作”实践中,你有着怎样的甘苦?什么是你需要突破的瓶颈?

  海飞:小说提供了文学气息,类似娴静女子坐在花园长椅上的气质。如果故事是小说骨骼的话,那文学语言、对白、场景描写等,就是血肉。小说家写剧本,会让剧本更充满弹性,文学的质感与意蕴。创作剧本要构建人物关系,构架故事,所以在谋篇与布局上需要有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用于长篇小说的创作,结构会十分稳固,妥帖与有力。

  作为小说家与编剧的双线写作,我同样面临着左右手互搏时不协调的矛盾。写小说时,我更在意留白,特别在意落笔第一句带来的韵味;写剧本时,更在意戏剧冲突与人物张力,不需要太多的闲笔,讲究干净利索。但凡优秀剧本一定是充满文学性的,好小说也会有一个天下流传的故事。我常年撰写谍战剧,求新是特别重要的任务,而求新又何其艰难,求新并不是只要人物换个职业,叙事换个角度,这不叫创新,只是换了一层皮。谍战剧有着创作方法和规律,我想能发力创新的是人物关系和剧作表达的主题。(王雪瑛)

  原标题:在文学的气象中,在故事的海洋里——关于海飞小说与剧本创作的对话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