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宣晶 孙彦扬
体若游龙,袖如素霓,足尖墨舞兰亭,尽展风流雅韵。昨晚,上海歌剧院携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兰亭集序·舞传亮相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大剧院举行首演。作为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书法作品传世历程的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引发了观众的浓厚兴趣,三场演出票早已全部售罄,新开的加座也所剩无几。
《永和九年》紧扣中华文化瑰宝《兰亭集序》,不仅以抒情手法、诗化气质还原其创作过程,还着力讲述“天下第一行书”传扬于后世的故事。“《永和九年》打破观众对舞剧的惯性想象,既跳脱出常规叙事,也不是纯粹的诗意表达,而是试图将诗化意境与戏剧情节有机结合。”该剧导演、编舞王亚彬表示,主创综合运用梦境、旁白、戏中戏等手法,以期引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寻找古今世人的情感共鸣。
将舞蹈美与书法韵融于一体
古拙的琴音响起,一群襟袂飘飘的文人雅士仿佛从画卷中走出来,借笔墨传情,以手足达意。《永和九年》一开场便描摹出会稽山阴的兰亭之美,以“曲水流觞”“暮春修禊”“死生亦大”等章节,呈现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诞生,一展古人的风雅与智慧。
“书法是纸上的舞蹈,舞蹈是流动的书法。”在王亚彬看来,舞蹈与书法同源异流,舞蹈中能渗透笔意笔势,书作中亦可窥见舞姿舞态。在《永和九年》中,许多舞段灵感皆由书法而来,意在展现书法之精髓。无论是临池学书的回忆情景、激发书法灵感的白鹅相伴,还是钻研“永字八法”的明心顿悟,都在舞者们时而飘逸洒脱、时而豪迈磅礴的舞姿中,尽展书法之气韵。
《永和九年》将书法元素巧妙地渗透于目力所及之处。下半场,王羲之体悟“死生亦大矣”,他把自己对生命的敬重、对当下的珍视、对自由的崇尚、对人生价值的追寻,皆注入《兰亭集序》,赋予其永恒的生命。在这段精心设计的群舞中,多媒体呈现的“之”字变幻与舞者们灵动飘逸的墨色水袖交相辉映,将王羲之泼墨挥毫《兰亭集序》时气定神闲、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的巅峰状态展现于观众眼前。
剧中王羲之的扮演者是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宋雨,他以一身白衣登场,衣摆飘逸、俊雅不凡。全剧有大量独舞、双人舞以及与群舞的互动,要求宋雨以连续的高难度动作描画人物的不同心境。为了扮演一代“书圣”,他留起长发,勤习书法,感悟书与舞的共通之处。“《兰亭集序》的每一个字仿佛有着不同的灵魂和情绪,以至于有段时间我一直走不出这324个字。我尝试把字形带进舞蹈,把思悟注入角色,跳起来太过瘾了!”宋雨说。
串起延绵不绝的文化赓续
《永和九年》极尽创意呈现《兰亭集序》书法之美,但创作者的目光不止于此。这幅旷世之作的魅力光照千载,舞剧则将魏晋雅士的人文风骨、唐朝帝王的崇文敬贤、后世今人的文化传承等涵义一一呈现,观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自觉与人生态度。
《兰亭集序》诞生至今,古今中外知音无数,比如唐太宗离世前唯一的恨事便是从此再无缘见到传世名作。《永和九年》以“太宗尊王”的章节来讲述这段逸事,特邀舞者张傲月凭借扎实的舞蹈功底与丰富的舞台经验,诠释李世民的广阔胸襟,以及他对书法的热爱。大殿之上,李世民将《兰亭集序》传扬于世,“永字八法”之点画幻化为多媒体幕中苍劲有力的笔触,向观众展示双钩填墨的临摹之法。
历代摹本亦是《兰亭集序》流传千年的重要脉络。《永和九年》不仅呈现了冯承素“神龙本”的精彩,还把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绍彭等流传于世的摹本均投射在舞台上。尾声,年轻舞者昂首挺胸、疾步前行,观众的心绪也随着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兰亭集序》承载的人文精神碰撞交融。
《永和九年》串起了《兰亭集序》的传承脉络,也串起了延绵不绝的文化赓续。“今天,我们作为‘后之览者’,以原创舞剧的形式将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观众看到中华文化持久永恒的生命力。”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表示,希望这部舞剧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在不断打磨中尽善尽美,赢得更多观众“信可乐也”的肯定。(宣晶 孙彦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