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广智
5年前的夏天,我初访瓦尔登湖,朝杖之年实现了要去看一看梭罗写作《瓦尔登湖》所在地的愿望。如今,我有幸重访瓦尔登湖,赏湖怀贤,观景思往。世事沧桑中,不变的唯是吾心。
我从业西方史学史,接触现当代美国文学史与现当代美国史学史大体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清楚地记得,在阅读现代美国史学经典、鲁滨孙《新史学》的同时,我的书架上也有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梭罗著)首个中译本,不过这本书当时还没引起我的注意。直到1989年3月,中国文坛发生了一件事,年轻诗人海子自杀。当时这位梭罗的“中国铁杆崇拜者”身边带着4本书,《瓦尔登湖》就是其中之一。知道这件事后,我把《瓦尔登湖》从书架上取下来读了一遍,后来又不断地重读。于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亦如鲁滨孙的《新史学》一样,成了我的案头书。于此一端,文史合一,相得益彰。
从梭罗这位文学大师身上,我悟到了做一个真正的史家的精神要素,竟成了研读梭罗的“业余爱好者”。此后,我留意收集《瓦尔登湖》的各种英译本,波士顿倍康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企鹅图书有限公司等出版的《瓦尔登湖》,皆有导论、后记、荐语等导读性文字。我摘录了几段:“如今,‘瓦尔登’一词传天下,它不啻成了一首赞扬纯朴简约与自给自足德行的颂歌。”“须知,当梭罗从日出到中午坐在小屋里,在没有干扰的寂寞平静中,凝神沉思,那时鸟儿在房子里歌唱或无声地飞过时,他的言行举止正契合现在。”这些版本的《瓦尔登湖》各有千秋,它们可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打开梭罗的内心世界。
就思想价值而言,《瓦尔登湖》可视为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和相互融洽的范例。梭罗从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度过了两年多隐逸瓦尔登湖的日子,他在树林深处寻找和思考大自然深处之美,告诉读者,我们要像自然那样审慎地度过每一天。回望梭罗的自然观,源头还要追溯到其导师、思想家爱默生。在爱默生看来,自然是一位精神导师,人类生活与自然紧紧相连,人要把自然视为上天的礼物那样加以珍爱。爱默生和梭罗的自然观领跑于当时的美国思想界,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时至今日,瓦尔登湖已化为一种意境,正如梭罗所言:“当一切都成为过往,瓦尔登湖依旧在看不见的远方荡漾。”
而就文学价值而言,《瓦尔登湖》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现今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非虚构文学写作的范本。《瓦尔登湖》于1854年首次出版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进入20世纪,梭罗名望日隆,梭罗学会于1941年成立,梭罗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到世界各地。梭罗用第一人称写作,鲜活的文字饱含着炽热的情感,他歌颂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非虚构文学“只有真实才经得住考验”,具有持久耐读的魅力,我们因此对它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就梭罗的人生观而言,他是位“隐士袍下的斗士”。梭罗曾经满怀壮志地说:“活出你的信念,你就能转动世界。”尽管他因肺病不治而早逝,只度过短短45年的人生,但正如徐迟所说:“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并不是消极的,他是积极的。”梭罗用自己的人生观为大众点亮一盏灯,引导世人奋勇向前,他的书也因此被评价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经典之一。
阳光下,我径自走到瓦尔登湖湖畔小屋旁的梭罗雕像前,我握着他的手,向他道别。
下次再访瓦尔登湖,我要带些什么东西来?我想象着梭罗的回答——“有一句书中的话:‘不用给我爱,不用给我钱,不用给我声誉,给我真理吧!’我想了一下,你还是给我带一点真理吧!”
车子向前,我眼前的瓦尔登湖渐行渐远。而文学里的《瓦尔登湖》早已化为读者心中一幅不朽的“心灵的图画”,不会被人遗忘。(张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