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超越时代的艺术,终将被后人“发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超越时代的艺术,终将被后人“发现”

来源:解放日报2023-11-30 09:56

超越时代的艺术,终将被后人“发现”

——写在吴大羽诞辰120周年之际

  作者:傅 军

  一

  回望20世纪中国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被誉为“杭州艺专的旗帜”的吴大羽,其实是中国现代绘画真正的火炬手。他不仅构建了自己宏大的艺术体系,更以一个人的美术史填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段空白。尽管他长时间被遮蔽、被遗忘,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他是“五四”之后涌现出来的推动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先锋,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进程中具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1922年至1927年,吴大羽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如有关于吴大羽的文章写道:“在吴大羽留学巴黎期间,正是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塞尚、凡·高、高更等后期印象主义画家正开辟一个新的艺术倾向,即艺术不再客观反映物质境遇,而着重于表现人的精神世界。随后,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接踵而来。巴黎画坛新颖的艺术观念,各流派不同凡响的表达方式,无不刺激着留法的中国学生,他们很自然就有了各自的选择。”而吴大羽对学院派不感兴趣,在他看来,“印象派以前的艺术已有人总结了,而印象派以后的还在发展中”。他希望自己的艺术处在游离状态,不断地变化发展。所以,各种现代派艺术都成了他艺术的营养来源。

  据法国艺术史学者菲利普·杰奎琳的研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除了流行各种现代派之外,具象派也很盛行,但与其他人——比如常玉的创作相反,吴大羽在素描以及写实主义绘画的技巧掌握上极为扎实,非常注重形象的勾勒。他早期的几件具象作品《岳飞》《井》《船夫曲》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吴大羽早年的创作鲜为人知,原因是原作已毁,连照片都没有留下。但这批关注历史或现实的巨幅油画作品,以精湛的技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澎湃的激情震惊当时画坛。

  5年的留学时光,对吴大羽艺术观念的形成、发展方向的选择、独立人格的坚守等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可以说为他此后60余年漫长的艺术生涯提供了精神底色和动力源泉。尤其是油画艺术的现代性观念,基本是在他留法期间确立的,并成为他毕生的追求和矢志不渝的方向。

  二

  回国次年,也就是1928年,吴大羽协助林风眠组建杭州国立艺术院,并担任西画系主任。此后的十年间,吴大羽不仅是才华横溢的画家,更是独树一帜的现代美术教育家,他凭借着创作和教学两方面均极为出色的表现,在杭州国立艺术院享有崇高的专业威望。在艺术教学中他擅长点亮学生的眼睛,开启学生的心智和灵性。学生曹增明曾回忆吴大羽上课时的场景,说他“端庄凛然地站在画室中间,一讲就是三小时,讲艺术、讲历史、讲哲学。远古洪荒,希腊盛唐,旁征博引,雄辩而精辟,使人觉得‘浑沌里顿出光明’”。

  吴大羽不仅把现代艺术的观念贯彻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更把它灌注在艺术教学中。他强调“大体上掌握身体”的概念,以至于被别人戏称为“吴大体”。他认为重点在于把握整体的形态,必要时可以忽略细节。他没有捍卫学院派严谨的绘画方法,学院派和写实主义类型的素描在他的创作体系中也没有占据核心位置,这和徐悲鸿的艺术观念和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吴大羽非常强调个人的感觉表现,他常说:“画画最重要的就是感觉,对象的第一感觉很重要,能发现、能抓住、能表现感觉,便成功了。”进而,他又特别强调每个人的独特个性:“要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要从对象的感受出发来处理。”“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用自己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感受。”终其一生,吴大羽都在强化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感觉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上升到抽象的高度。事实上,现代艺术的根本诉求是表现个体,即体现画家的主体精神,而非物体的客观特征。现代艺术对感觉和感受的重视、主张绘画不做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和历史的依赖、强调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都是现代艺术体系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

  吴大羽志存高远,奈何命运多舛,他又生性孤傲、宁折勿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远离了中国主流美术的视野,成为那个时代的“孤独者”。

  可以说,吴大羽的艺术观念先锋、激越、前卫,而他的生活方式非常传统。吴冠中说:“他曾涉猎古今中外的哲学,探索儒、释、道的真谛,但他不是基督徒、不是佛教徒,也非老庄门下,他只是生命的宗教徒。”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创作,是为“余亦存余梦,飞光嚼彩韵”。他用“中国的韵,来吞噬及消化西方的形和色”。他“手把陶卷”,与中国历史上众多失意文人为伴,尤其将陶渊明引为精神知己,在隐忍中用文字和诗词记录自己对艺术、对哲学的思考。他的创作表达出极致的自由、极致的孤独,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长耘于空漠”。

  如果说吴大羽人生的前半段,是积极向外探寻创造的各种可能性,那么,他人生的后半段,则是不断地向内求索,那些画作和诗文都是他心迹的自然表露。

  事实上,这段长期隐居的时光,恰恰给了吴大羽不受外界干扰心无旁骛、高度专注、苦心钻研的机会。这一时期,他消化、内化了西方现代派艺术各家的优秀成果,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文人画传统的精神要义。他说:“画需要的是领悟,不是画笔上的技巧,不要去画物的外形,需要的是超脱。”他常常用奔放的大笔触在画面上纵横驰骋,恣意挥洒,将书法笔墨的灵动引入到绘画中,在厚重、浓郁的色块之间挥洒出中国画大写意的气韵。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通过他笔触的速度和力度,感受到画面有一种动势和能量,感受到画家当年创作时饱满的激情。

  吴大羽喜欢在画面的中心区域,用色块层层挤压、堆叠,形成若干个聚集处,画面四周则较为放松,松紧之间,在整体上构成一种气势和张力。我们可以在他的弟子赵无极20世纪60年代巅峰时期的作品中,发现类似的风格特点。

  当然,还有色彩,色彩是吴大羽画作中最为丰沛华丽的篇章。康定斯基说过,“色彩直接影响灵魂”。评论家林文铮在《色彩派吴大羽氏》一文中评价说:“真可以称为中国色彩派之代表者,当首推吴大羽氏无疑。我相信凡是看过吴先生的作品的鉴赏家,都要受其色调之强烈的吸引而为之倾倒;就是和他对垒的画家虽不免隐含妒忌,亦不禁私下钦佩不已。颜色一摊到他的画板上就好像音乐家的乐谱变化无穷!西方艺人所谓‘使色彩吟哦’,吴先生已臻此妙境。”仔细观看吴大羽的作品,可以发现他的色彩表达是感性的,也是主观的,有一种戏剧性,又有一种神秘感,其间还散发着光的魅力,是诗性和美学的升华,构成一种立体又丰富的色彩交响,直击人的魂魄。

  四

  彼时,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弟子偶尔给吴大羽寄来西方现代派画家的画册和颜料,吴大羽不断研究西方艺术家们在探索些什么、有了什么新发现,这可能成为促使他中后期艺术演变的助推器,并使他的绘画艺术即便是在“自落低微”时,仍处于同期世界最高水准行列。

  有别于西方的“抽象”,吴大羽提出:“我的绘画依据,是势象、光色、韵调三方面的结合,光色作为色彩来理解,作为形和声的连接,是关乎时空的连接。”吴大羽的“势象”之说,最为大家所熟知。在我看来,“势象”既保留了一个动态的痕迹,更是一种力度的呈现。他一生致力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诠释,视野开阔,见识非凡,善于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西方现代审美情趣巧妙地融为一体,且能不断探索,超越自我。他认为人类的艺术是相通的,不分东西。艺术是一种语言,只有时代之别,没有地区之分。他说:“人们常说的东西方艺术结合,范围仍太小,太狭窄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相互溶化,糅在一起,扔掉它,统统扔掉它,我画我自己的。”“中西艺术本属一体,无有彼此,非手眼之工,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灵的彻悟。”

  综观吴大羽中后期的绘画艺术,它是一个综合的、有机的、沟通东西、联结古今的精神文化产物,也是诗与画、物质与精神、实体与客体、力度与气韵、人与自然、生物与宇宙等多重维度的完整体系。吴大羽的作品其实难以归类。而他最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消化吸收了西方现代派各家所长为其所用,还同时撬动了中国巨大的思想资源和深厚的艺术资源。最终,他以东方的文化韵味和美学趣味、世界性的艺术语言,为中国艺术打开了一个更为辽阔的天地。

  晚年时,吴大羽说“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又说“我是不死的”。他是那么坚定和自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绘画艺术是超越时代的,自己一定会被后人“发现”,一定会被艺术史放在他应该享有的位置上。

  (作者系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话剧《西迁》:以人物弧光映照恢宏历史

  • 陈林侠:古装剧如何走出“爽文”怪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