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民阅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全民阅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来源:深圳特区报2023-12-05 10:52

  作者:王京生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些优良传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其中,有一条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源远流长、使我们的文明传承不竭的阅读传统,兹事体大。

  一、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文明的概念,一直都存在很多说法。笼统地说,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它包括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福泽谕吉认为,文明是一个无边无际、至大至尊的概念。“无边无际”是指,无论是思想、行为、语言、器具或一切生活方式,凡是人能够主动创造的,都是文明所包含的。“至大至尊”,是指“文明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衡量和指引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文明与文化有怎样的关系?这也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论的问题。

  我把它概括为“文明是积淀下来的文化,文化是活跃着的文明。”这里的文化,也是指广义的“大文化”,包括人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任何文明都是文化的积淀和反应。今天我们发展的文化,比如社会主义文化,它也是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活跃着的中华文明,又需要与外来的文化和文明进行碰撞。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二、阅读是文明传承的根本途径

  这个问题与文明的“三要素”有直接关系。现在对文明的判断基本还是这三点:

  一是聚集地,这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没有聚集地,就无法形成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只有交流,人们才产生思想、产生语言、产生爱情、产生审美行为,产生价值认同。没有人类的聚居,也就不会产生人类的思想成就。

  二是冶炼术,它的核心是火的使用。没有火的使用,人类就只能茹毛饮血,食生肉冷食,就只能与动物无异。火的使用,也为人类以后的一系列发明奠定了基础,后来的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气时代都与火有直接的联系。没有火,就不可能有金属工具的发明和运用,也就没有科技的发展。

  三是文字,它是文明的核心内容。没有文字,人类所发现和创造的思想认识、知识技能乃至精神体系都不能流传,更不能得到升华。

  现在世界所公认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因为其都具备这“三要素”,特别是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地保留下来。其他的三个古文明中断,最终就是因为他们虽有文字,但没有被传承下来。

  而它们的文字为什么没有被传承?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够阅读文字的人断绝了。

  比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梵文,都因为这些国家的文字只掌握在贵族,或者祭师、僧侣、书吏手里,普通人不认识字。一旦文明受到外族的入侵,掌握文字的贵族阶层,有的就被消灭了,有的死后群体慢慢消失了,文字也就中断了。就如罗马入侵古埃及后,关闭了他们的神庙,懂得古埃及文字的最后一批祭司去世后,埃及象形文字也就无人知晓了。古印度多次被外族入侵,每次战争后,一些国家的贵族被灭种,剩下的平民和奴隶被异国同化,原来的文字就基本上处于失传状态。目前,印度主要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印地语,梵语仅有约1.5万人使用。

  文明中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文字一直没有被传播到民间,掌握文字的人非常有限,文字没有被继承。文明仅有文字还不行,还需要有人能够阅读文字。

  一个文明只要文字能够在阅读中传承,它就不会中断。以色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在历史上被数次灭国,但是,他们的希伯来文字一直在阅读中传承,所以,2500多年后以色列仍然能够成功建国。

  三、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四个“绝非偶然”

  历史上,中华文明也多次受到外族入侵,而汉字虽经历了一些演化,但却能够一直传承,这就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中国的文字能够一直传承?这与中华文明的顶层核心价值有关,主要有几个“看似偶然,绝非偶然”的原因。

  首先,“论语里的第一句话”绝非偶然。《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20篇,以学为开端,这看似偶然,绝非偶然。《论语》一书提到“学习”的内容有近50次,可见《论语》将“学习的重要性”置于空前的重要程度,这也是孔子讲学的根本目的,并将“学习之乐”先于“交友之乐、君子之乐”,摆在第一位。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这表明,孔子与其他人有区别,不是因为忠信,而是比其他人好学。

  中国历代圣人先贤无一不提倡读书。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朱熹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些哲人先贤的至理名言凝聚成民族的共识,在传承中形成中华民族的学习传统。

  其次,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绝非偶然。“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也就是,只要给我点学费,我就教你,不管你是穷人子弟、富家子弟、贵族子弟,还是一般耕种的百姓。孔子的学生中,有孟懿子、司马牛等世家贵族子弟,也有子贡、子路这样平民出身的普通人。而且,孔子招收学生不限地域,子路是鲁国人,子贡是卫国人,子夏是晋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公孙龙是赵国人。孔子在中华文明史上首开私塾教育,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把文字学习还给了老百姓。

  因为“有教无类”,文字和知识普及到民间,民间就开始办各种各样的私塾,后来叫书院、学堂,后世普通人受教育生生不息,这是孔子伟大的贡献。因为有了这个贡献,所以中华民族的读书传统源远流长,历代不衰。这看似偶然,绝非偶然。比如书院,它发端于唐,唐朝有记载的书院共有57所;五代时期,官方书院无法统计,民间书院共有13所;北宋和南宋共兴建书院720所;元代在其98年的时间内,共有书院406所;明代共有书院1962所;清代共有书院4365所。其中,南宋时,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制度被确立,使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官学、书院、私学并行的时代,也为中国“阅读阶层”的不断壮大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发明绝非偶然。被世界承认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这中国“四大发明”之中,造纸术和印刷术两大发明,都与阅读息息相关,这看似偶然,绝非偶然。它们源自于民间的读书阶层和大量的阅读需求,所以推动了这两大发明的创造。它们又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使书籍普及到民间,不断提高百姓的阅读书写能力,使更多的人能够读书,促进了中国读书传统的形成和延续。可以说,中国人的读书热情催生了这两大发明,而两大发明又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的读书热情。当时中国的知识普及程度独步于世界,也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读书人最多的民族。

  最后,“科举制度绵延1300年”绝非偶然。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为了打破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而发明的人才选拔制度。用今天的眼光看,科举制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制度,它打破了阶层固化,是当时促进人才流动最公平有效的途径。科举制度的核心基础就是建立在读书之上的,它在中国出现并绵延1300年,看似偶然,绝非偶然。开创它的隋朝,早已有了很多民间的读书人,已形成了强大的读书阶层,而那时的欧洲还没有形成读书阶层。科举制的出现和延续,激发了百姓的读书热情,也推动社会出现了更多的各类书院和私塾,形成了社会上宽广的读书阶层,由此催生出了与之相关的阅读传统。中国虽然没有贵族传统,但是有“书香门第”和士的精神,虽有历代仕宦之家,但也以“书香门第”为荣。

  阅读促进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河里闪烁出独特的光辉、发出异常的光亮。正因如此,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强大的阅读基因,也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根深蒂固。

  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表明中国人对阅读的重视,以及为阅读付出的努力和强大基础。这是我们文明延续非常重要的原因。

  四、阅读是创新发展的永续动力

  前面,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证明阅读与文明传承的关系,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今天,阅读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有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提倡全民阅读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第一,阅读是创新和创意的温床。最原始的创新来自社会需求的思想创新,而思想创新和引领的源头则是阅读。旅日学者姜建强在《读书大国不可少的配件:读书家、写作家、书评家及其他》中指出:“日本人认为,读书的奇妙并不在于把知识拿出来装进头脑中,而是通过阅读,将知识在脑中重新组合”,这与詹姆斯·韦伯·杨对创意的表述“创意是旧元素的新组合”一样。而托马斯·科利也在《习惯致富》中指出,世界上最富有企业家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遵循“五小时法则”,也就是必须每周至少花5小时进行刻意学习。第二,阅读是“阅读-创新-再阅读-再创新”的创新链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又是创新孕育的过程。第三,阅读推动城市发展,是城市乃至国家创新力、竞争力的关键来源。从全球范围来看,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成正比,竞争力强劲的城市和国家往往是爱读书的城市和国家。第四,阅读的风气和氛围,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阅读能培养出与创新息息相关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能进一步锤炼人们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正如前面所说,我们良好的阅读传统,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读书人最多的民族。而世界经验表明,国民读书率的高低,对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具有巨大的影响。

  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阅读传统并未完全恢复。相较于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建立了如雨后春笋般的现代大学和图书馆,以至于到现在,很多民族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传统和阅读习惯。而我们经历了历史上的历次文化浩劫,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乾隆时期的文字狱,让我们的阅读传统不断变弱。

  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学习运动。我们经过这么多年改革开放,全民阅读能力有很大的推动和提升,但据统计,2022年全国人均年度阅读纸质图书4.76本、电子图书3.3本,合计约8本;而据前期的统计,以色列的年人均阅读量为64本(据新华网2010年援引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的数据),这样的差距不可谓不大。这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继续勇猛精进地推动全民阅读。

  五、对深圳深入推动“全民阅读”再创辉煌的几点建议

  在全民阅读事业上,深圳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深圳是国内第一个建造大面积的书城的城市(1996年);第一个推广“全民阅读”开展“读书月”的城市(2000年);第一个提出“文化立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城市(2003年);第一个建设“24小时书吧”的城市(2006年);第一个成立阅读联合组织的城市(2012年);第一个发布“城市阅读指数”的城市(2014年);第一个提出建设“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城市(2015年);第一个“为阅读立法”的城市(2016年);第一个开展儿童早期阅读项目“阅芽计划”的城市(2016年);第一个建设“全国新书首发中心”的城市,等等。

  深圳在全民阅读事业上的长期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居民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数字化阅读等指标上,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度深圳成年居民的综合阅读率为94.2%,比国民综合阅读率(81.6%)高出12.6个百分点;深圳居民人均年度阅读量18本,其中,纸质图书6.33本,比全国水平(4.76本)多了1.6本;深圳居民人均年度阅读电子图书11.66本,是全国水平(3.3本)的3.5倍。而今年的第24届读书月,也有很值得肯定的东西,据媒体报道,仅11月10日-12日,本届读书月的第五届深圳书展线上和线下就共有82万人次参与,同比增长56%。其中,各会场线下逛展人数77万人次,同比增长77%,实现销售码洋超1162万元,同比增长了28%。这座爱阅之城的读书热情正日益高涨。

  正因如此,深圳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我们在阅读上率先做到了“城市文明典范”;也正因如此,深圳还要继续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对此,我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强化和推动全民阅读深入民间的举措。鼓励各区、街道和图书馆、出版集团开展更加实实在在、贴近市民的各种阅读活动。现在各区的全民阅读热情,正在被唤醒和激发,很多区都有独创性的内容,要积极鼓励。并且,不少街道也开展了亲近社区的便民阅读活动,这些都值得肯定。我们要继续坚持“图书馆之城”建设,围绕“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来施策。同时,大力鼓励阅读志愿者、领读者、阅读推广人建设,开展“书香门第”“书香家庭”等评选活动,让每一个都参与到全民阅读中来,让阅读的伟力和创造性,以及最终成果都在民间。

  其次,强化和落实“全民阅读条例”的贯彻执行。要对《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落实情况进行深入检查,并向市民公布。

  再次,强化和创造深圳在国内外全民阅读中的话语权。深圳是全球唯一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并且创新开展“年度十大好书”“年度十大童书”评选,推动盐田区“海洋图书”评选、南山区“科幻图书”评选、福田区“创意图书”评选和龙岗区“书香门第”评选等持续开展,形成品牌,不仅评选国内的图书,世界学者的图书也纳入评选范围。把全民阅读打造成“城市文明典范”的一面鲜亮旗帜。

  在此,我想分享几位学者有关阅读与文明的观点。姜建强在《读书与日本人》中说“文明要接轨、国家要强盛、教养要提高,无捷径可走,唯有多读书。福泽谕吉在《劝学篇》中说,一个国家要拥有文明的外表,并非难事,只要用钱就可以买到。但是一个国家还必须要有一种无形的东西,这就是‘文明的精神’。这种文明的精神如何养成?福泽谕吉认为唯有读书与学问。”

  藤原正彦在《守卫书屋》中说,“读书就是国力”,我补充一句,读书就是文明的推动力。(王京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