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风国潮,多部上海原创作品“火”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国风国潮,多部上海原创作品“火”了

来源:解放日报2023-11-14 10:46

  作者:吴桐 诸葛漪

  “忍不住感叹,太美了!它还原了中华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前天晚上,在上海大剧院看完上海歌剧院原创舞剧《永和九年》首演,“95后”观众林琳如此感慨。喜欢书法的她曾想象过许多次《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游目骋怀的场景究竟是什么样的,“被魏晋文人的风雅吸引,也被舞者们的当代演绎打动”。

  同一晚,在黄浦江对岸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海民族乐团原创新作《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迎来首演。谢幕时分,来自美国洛杉矶的“00后”观众山姆·爱德华忍不住起立鼓掌:“这是我第一次认识这么多中国民族乐器,目不暇接。结尾处,所有乐器同时奏响,势不可挡,令人震撼。”

  近期,一批上海原创国风作品、国潮节目在沪首演,赢得年轻观众的追捧。上海奇人居原创音乐剧《刺秦》、“上海出品”音乐剧《杨戬》等原创作品接连上演。这些作品以多元的样式和创新的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

  没有密码,唯有不断创新

  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永和九年》三场演出票在首演前一周已售罄,未演先火。作为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书法作品的舞剧,《永和九年》从叙事、编舞到舞台设计都紧扣中华文化瑰宝《兰亭集序》,再现“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

  《永和九年》一开场,便将观众带入“会稽山阴之兰亭”,一群衣袂飘飘的文人雅士,如同从诗中、画中走来。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舞者宋雨扮演的王羲之,一袭白衣登场,气韵不凡。

  为了演好王羲之,宋雨特意用七八个月时间把头发留长,梳成高髻。形象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传神。宋雨很早就开始习练书法,在一撇一捺之间,去感受王羲之的字为何与众不同。“演王羲之没有参考对象,我只能通过《兰亭集序》与他神交,从中感悟他的广阔胸襟和对人生的感触。”

  整场舞剧,宋雨演得最过瘾的,是下半场开头,他一袭红衣挥毫书写《兰亭集序》的高光时刻。女舞者们身着黑衣,甩起水袖,如同王羲之笔下不断出现的字。《兰亭集序》在舞台上“活”了起来。

  舞剧《永和九年》导演、编舞王亚彬介绍,作品通过梦境、旁白、戏中戏等手法的综合运用,让一段跨越千年历史的传承故事变得生动,也让人物情感脉络表达得更为清晰。

  除了王羲之,《永和九年》还塑造了两个重要角色:一个是特邀舞者张傲月饰演的李世民,作为王氏书法的推崇者,是中华文化历代传播者的缩影;另一个是青年舞者文庚饰演的青年“赓”,穿越于不同时空,代表着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继承者。三个身处不同时代的人物,串起一条“创造——传播——继承”的脉络,这是延绵不绝的文化赓续。

  王亚彬是书法爱好者,创作《永和九年》,她花了很长时间打“腹稿”。“前期的准备工作做足了,排练现场才会有更多灵感迸发。我希望《永和九年》可以面向更多观众,不仅是对书法感兴趣的观众,也有年轻一代观众,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再学习。”

  王亚彬强调,创作手段一定要新,但不能脱离传统,而是从传统中溯源后再创新。“当下的观众,尤其是上海观众都有很高的审美,我相信,《永和九年》一定会遇到喜欢它的观众。”

  作曲吕亮曾为《琅琊榜2》等热播影视剧以及爆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创作音乐。近年来,国风题材作品为何备受年轻人喜爱?吕亮说:“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这是我们的根。”

  在《永和九年》中,吕亮创作的音乐由交响乐队、传统民族乐器、现代音色三大部分组成,中西结合,古今交融。“魏晋时期,古琴是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所以这次让古琴贯穿全剧。在展现王羲之、李世民的人物线时,我又用到了箫和二胡。”

  古琴的演奏打破常规,让琴音既不脱离根本,又十分当代。“第一篇章的古琴整整录制了一周,演奏家录一段,消化一段,难度很大。”

  参与创作多部出圈的国风作品,成功密码是什么?吕亮说:“爆款没有密码,唯有不断创新。《只此青绿》唯美、诗意,《永和九年》更有戏剧张力,二者虽然都是国风路线,但音乐的听感、质感和张力完全不同。只有不重复自己,不断跳出原有的思维和习惯,才能往前走。”

  舞剧《永和九年》首演同时,一批“国风”文创产品也赢得观众喜爱,包含印有《兰亭集序》的茶具、扇子、托特包,以及印章项链、四方香囊等。不少观众看完演出即进入“买买买”模式,将“兰亭雅韵”带回家。

  时尚起来,既好听又好看

  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海民族乐团原创新作《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甫一开场,就让观众眼前一亮:当衣袂飘飘的演奏家们从舞台两侧缓缓步入,走下斜坡,让人仿佛置身一场东方风韵的时装秀现场。

  上海民族乐团为每位演员量身定制专属服装、发型与妆面。纯洁的白色、温暖的大地色,以及天然面料的使用,营造出自由雅致的东方气质。鲜艳的色彩零星点缀发饰与妆面,展现每位演奏家的独特个性,打破传统国乐演出造型的固有印象。

  “首先,视觉上就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很东方也很国际化,很简约但又不简单。”观众刘心远说,“在这个审美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他们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时尚审美大胆融合,创新出升级版的东方美学,这是真正的国潮。”

  《云之上》的舞台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由百年船厂改建的工业风剧场内,上海民族乐团搭建出一个全新的360度沉浸式舞台。13位国乐演奏家、1位手风琴演奏家及6位歌者,现场演绎113件乐器,尽情展现海派国乐的当代气质。

  演出现场,演奏家们围坐一圈,相同声部并不相邻,而歌者在远方吟唱,遥相呼应,形成全新的听视觉现场。“圆声场听觉概念以360度生成乐器的多维向度、演奏的空间流转,观众置身其中,感知到新鲜独特的气息,它所接应的讯息是未曾有过的。”作曲家E.宋歌说。

  《云之上》艺术总监、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云之上》的现场演绎方式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让创作、排演的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艺术家们每天8、9个小时的排练,追求极致的默契。观众与艺术家打破有形的边界,咫尺之遥,呼吸相闻,在音乐带来的无限想象中寻找永恒。”

  自今年2月起,排练指挥彭菲和演员们全身心投入,从个人训练到分组练习,再到排练厅里的集体磨合。每次排练后,大家都会回放录音录像,交流探讨。彭菲说:“艺术家们就是这样共同追求音乐中每个瞬间的完美体验,直到首演的最终展现。”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上海民族乐团琵琶声部首席俞冰说:“在《云之上》中,我们的音乐理念,我们的表演空间,我们的服装发型,我们的演奏方式,都和原来不一样了。海派民乐总是在不断包容、创新,源源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与当代年轻观众同频共振。”

  演出现场,光影与国乐交融,打破许多观众对民族音乐的想象。“今天,你数星星了吗?”当这句话出现在舞台上,清脆的铃铛声和轻轻的拨弦声反复响起,观众跟随乐声,在心里数起了星星。演出最后,当黑色的幕布缓缓升起,滨江夜景映入眼帘,与明亮的舞台交织在一起,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汇聚,掌声雷动。

  “这样的演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看完《云之上》,作曲家瞿小松告诉记者,“音乐大气、丰富,完全跳出传统民乐的概念。每一位演奏家都是非常好的独奏家,他们在现场即兴玩了起来,非常默契。上海民族乐团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中式元素,尽显浪漫诗意

  最近,国风音乐剧话题正热。《杨戬》在上剧场连演17场,《刺秦》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连演两周,吸引不少观众。

  国风音乐剧《杨戬》由上海剧伙音乐文化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是“新·国风”音乐剧系列的第四部。此前,该系列已推出《悟空》《南唐后主》《南墙计划》三部作品,收获观众好评。

  在上剧场上演的音乐剧《杨戬》取材自劈山救母、三圣母与刘彦昌、天狗食月等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对杨戬、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重新整合,探寻传统远古神话与现代之间的对话。

  “戎装披金甲,珠帽绣锦霞,脚踏千里马,弹弓素缯跨。”杨戬为主角的故事大多是神话和杂剧戏词,在《西游记》《封神演义》《醒世恒言》里留下惊鸿一瞥。散落在不同传说中的杨戬性格迥异,他劈开桃山,挑战冷冰冰的天条,却在外甥沉香重复“劈山救母”的命运时,转而扮演不近人情的卫道士。

  在编剧孙浩程看来:“杨戬与沉香同为半人半神的血脉,又都曾劈山救母,二人的镜像关系就如同一条蛇吞尾的画,当蛇头看到蛇尾的那一刻,才成为圆满的闭环,也预示着诞生与死亡的永恒关系。”

  导演刘晓邑为杨戬内心复杂的“阴阳两极”设计了在脆弱和力量之间来回转换的肢体动作,舞蹈融合武术动作,群舞歌队放大二元对立的内心挣扎。刘晓邑说,“劈山救母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种继承自远古的强大信念,它是‘人定胜天’的决心,对生命绵延、生生不息的传承。”作曲张博用赛博朋克结合传统民乐,笛子、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描绘人间俗世的烟火日常,激越森然的琵琶彰显杨戬浴血奋战的杀伐之气,电子合成器表现无情的天道。

  “音乐剧《杨戬》对二郎真君劈山救母、推翻天规等传说的重新谱写,旨在深入心灵深处,找寻英雄力量,并转化为当下的艺术生命力。传统文化、神话意识,从未远离人们的心灵。”制作人和晓维表示,剧伙音乐制作出品的音乐剧《悟空》《杨戬》以及正在筹备中的《敖广》等“新·国风”音乐剧神话系列作品,“都在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审美语境下的创新叙事,重构属于中国当代的东方神话宇宙”。

  原创音乐剧《刺秦》正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该剧由国风音乐人“徒有琴”创作,上海昆剧团导演俞鳗文执导,集结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的优秀演员,因戏曲与音乐剧结合引发热烈讨论。

  音乐剧从爵士、摇滚、说唱等音乐风格中汲取养分,融合创新。对音乐剧的中国式呈现,《刺秦》有更大的野心。除了选择中国故事,《刺秦》还融入了京剧念唱、越剧女小生反串表演范式、中国戏曲传统台步身形,让观众耳目一新。

  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推介演出环节,音乐剧《刺秦》首次公开演出剧中《长鸾宫》部分片段。熟悉的京剧唱腔与音乐剧奇妙融合,被不少人评论“别具一格”。《刺秦》是音乐人“徒有琴”首次将自己最擅长的两个部分融合,带来“戏曲+音乐剧”融合创新之作,同时兼容悬疑、抒情、讽刺、对峙等多种叙事情绪,让音乐为故事服务。

  俞鳗文表示:“音乐剧《刺秦》既不是话剧加唱,也不是戏曲加唱,文本创作回归历史现场,二度创作以‘我’为主,这个‘我’便是中国美学的当代价值。”《刺秦》除了精选故事和打磨音乐,还参考传统戏剧,在舞台美学与表演范式细节下足功夫。俞鳗文介绍,“戏曲中,最难的是身韵,一个抬头、一个转身都需要张弛有度。当戏曲融入音乐剧,也需要将身形与整场演出结合。”

  《刺秦》借鉴中国美学写意手法,将实体空间融入情绪空间,发挥东方美学的“写意”长处。主创团队翻阅大量古籍,通过高渐离的筑(一种失传的乐器)再现千年前故事。剧组表示,《刺秦》不仅融入中式元素,还将中国民族审美的气韵提纯,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剧。“正如这个故事本身,为着一个不知成功或失败的无人之境,一往无前,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式的浪漫和诗意的勇敢。”(吴桐 诸葛漪)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话剧《西迁》:以人物弧光映照恢宏历史

  • 陈林侠:古装剧如何走出“爽文”怪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