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起跑线上》:从18分到数学家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起跑线上》:从18分到数学家

来源:北京晚报2023-12-10 10:15

  作者:路艳艳

  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数学是我们学得最多的一门课程。对大多数人而言,数学可能代表着抽象深奥、绞尽脑汁,数学家更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那么,数学家是怎样学习的?数学家又是怎么成为数学家的?

  少年儿童出版社新书《起跑线上——写给十五岁以前的我》讲述了当代数学家李大潜,从出生到十五岁考上复旦大学,少年时代的学习成长经历。书中一个个真诚朴素的小故事,记录了少年李大潜的点滴进步与成长,呈现了一个孩子对数学从朦胧的兴趣逐步转变为毕生热爱的过程。

  1937年11月,李大潜出生于江苏南通。为避战乱,他随外祖母迁至上海,在上海度过了人生的前3 年。四岁那年,局势略有缓和,他随父母重返故里,十五岁之前再也没有离开过。

  虽然时间长河流淌了几十年,但少年李大潜学习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需要面对的问题,和当今的青少年并无太多差别,毫无隔阂感:“初小”(一到四年级)就读于普通而离家近的学校,升高小(五六年级)时想转学到离家不太远、但声誉最好的学校;没有转学,但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想要跳级考初中;考入慕名已久的高中,发现同学中卧虎藏龙、高手云集,自己完全成不了中心人物;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小时候的数学家就是你我身边的“邻家少年”,图书中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小故事还原了李大潜如何应对、处理这些问题。

  现在提到李大潜,我们会说他是当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还拥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葡萄牙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院士头衔,是“五院院士”。但少年时代的李大潜在遇到“负负得正”规律时,完全无法理解,甚至把亲自讲解的父亲气得摔书;进入中学的第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只有18分,差点儿被老师打42下戒尺,还被同学们嘲笑“李大潜,中学生,算术考了个18 分!”

  他偶然发现了母亲用过的代数教材。一个暑假的时间,一本教材做完,很多原本搞不清楚的问题豁然开朗了。李大潜第一次尝到了自学的甜头,让他兴奋不已。从此后,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李大潜就自己找课外习题做,找课外书籍看。

  关于学习,李大潜最主要的经验在于,他始终掌握着学习的自主性。他对待课堂学习和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很认真,但一直不走死读书的道路。他手上拿的不只是数学书、教科书,还有小说、诗词、传记、科普读物等。他学得生动活泼,学得扎实灵活。他始终沉浸在纯粹的求知的快乐之中,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提升自己,为自己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即使是参加工作后,他也是“积习难改”,为和技术人员交流自学大学物理和机械课程,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自学法语,这些都对他的事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帮助他一步步从18分的中学生成长为数学家。

  李大潜小时候喜欢数学,但他写作文却总找不到灵感,不知道从何下笔、如何发挥。作文课上,别人总能生发出很多的联想,发挥不少高明的议论,而他却只有干巴巴的几句话。好友顾乃建的作文常被老师在课上朗读,他以为那是天生才气,难以学到。一天李大潜无意发现了顾乃建的作文草稿纸——那是一张很大的纸,中心部位写着作文底稿,而四周很大空白的地方则密密麻麻地写着对底稿之修改,而且改得一塌糊涂。原来,顾乃建那些精彩纷呈的妙句是反复推敲、千锤百炼的产物。李大潜突然感悟到,顾乃建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做到,但要多下功夫。从此后,他也养成了写好文章后反复修改的习惯,力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李大潜在后来的工作中,常常庆幸自己能够比较自如地运用手中的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总结好自己的工作,让他能够保持着相当高的工作效率。

  因此,李大潜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数学家的严谨与专注,也要有诗人的激情与遐想。他说,数学、科学要做得好,一定要有创造性。有了形象思维,多了文学方面的修养,思想就会比较放得开,就会想得比较远,就会“想入非非”,想到人家想不到的东西。很多著名数学家、科学家都有文科方面的修养,帮助他在科学方面作出伟大的发明创造,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人们常常会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起跑线”是什么,有确切的“起跑线”吗,“起跑线”又在哪里呢?

  一个人的一生,不是100 米赛跑、200 米赛跑。对于100米、200米赛跑来说,起跑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差一点点就输了。但我们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上相当于跑一万米甚至是一场马拉松。一万米赛跑、马拉松比赛的好坏和起跑有关系吗?李大潜认为,稍微起跑得慢一点也没关系。

  李大潜小时候数学虽然也比较好,但并不是特别出类拔萃。他是在尝到了自学的甜头,养成了自己钻研的习惯,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之后,才爱上了数学,也学得更好了。这是一个渐进的、比较缓慢的过程。

  他觉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要把最基本的基础打牢,把学习的习惯培养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要做一个一开始也许不是第一名,但是越跑越快、越跑越好的人,做一个行稳致远的人。

  如果一定说有起跑线这回事,那就是一个孩子早早地体验过纯粹的求知的快乐,永远好奇,永不言弃。(路艳艳)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