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海派书法文脉与上海城市精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海派书法文脉与上海城市精神

来源:解放日报2023-12-28 09:35

  作者:张立行

  如果有史家写上海书法展览史的话,2023年应是其中一个精彩的篇章。继中华艺术宫成功推出《历史的星辰——近现代海派书法大展》,程十发美术馆又推出《百年谁断——近现代帖学的振兴暨沈尹默、潘伯鹰、白蕉书法学术特展》。两个规模空前的书法艺术展,从不同维度梳理了海派书法艺术的文脉,展示了海派书法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进程与上海城市文化精神之间紧密的联系。

  《历史的星辰》大展侧重于对近现代海派书法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历史回顾;《百年谁断》特展则在“溯源”之外,也强调“呈新”,着重探讨当代上海书法家对传统海派书法艺术的接续、发扬与光大。

  《百年谁断》特展从帖学发展的角度切入,浓墨重彩地呈现沈尹默、潘伯鹰、白蕉三位帖学大家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鲁迅、丰子恺、叶恭绰、于右任、黄宾虹、徐悲鸿、吴湖帆、谢稚柳等书家的作品,又专辟“景贤思齐”章节展现改革开放后陆续崭露头角的当代海派名家周慧珺、洪丕谟、韩天衡等的作品,使观者对海派书法艺术的过去与当下、传统与革新、经典与创造、继承与开拓等课题有了更为完整、系统、真切的了解。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书法的发祥地,海派书法曾领全国风气之先。海派书法的发端、形成、发展,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江南的文化版图中,杭州、苏州、扬州等曾各领风骚,在社会经济和人文传统方面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以后,经济的外向性、开放性、国际化,优秀移民的大量导入,使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相遇融合,文化市场勃兴,上海彰显出作为新崛起的现代江南大都市的强大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

  上海的现代化进程,一是得益于全方位开放,二是在文化上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上海学研究专家周武认为,开放与包容互为表里。因为开放,所以包容。正是在这种开放与包容之中,上海孕育并展现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襟怀和文化气度。这种在历史中形成的襟怀和气度,成为一种“传奇性魅力”,弥散在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并造就了上海人特有的格局。今天我们所说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就是对历史上上海特有的襟怀和气度的补充和完善。

  在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中应运而生的近现代海派书法,表现出多元、创新、丰富的样貌。海派书法既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又不拘成法,博采众长,锐意进取。海派书法碑帖相融,古今兼汇,雅俗并举,新旧共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时云集上海的海派书法家大多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他们感召于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纷纷从各地汇聚黄浦江畔,借助上海更为开阔的中西文化视野和上海“艺术家自由职业的进程,以及由艺术社团、艺术传媒、艺术市场、艺术教育组构而成的庞大运作网络,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形成了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海派书法。其阵容之浩瀚,风格之纷繁,得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声势,均远超此前任何时代的任何流派。来自各地的人才优势与上海各种资源,可以说相得益彰。几代数量众多的优秀海派书法家,构成了海上书法人才的高地,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在近现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星空里闪耀光芒。

  改革开放后,海派书法进入了新的繁荣期。上海书法在继承传统海派精髓的基础上,在艺术创作、艺术展览、艺术交流、人才培养、历史的梳理和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硕果累累。海派书法曾两次进京展览,让各界人士对当代海派书法和海派书法家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一系列高质量的书法专题性创作、展览、学术研究项目如《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览》《初心·前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书法名家特展》、成立长三角书法发展联盟等活动风生水起,彰显了上海在全国书法创作、展示、研究领域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开创了海派书法艺术的新局面。

  “用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美术史论学者徐建融认为,这个“古人”就是传统,这个“自己”不仅指艺术家的个性,也包括艺术家此时此地的时代性、地域性。对于当代海派书法家来说,书法创新的道路是多元的,而对于传统的继承是最重要的一元。因此,《百年谁断》特展设置了“景贤思齐”章节,将近现代海派书法的传统与当下的上海书法创作贯穿起来,可以说意味深长。

  上海中国画院原院长程十发曾经说,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家,他的作品当然要有深厚的中国画传统功力,但还应该“具有现代性并反映都市特有的意趣,最好还有些国际化倾向”。这虽是对上海的国画家而言,但对上海的书法创作者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当代海派书法家,首先应该对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抱有敬畏之心,对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有所了解和传承,熟练掌握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功。当然,身处上海这座吐纳世界艺术风云的国际化大都市,当代海派书法家的艺术视野应该更开阔些,创作思维应该更活跃些,以更大的激情与胸襟去探索海派书法艺术表达的更多可能性,将当代海派书法艺术推向更为广阔的新境界,更好地展现上海城市文化精神。(张立行)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