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科幻之光照进文学现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当科幻之光照进文学现实

来源:海南日报2023-10-30 09:22

  作者:杨 道

  在刚刚过去的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2023雨果奖揭晓,中国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这也是雨果奖首次在中国揭晓和颁奖。将这项荣誉颁发给海漄的,正是中国首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当“90后”海漄从“60后”刘慈欣手中接过奖杯时,现场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些掌声,不仅把这场“科幻派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科幻文学在两代人之间的无缝传承。而关于科幻与文学,在两位雨果奖获得者交接奖杯的过程中,引发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银河帝国三部曲》

  《沉默的永和轮》

  《三体》

  《时空画师》

  《SF魂:小松左京自传》

  《小灵通漫游未来》

  《倒悬的天空》

  《地铁》

  《流浪地球》海报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科幻具备独特诗学

  第一位在英语世界译介和评价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学者宋明炜,在一次科幻研究会议上,就科幻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科幻应该进入科学的领域,而小说是凭借文学的载体、语言的符码来呈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如何,科幻首先是一种文学形式。

  很长时间以来,科幻其实一直属于边缘化的文类,没有被主流的文学界接纳,原因纷繁复杂,而科幻小说独特的话语方式应是其中之一。如宋明炜所言,科幻必须有科学话语,即使其中的科学技术是无法证实、异想天开的,甚至根本不能算是科学。但科学话语是一种符合内在逻辑性的真实性话语,科幻话语则不需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注脚。

  很多指向表明,科幻其实具备一种独特的诗学,而诗学属于文学范畴中极具个性魅力的部分。中国科幻文学如今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三体》成功之后,原来的科幻作家群都在努力发展,如“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2016年8月,她凭借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在刘慈欣和郝景芳获奖之后,国内的新锐作家更是急切地进入了这个领域。在本次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就有凭借《时空画师》斩获最佳短中篇小说奖的中国“90后”科幻作家海漄。

  宋明炜认为,在后《三体》时代,科幻作家们可能需要从自己切身的角度来考虑文学性、文本性、真实性等一系列的问题。因为科幻可以走向文学,但未必失去自己的特色,科幻可以在文学与文本意义上变得更加精彩。

  中国科幻文学的源头

  科幻文学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当时并没有多少超越意识。但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围内(以英国为代表)科幻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它的“黄金时代”,形成一个持续创作、出版的高峰。

  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是1818年由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疯狂的科学家,想要复活一个用人的尸体碎块拼出来的怪物的故事。它其实是哥特小说的变种,充斥着诡异的悬疑和命案。该书作者玛丽·雪莱,凭借这部作品,被人们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中国读者对于玛丽·雪莱及其著作《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似乎并不十分熟悉,相反,与“科幻小说之母”相对的“科幻小说之父”——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却是中国科幻迷的心头之爱,他的代表作《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八十天环游地球》,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他的作品主题大胆新奇,文学性强,同时饱含批判意识。

  事实上,推动科幻小说前进的,除了作者,还有那些刊物的编辑,譬如雨果·根斯巴克,他所开设的科幻专刊,让之前“廉价低俗”的科幻小说重振声誉,人们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设立了奖项。

  而在科幻小说史上,还有三个人被称为“科幻小说三巨匠”: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和艾萨克·阿西莫夫。他们的代表作是《2001太空漫游》《星船伞兵》《银河帝国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同时也是科幻小说史上的经典著作。

  刘慈欣说,他最早接触到的科幻文学是凡尔纳的作品。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大机器。刘慈欣认为,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坚信这一转换为科幻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作家、《科幻世界》前总编辑谭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史作了简要的梳理,他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轫,最早要追溯到梁启超与鲁迅。1902年,梁启超在自己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设“哲理科学小说”专栏,推出了凡尔纳的《海底旅行》,当时叫作“科学小说”。1903年,鲁迅用文言文翻译了世界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学形式,科幻文学给梁启超、鲁迅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新奇感。但遗憾的是,科幻文学并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科幻文学真正开始为中国人熟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了。

  上世纪50年代,凡尔纳最著名的“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后,大量的科幻文学作品被翻译到国内,同时,以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创作出了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作品。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科学文艺》在成都创刊,1991年,《科学文艺》正式更名为《科幻世界》,鲜明地举起中国科幻的大旗。几经起落的中国科幻文学终于迎来了春天。

  对于科幻文学的作用,鲁迅先生曾有经典之语:“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我们国人需要科幻,需要将我们的眼光牵向宇宙,穿越星空。

  科幻是一种反思文学

  提及科幻文学发展史,不得不提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1931年—2011年),他的科幻作品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1973年,他的代表作《日本沉没》出版,随即畅销500万册,并获奖无数,轰动一时。据说刘慈欣当年写《三体》,便是受了《日本沉没》的影响。2023年是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出版50周年,一本《SF魂:小松左京自传》于近日出版,揭秘这位日本科幻大师的半生传奇。

  中国科幻作家韩松很认同小松左京在《SF魂:小松左京自传》中提到的“SF具有(别的文学形式不具备的)巨大的可能性”。他说,科幻作品具有某种“时代性”,是和当下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文学形式之一。科幻还是一种反思的文学,可以被当成一种思想方法,用来追索和思考人类的存在意义和有限性,可以思考“宇宙的尽头”“人为何来”等终极议题。韩松认为,就这个角度而言,科幻是“抱负”很大的文学类型。

  而作为科幻文学编辑的谭楷,他的思考显然更多元,除了科幻文学如何才能写得更好,他还会想着如何让幻想进入真实的生活。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幻场景变成现实,科幻便不只是一种创作文化,还衍生出具有蓬勃潜力的产业形态,随着《流浪地球》等电影的热映,科幻主题公园、游戏玩具等相关科幻衍生品的发展也被带动起来。

  当前,我国科幻产业已形成以科幻IP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条,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动漫、科幻主题乐园等全产业链的开发和运营,极大带动了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实现总营收877.5亿元。

  谭楷认为,科幻产业背后是各种现代科技元素,科幻文学创作与科技产业发展之间是一种双螺旋关系,科幻作家是想象力,企业家是创造力,二者互相启发,互相赋能。某种意义上,科幻的确是具有着很大“抱负”的文学类型。(杨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