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礼·陶瓷季》的文化认同建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中国礼·陶瓷季》的文化认同建构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12-19 16:09

  作者: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汤晓芳

  为纪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文化类节目《中国礼·陶瓷季》邀请16位陶瓷艺术家,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的国际友人定制陶瓷礼,通过记录制作、赠送陶瓷礼的过程,展现了陶瓷艺术家极富才情的艺术创造。节目在文本演绎、情感共鸣与传播仪式建构上,赋予陶瓷艺术新的艺术生命和审美取向,以真实故事情节呈现非遗传承中所蕴含的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创新精神,引发了中华文化在海内外的广泛认同。

  匠心独运:深邃视角与多元场域演绎

  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中国礼·陶瓷季》为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在节目立意上独辟蹊径,选取“陶瓷”手工艺为核心文化要素。陶瓷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彰显了中国文化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内容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的核心,只有把内容立起来,才能真正地把文化的“台子”搭起来。《中国礼·陶瓷季》以深邃而富有历史内涵的视角,从誉有“千年窑火”的景德镇文化富矿中汲取养料、精细深耕,展现了制瓷工匠们匠心传承、技艺水平迭代精进的精神影像。

  节目以价值导向和情感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为核心,形成“文化+竞赛+观察”的模式,拉近传受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内容上的“突围”。竞技元素的融入,创新了原有的节目形式,延伸了节目的多样性,也让节目更具观看效果。让观众通过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对比,拓展审美视野,对陶瓷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刻。“观察”元素为主持人杨澜与主理团的四位成员对创作者的创作过程、艺术呈现等进行聊天式点评,每期节目与现场投票团的共同选择之下公布“中国礼”竞争的结果。节目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礼”“医疗援建礼”“血脉相通礼”等8个主题串联起中国与“一带一路”友好国家民心相通的暖心故事。

  节目巧妙塑造了“1+N”的多重场域模式,以“陶瓷文化”为一个核心,融入“N”种节目元素,形成“1+N”的多元场域,即“1+N”多舞台空间,构建影视场、幕后场与谈话场等多重场域台前幕后的交叉互动,实现多线并行的立体化叙事。节目用“演播室+观察室”的方式构建影视场,让16位嘉宾在演播室内互动,4位主理团成员在观察室进行点评。在发布委托任务时,以VCR的形式构筑谈话场,幕后场则通过8组嘉宾对陶器制作的过程呈现,揭开陶瓷诞生过程的神秘面纱,既不失趣味性,又有科普性质,交叉互动的竞赛模式全新演绎了节目形态。

  以情为系:真挚情感与共情传播

  情感传播是直指人心的传播活动,是一种理想的传播方式。在《中国礼·陶瓷季》中,不仅观照了类型丰富的师徒情、亲情、“商战”友情等,最为重要的是陶瓷工艺的传承之情和国际友谊协作之情。师父刘伟和徒弟熊智华的师徒之情令人动容,徒弟勇于“挑战师父”,为的是一个“同台的机会”,比赛过程中不惧怕泄露,向师父诚恳请教。师父在徒弟最艰难的时候帮扶一把,对他说“英雄不问出处,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体现了朴实真挚的师徒之情与中国人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中哈友谊使者”哈萨克斯坦籍青年鲁斯兰,在海南大学读书期间无偿捐献稀有血型RH阴性血救助中国病患;突尼斯让都巴省前省长遗孀哈达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对中国(江西)援外医疗队无私帮助,对医疗队员倾情付出;“中泰友好使者”泰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让绵阳市先锋路小学在汶川地震之后涅槃重生。这些贵宾不分国籍,身体力行无私奉献,用大爱行遍中国,令人动容。

  共情(empathy)属于哲学和美学概念,共情传播是在共通意义空间中,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人物故事、视听符号等营造情感氛围,由同理心触发与他人相同的情绪体验。《中国礼·陶瓷季》运用“陶瓷”和“建设一带一路、彰显华夏礼仪之邦”两个命题的融合实现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情感传播,符合当代的主流价值观,在情感层面上更容易形成一种社会认同。

  节目以瓷器这一中国文化符号,让人们在对瓷器的了解中,潜移默化地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感受国家优良的手工技艺以及文化底蕴,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文化认同:诗意生动的中国故事样本

  “故事,作为人类个体、群体的叙述或叙事行为的结果,是人类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及其过程的记录形式。中国故事,恰是中华民族这个多族群共同体生活中的事件及其过程的记录形式。”《中国礼·陶瓷季》的陶瓷作品让观众唤起了对美好生活场景的回忆,制作过程也同样是中国声音、中国故事的成功输出。

  节目讲述了诗意情境下的瓷器故事。瓷器以自身完美的曲线诠释了雅俗共赏的大众美学,具有丰富的艺术形象、独特的表意功能、完备的美学体系。诗意情境一般源于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积累的集体智慧和情感体验,是对文化精神传统和审美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其内涵是集体性、大众性和劳动性的。《中国礼·陶瓷季》运用细腻的视听语言“诗意化”地呈现了陶瓷的器型之美、纹饰之美:“粉彩”瓷的雍容华丽,“玲珑”瓷的晶莹剔透、“颜色釉”的千变万化……陶瓷并非普遍意义上的“诗情画意”,节目中不仅表现了工匠们登峰造极的陶瓷制作技艺和造诣,更见证了陶瓷的实用之美,以及根植于民间经验的陶瓷艺术人蓬勃向上的生活气象。

  节目讲述了多维视角下的匠心故事。中国古代工匠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连同自己的人生体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高超的古代科技文明。非遗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不仅蕴藏着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技艺,还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励志故事和匠心精神。《中国礼·陶瓷季》不仅聚焦非遗的技艺传承,也注重非遗的精神内核,运用多维视角体现老手艺与新创意的碰撞,呈现一脉相承的匠心,让巧夺天工的技艺与精妙绝伦的舞姿和美轮美奂的光影艺术充分碰撞,讲述一个个匠心故事。

  节目讲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中国礼·陶瓷季》传递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国际合作唤起国外受众的切实感知、以科技运用彰显非遗传承的创新力量,体现了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国家站位”。节目通过呈现陶瓷制作技艺,挖掘厚重深沉的文化内涵,全面而充分地呈现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存在。“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陶瓷艺术品创作中,寄托着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和精神追求,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陶瓷在加工过程中,历经几十道工序,蕴含着制瓷人优秀的精神品质,这种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技艺与文化的传承,与华夏儿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向世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美德,树立文明古国的大国形象。

  “一带一路”是基于文化赋权理念所提出的全球性倡议,其核心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共生共荣。《中国礼·陶瓷季》将每一件作品蕴含的文化价值、人物故事、历史渊源与主题结合起来,将陶瓷制作故事及文化内涵对外传播,国际工匠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国家交往的感人友谊,唤起了观众对中华传统工艺和“一带一路”友谊建立的记忆,塑造了中国国家形象和广泛的文化认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样本。(汤晓芳)

 

  《中国礼·陶瓷季》的文化认同建构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