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出故纸堆的生僻字,带来怎样的文化体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走出故纸堆的生僻字,带来怎样的文化体验

来源:文汇报2023-12-13 09:09

  作者:孙凌康

  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词,并采用九叠篆汉字“龘”作为龙年春晚的标识,使长久尘封在字典中的生僻字“龘”,惊艳地进入了公众的文化视线。

  “龘”始见于南朝顾野王所撰的《玉篇》:“龘,音沓,龙行龘龘也。”溯其根源,“龘”源自许慎《说文解字》的“龖”:“龖,飞龙也。从二龙。读若沓。”

  龖、龘是一组音义相同的异构字。那么,所谓“龙行龘龘”“飞龙也”,究竟指什么样的状态呢?许慎“读若沓”一语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说文》中的“读若”,除了起注音功能外,时常使用音近义通的词提示意义,这里的“读若沓”即是如此。龖、沓古音相同。《说文·曰部》:“沓,语多沓沓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伸为凡重沓字。”沓的本义是多言,即言语的重叠复沓。

  数目上的重叠复沓,在空间上即体现为动作的密集、迅疾与浩大。汉郊祀歌《华烨烨》描绘神明出行的盛大场景:“神之行,旌容容。骑沓沓,般纵纵。”颜师古注:“沓沓,疾行也。”西汉文学家枚乘摹写奔涌的江水:“发怒庢沓,清升逾跇。”皆是此类。“龘龘”即“沓沓”,即神龙出行急骤纷杂、声势浩大之貌。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是一种体型庞大、行动迅捷的动物,飞天入地,挥斥八极,所行无不兴云起雾、震天动地。《楚辞·九歌·大司命》:“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远游》:“譬彼蛟龙,乘云浮兮,汎淫澒溶,纷若雾兮。潺湲轇轕,雷动电发,馺高举兮。升虚凌冥,沛浊浮清,入帝宫兮。摇翘奋羽,驰风骋雨,游无穷兮。”这种浩荡磅礴、昂扬腾飞的状态,正是“龘龘”的典型写照。

  先民以“龘”形容龙行,与对雷鸣的认知密不可分。在早期神话资料里,雷神多以龙的形态现身:“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淮南子·地形训》)雷鸣始于春天。春日天空軯訇震骇的雷鸣,被认为是神龙的造化伟力,预示着天地即将到来的蓬勃生机。在《周易》的取象系统中,龙是震卦的象征。《说卦传》:“震为雷,为龙。”“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震卦于方位属东,于五行属木,恰是春天万物勃发、生意盎然的场景。《说文》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春分、秋分两处,分别对应着《礼记·月令》中“雷乃发声”“雷乃收声”的描述。当龙腾入高天,带来万钧雷霆,即意味着万物蛰伏的结束与生长季节的到来。因此,古代天文学将东方的星宿具象化为龙,视龙星为万物始兴的象征。《左传·桓公五年》:“启蛰而郊,龙见而雩。”杜预注:“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太平御览》引《春秋元命苞》:“春含名蠢,位东方动,春气明达,六合俱生,万物应节。其精青龙,龙之言萌也。”龙行龘龘,昭示着春回大地,万物萌发,欣欣向荣。

  龙在《周易》中除了象征震卦,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对乾卦六爻的形象描摹。《说文》训“龖”为“飞龙”,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径以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释之。《乾卦》由初九到上九共六段爻辞,除九三外皆取龙为象,描绘了龙由蛰伏的“潜龙”不断飞升,“见龙在田”“或跃在渊”,以至腾跃中天、“飞龙在天”,最终物极而反、“亢龙有悔”的过程。其中,“飞龙在天”是龙生命力的巅峰,身居上卦之中,于时天德流行,品物繁盛,乾卦的精义在这一爻被发挥到极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彖传》)飞龙在天,万物资生,乾道的刚健体现在生生不已、永不停滞的自然造化中。而乾道落实于人,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传》)。在“龖(龘)”的语义中,正凝聚了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气象,同时也蕴含着万物并育、和谐大同的文明格局。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经历了无数的周流变动,也曾如寒渊中的潜龙那样坚忍蛰伏,但刚健自强的精神底蕴使其一次次从沉沦中奋起,正如“飞龙在天”,并始终为重现美美与共、万国咸宁的文明气魄而不断努力。“龘龘”一语,饱含了对家国安康,万物阜盛的殷切祝愿。

  从文字构形上说,“龘”字由三个“龙(龍)”组成,记录了龙最显著的特点。在汉字中,像这样以动物字为基础构成的“三叠字”为数不少。而观察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可以发现,三叠字的构形理据,往往反映为对动物物性特点的取象,比如“猋”,《说文》训“犬走皃”,抓住了犬善于奔跑的特点;“麤”,《说文》训“行超远也”,超即跳跃,提取了鹿长于跳跃的特征;“羴”即羊膻,取其腥臊;“雥”今读如“杂”,取群鸟杂聚……不一而足。汉字具有据义构形的特点。古代先民造字之初,往往基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通过捕捉物象的具体特点来呈现词义,以事象的精准把握实现构形与词义的密合。这使汉字的表意机制有着鲜明的特色,就“龘”而言,“龘”的传意是通过听觉、视觉两个维度完成的:听觉上,“龘”借助“沓”的语音传达了迅疾、浩大的词义;视觉上,“龘”的字形由三龙叠构,仿佛翩翩共舞、高翥九霄的群龙,既直观地映现出汉字的艺术之美,又就“龙”的构形揭櫫“飞龙”的文化内涵。汉字作为艺术的符号与思想的载体,在美学价值上有着充分的挖掘空间。

  三龙交舞的“龘”字,既在时令的循环往复里,寄寓了万物复苏的春日生机;又在历史的奔流回望中,凝聚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生命力。选择“龘”作为对新年的诠释,以昂扬的姿态走上春晚的舞台、走进世界的视野,这本身即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活力,与当代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如何让更多像“龘”这样的生僻汉字从残卷故纸中获得新生,由历史陈迹重返当代生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深沉课题——带着深切的文化关怀与活泼的当下体贴,照亮历史记忆,在绵延的文明传统中,创造一场识古犹今的相遇。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原标题:走出故纸堆的生僻字,带来怎样的文化体验——从央视龙年春晚标识“龘”说起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