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社区里的美术馆,在“种”些什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社区里的美术馆,在“种”些什么

来源:解放日报2023-12-11 09:52

  作者:彭 薇

  美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世间许多习见周知的东西都是如此,美也不例外。

  作为城市文化形象的一张名片,美术馆无疑是集聚艺术与美的空间。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愿意走进去,艺术美似乎与日常生活多了一层壁垒。

  近几年在上海诞生了一些社区友好型美术馆,力图打破这层壁垒。它们建在社区里,与传统美术馆相比,世界名画、大师级作品不再是关键词,艺术如何与生活结合起来才是题中要义。当艺术来到社区,来到居民身边,感知和表达美的新实践就此展开,一些美好的“种子”悄悄种下。

社区里的美术馆,在“种”些什么

  碧云美术馆“植物力量:一线古老的生机”展览作品,艺术家将想象中的“可能之树”投射于墙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情感与意识在此碰撞

  一座社区友好型的美术馆,究竟是什么模样?我们先从碧云美术馆的展览说起。

  《请坐,我给你讲个故事》,这是今年该馆举办的一场关于记忆的展览中的作品,聚焦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症人群的困境。

  光影下摆放了一张旧凳子,这是艺术家马良的父亲摆在书房的凳子。自从老人生病后,马良就将其带回家。某种意义上,这张凳子就像父亲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观众坐在凳子上,便会听到父子之间的故事。一旦离开座位,故事戛然而止,像是随时会消失的记忆。

  另一场以植物为名的展览上,一台老式光学投影机将艺术家想象中的“可能之树”投射于墙上。从一根断树枝出发,一点点描绘出一棵树的生长,构成了一幅“墙画”。观众能从艺术角度感受植物的力量。

  与传统的美术馆相比,社区友好型美术馆的展览着眼点不在于藏品,而是策划。

  碧云美术馆坐落于碧云国际社区。2019年4月开馆至今,一直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寻找与大众的连接点。

  展览无疑是美术馆中“会说话”的窗口。这里每年举办10次左右的展览,更关注与大众产生共鸣的选题。比如童年玩具寻迹展、非遗服饰文化展等。通过展览探讨一些聚焦人性与情感的话题,比如“记忆的形象:池村玲子与沈远”展,引发公众对女性身份、印象等问题的思考。

  碧云美术馆馆长林薇说,美术馆地处张江、金桥、外高桥三个片区的交界处,周边居住者大多是知识分子、白领、院校学生等。展览更倾向于聚焦爱、人性与记忆等主题。

  如何给社会、给他人带来美好,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正向而温暖的情感,这是他们思考的问题。

  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你好小朋友”摄影展,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儿童的日常生活。做眼保健操偷偷睁眼、打赤膊在弄堂玩游戏、喝橘子水……不少观展者是全家结伴而来,这些生活场景令人回想起逝去的童年时光。

  去年春节,这里举办了20位当代艺术家和100个特殊孩子的公益艺术展,他们一起完成了5件艺术共创作品。展览举办以来,4米高的留言墙上,写满了人们对残障儿童的祝福和鼓励话语。

  “当这些元素在社区出现,人与人在美术馆相遇,也是情感与意识的碰撞。”林薇说,美术馆虽然立足于社区,但观展人群并不仅限于社区。

  在每年的参观人数中,亲子占了很大比重。美术馆在一些策展中还专门设置了1米线高度的展区,给儿童提供最佳视角。在2023乐游上海美术季“美术馆影响力指数”的评选中,碧云美术馆在16家美术馆的“亲子指数”排行榜上居首。

  “希望社区美术馆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存在。当他们长大成人后,这里成为他们回忆父母、回忆家庭生活的重要元素。”林薇说。

  平凡生活中亦有艺术

  社区友好型美术馆的自身定位清晰,它们走的是一条日常化路线,将艺术植入社区生活中。

  把艺术家带到居民面前,艺术项目进入社区空间,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以艺术为媒,邀众人共同感受、创造身边的美好事物,这样的探索在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一做就是5年。

  第一座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坐落在愚园路上,没有醒目的标识,就建在社区弄堂里。所有展览的灵感和取材都来自社区。

  厉致谦是一名字体设计师,他游走愚园路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物件——每户人家门前的信报箱。和高楼大厦里标准的信箱不一样,它们上面的姓名和字体都不同,这给了设计师灵感,继而做出艺术装置作品《字与面》。在社区美术馆展出时,居民看见后,觉得非常亲切。一位居民说:“社区美术馆留下了鲜活的历史档案。”

  2018年,刘海粟美术馆发起建立了“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就是其中的载体,用艺术串起大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它如一粒粒种子,播撒到愚园路、江川路等多个社区。

  青年策展人徐缓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称谓,叫“社工策展人”。他说,在为社区美术馆策展时,面对不同的社区语境,策展和工作方式会有所差异。

  比如愚园路街道,会落到更生活化的语境角度,从历史叙事去讲述日常的生活。于是策展主题贴近愚园路的特色,包括致匠人、阅读历史建筑等。

  闵行江川路街道是上海的老工业区。随着城市发展与转型,工人社区与文化渐渐淡出视线。“社工策展人”梳理了江川路街道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寻找新的支点,使得一个被人们忽略的街道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这个支点就来自江川路街道的居民。91岁的冯培山是原上海汽轮机厂的专职摄影师,他拍摄留存了“闵行一号路”最早的影像。这条路又叫作“中国的一号路”,它位于新中国第一个卫星城,又是整个卫星城最核心的道路。

  徐缓之说,他们收集了很多历史影像,这些历史影像和青年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又形成了一个新旧艺术关联,使参观者产生一种社区认同感。

  居民们观展后感叹:“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嘛”“原来平凡生活中也会产生艺术”……

  刘海粟美术馆教育发展部副主任赵姝萍说,美术馆里的艺术展览更多呈现为一种静态,适合观众在作品面前品味与沉思。而社区美术馆所做的艺术活动则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交互属性。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所起的作用相当于社区文化的触发器。”她说,它触发了人们自主性的参与,从而使社区产生了更多深层次的交互。这其实是培育了一种生态系统,塑造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建立起一种共生关系。

  陪伴几代人的成长是美好的事

  一间美术馆、露天美术馆……如今,诞生在社区各个角落的中小型美术馆越来越多。在从业者看来,艺术是一种自我感受和沟通交流的方式。

  然而,这不是几场展览、几次公共教育活动就能做到的。社区友好型美术馆通过持续的社区营造项目来进行这场社会学实践。

  “CityWalk”(城市漫游)是当下人气超高的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一直在做的“日常说”社区影像展项目,就是以城市漫游的形式让人细细品味社区。它以工作营的方式招募社区居民志愿者和青年艺术家一起走街串巷,组队漫游。

  在一次城市漫游中,艺术教育实践者薛娴给出的命题是:用胶片机拍照。“我们习惯了用手机拍照,拍摄和删除都很方便,而胶片不同,一卷只有30多张,按下快门时要思索和挑选。”

  这个命题给了居民们不同的感受,也让他们慢下来看城市,按快门有了一种仪式感。当然,胶片的限制也会错过美好的瞬间。在薛娴看来,错过和遗憾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慢下来欣赏的过程更为重要。

  “我们都要走一走‘小学生之路’。”她说,这是法国民间的一种说法。意思是,成年人5分钟走完的路,小学生可以走走看看花一个小时。这是由观赏人的视角和心境决定的。小学生可以盯着橱窗看很久,一段窄窄的路能够反复走,但是有多少成年人还会这样做呢?

  城市生活的节奏非常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体会和感受。“停下来,慢下来,观看、品味身边美好的事物,这是城市美育的本质所在。”赵姝萍说。

  社区友好型美术馆要做的,是让每个人打开自己,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在美好的事物中滋润心灵。在她看来,这种功能超越了艺术,却是社区生活中很有价值的文明体现。

  艺术可以疗愈生活。碧云美术馆持续推出艺术疗愈的项目,艺术家通过音乐、绘画等带领大家放松下来,拥抱变化,拥抱生活。不少家庭组队参加,通过艺术踏上亲子疗愈之旅,掌握自我成长的方法。

  “社区友好型美术馆依托于社群,又重塑了社群。美术馆与社区是双向流动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受到社群的美好和城市的温度。”林薇说,参观者进入美术馆,以美术馆为家。美术馆也带着文化内容走进社区,生活本身就是美术馆。比如,依托服饰工艺专题展把苏州缂丝织造、贵州苗绣工坊等输送至美术馆周边的罗山中学与平和双语学校。

  持续的社区营造为美术馆催生了一支铁杆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又成为社区美育和城市美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碧云美术馆的志愿者团队超过250人,有退休教师、在校大学生、在职工程师、全职妈妈等,年度活跃人数超过100人,2022年服务总时长超过3200小时。

  城市需要殿堂级的美术馆,也需要扎根身边的美术馆。“社群需要时间去培育,我们和社区是共同成长的。”在林薇看来,社区友好型美术馆可以陪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这是一件美好而令人向往的事。(彭薇)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