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音乐剧《杨戬》:战神与戏神的舞台相逢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音乐剧《杨戬》:战神与戏神的舞台相逢

来源:解放日报2023-11-23 10:22

  作者:孙惠柱

  我教了一辈子戏剧,讲的剧目多数是欧美的。西方戏剧与神话有不解之缘,不但最早的希腊悲剧几乎全都出自神话,就是萧伯纳、奥尼尔、萨特等现代作家也喜欢用神话故事来编剧。怎么中国神话却这么难和戏剧结缘呢?女娲、精卫、后羿都是高大上的超级英雄,他们的故事都是正能量的题材,为什么不拿来编成戏呢?因为那些神话情节和人物关系太简单了,很难编出正常体量的剧情,比较适合用舞蹈或杂技来进行演绎。幸好,来了个新国风音乐剧《杨戬》,终于让我高兴地改变了自己几十年的这个“偏见”。

  此前,电影《封神第一部》已经使我开始重新看待中国神话,不过,那是电影,而《杨戬》是实实在在的戏剧。这两部作品,故事都来自中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电影《封神第一部》刚上映时,有人说它是学了希腊神话和莎士比亚的悲剧,因为它的核心情节之一是“弑父”。但我看这更像是“撞车”——类似的情节,在希腊悲剧和中国的封神故事里都有。这恰恰可以说明,中国人并非只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那样大公无私的英雄情结,一些民间流传的神话中也有嗜血的故事。当然,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在中国的舞台上,嗜血暴力不能过分,英雄不要让人生畏,人世间亲情最大。

  比起电影《封神第一部》,我认为音乐剧《杨戬》的选材更巧妙、演绎更动人。二郎神杨戬是个“战神”——中文剧名中并没有这个词,但海报中的英文剧名God of War标示了这一点。当然,台上并没有太多的战斗场面,如果有观众是冲着看打戏而去买票,可能多少会有点失望。与战功相比,戏剧人和戏迷们更熟悉的二郎神事迹是“劈山救母”。一方面,为了救母亲而劈开一座大山,显然比为出门方便就要移除门前两座大山的愚公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关心。另一方面,杨戬救母要劈开的毕竟只是一座山,而不是去劈很多人的头颅,这又比阿伽门农杀女儿祭旗出征更能赢得大家的同情——更不用说阿伽门农杀女儿祭旗出征是帮别人去抢美女海伦,而杨戬和外甥沉香的两次劈山都是为了救自己的母亲。

  杨戬在历代传说典籍中,不但人品极佳,颜值也是顶级的。《西游记》描述道:“那真君的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气,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醒世恒言》则说:“龙眉凤目,皓齿鲜唇,飘飘有出尘之姿,冉冉有惊人之貌。若非阆苑瀛洲客,便是餐霞吸露人。”《杨戬》充分发挥了音乐剧的特长,把这些书中的文字动态体现得栩栩如生;演员的挑选、服装造型的设计,都让观众看了意犹未尽。不过,我对造型有一点不满足,即二郎神那著名的第三只眼睛画得太淡了,坐在后排的观众估计都看不清楚。是不是担心那只异常的眼睛突显出来不好看?我觉得这样的顾虑完全不必要。几乎所有关于二郎神的视觉形象中都少不了他额头上那竖直的眼睛,非常显眼、帅气。先人想象出这一形象的时候,恐怕未必会有我们现在说的“第三只眼睛”的特别寓意;但现在推出杨戬这一美男子的戏剧形象时,完全可以在他的“第三只眼睛”上多着点墨、多做点戏。杨戬之所以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勇敢,不正是因为他那高于常人的“眼”界吗?

  该剧在杨戬身上做得最多的文章是他的“出身”。家庭出身,对我这样的过来人是个有切肤之痛的话题,但对刘晓邑、薛敏、孙浩程、张博、和晓维等年轻的创作者们又意味着什么呢?现在早已不再讲出身,但各种各样的“二代”还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杨戬是个什么样的二代呢?一个仙女和一个凡人生出来的半人半神。无独有偶,希腊神话里也有不少著名的“半神”(demigod),但多半是男神仙下凡让女人生的;他们常常因为出身而遭遇不公,后来就成为“麻烦制造者”。这种背景复杂的角色天生就有厚度,往往是剧作家特别喜欢的——无论正面还是反面。在代表了权势的大金乌的眼里,杨戬也是个麻烦制造者;但他是为了自己与家人争取人的基本权利,因此他的抗争会赢得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同情,而压制他的大金乌就令人生厌。

  杨戬讨人喜欢,还因为他有个出人意料的可爱搭档——一条名叫“哮天”的狗。这个在古老神话故事里伴随着杨戬的神犬,在音乐剧中当然是用真人扮演的,而且该角色特意不用任何写实的动物装扮,所以,看上去就是杨戬最忠实的助理,甚至被有些人看出了CP的味道。年轻观众看到哮天和杨戬的频繁互动特别兴奋,可以有两种不一样的解读:按照类似于布莱希特的理论,是穿透角色的外壳,看到了两个演员在互动;要是从社会象征的角度来看,人犬交往岂不是比《白蛇传》里的人蛇之交更自然吗?外在的差异再大,都不应成为两个生灵自愿交往的障碍。既然来自天上地下的神和人以及他们的子嗣都应该有一样的权利,本来就都在地上生活的人和犬为什么不能深交呢?

  这样的交往要在舞台上打动人,有个重要的前提——他们必须用优雅的“超日常动作”(extra-daily,尤金尼奥·巴尔巴的戏剧人类学概念)来让观众信服。中国的名剧《白蛇传》有无数戏曲和舞剧的版本,但从来没看到过话剧版本,就是因为对动作方面的要求极高。《杨戬》的导演刘晓邑是舞蹈家兼偶戏艺术家出身,在该剧中他的导演与编舞浑然一体,真正做到了戏曲最理想的“无动不舞”,舞台上舞蹈与说话、歌唱之间的衔接不露一点“编”的痕迹。他的每个调度都可谓精准,又十分轻松,抒情表达的主角戏和烘托气氛的群戏搭配得恰到好处。

  我是一年前第一次听到《杨戬》这个剧名的,那时还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个名字不少人读不出来,在封神故事中他也不是知名度最高的——远不如近年来特别火的哪吒。如果用他的别名二郎神,可能辨识度会高很多。但音乐剧《杨戬》的主创有足够的自信,就是要让观众知道他这个难读的大名。我想他们成功了,因为首场演出时,观众的反响十分热烈。相信《杨戬》会长演下去,甚至这样的一个杨戬也可能成为中国舞台上一个长久引人注目的形象。

  这里又有一个巧合,该剧主创们可能还未必意识到,杨戬不仅是个“战神”,也是大戏剧家汤显祖推崇的“戏神”。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写的就是他:“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二郎神本是“西川灌口”之神,因为长得英俊,又喜欢“游戏”,被尊为中国戏剧的祖师爷:“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而舞台上好像一直没有以“戏神”为主角的戏。因此,这部关于“战神杨戬”的音乐剧,无意中还为“戏神杨戬”奉上了一个质量上乘的范本。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不够善良的我们》:一种中年叙事的新写法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