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件刺绣精品亮相苏博呈现江南画绣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百件刺绣精品亮相苏博呈现江南画绣史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12-29 09:42

  近日,江苏苏州博物馆举办“出走露香园——江南画绣史”特展,展出多家文博机构及私人藏家收藏的100件(套)刺绣精品,通过“以画入绣”“露香园绣”“宫墙内外”“以绣自立”“风月同天”5个板块,讲述江南画绣发展史及其背后的女性故事,让观众深入感受刺绣艺术魅力。

  刺绣作为一门传统技艺,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到了宋代,刺绣艺术从日用品装饰逐渐发展为一类独立的艺术形式。宋徽宗崇宁年间,翰林图画院增设绣画专科,由宫廷画师指导匠人制作以绘画为底稿的绣品。

  辽宁省博物馆藏《刺绣海棠双鸟图》是一件珍贵的宋绣佳作,原为清宫旧藏。宋代刺绣颜色较为柔和,与宋画风格一致。此图花蕊、花萼以褐色线齐针绣,花瓣、叶子和鸟用套针绣、抢针绣。花瓣用白色、浅黄色、深黄色层层退晕,花叶用深浅不同的蓝绿色和米灰色、黄色丝线绣成,表现出绿叶逐渐枯黄的效果。鸟以黑、灰、白三色线绣出浓淡层次。整幅作品淡雅隽秀,生机盎然。

  明嘉靖年间,顾名儒与其弟顾名世在松江(今上海)筑“露香园”。顾家内眷擅长刺绣,将文人画意与刺绣技法巧妙结合,开创了“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线为颜色”的画绣艺术,被称为“顾绣”。据记载,顾绣由顾名世长子顾其英之妾缪瑞云所创,而以顾名世之孙媳韩希孟造诣最高。韩希孟擅长绘画,精于刺绣,常以宋元名画为摹本入绣,同时代的董其昌、谭元春、陈子龙都曾为其作品作跋。顾绣常用“虎头”“露香园”“青碧斋”“韩氏女红”作为绣印,其中,“韩氏女红”即韩希孟作品,是顾绣中唯一以本人姓氏落款者,世称“韩媛绣”。

  辽宁省博物馆藏《韩希孟绣花鸟册·萱花蛱蝶图》。(苏州博物馆供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韩希孟绣花鸟册》共十开,每开一面刺绣,一面题识。《萱花蛱蝶图》中,一株萱草下有几朵野菊,一只蝴蝶飞绕其间,栩栩如生。萱花花瓣用白色、黄色、红色丝线退晕绣,野菊花花瓣、蝴蝶翅膀用长短针。作品左下角绣“韩氏女红”方印。对开题一首七言律诗,下押“快庵”朱文印。

  苏州博物馆藏《顾绣杏花村图》以唐杜牧《清明》诗为题材,在素绫上绣杏花村图。整幅画面运用多种针法绣成,如牧童、老翁的衣服用散套针,并留出水路,达到自然飘逸的效果;松柏、垂柳、伞骨、旗杆用接针,表现随风飘荡之感;树干使用双色擞和针法体现其粗壮挺拔;牛的脸、鼻、尾、蹄、肚采用抢针、散套针、接针、辫子股针等针法。石梁、山丘、水流以画为主,运用滚针勾勒,静中见动;远处的山峰、堤岸上的小草、矮树、人眼等以彩绘点染,补色套色,画绣结合,相得益彰。

  清初,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因家庭变故,为生计设帐授徒30余年,女子争相传习,使顾绣逐渐走向商品化生产。

  南通博物苑藏《露香园绣董其昌行书昼锦堂记屏》共12幅,绣于清康熙年间,以董其昌所书欧阳修名篇《昼锦堂记》为蓝本绣制,白缎为底,蓝色绒绣,字字清晰,针针细密,体现了顾绣高超的技艺。张謇在屏末作长题记述鉴定、购藏此屏的故事。此绣屏集文章、书法、绣艺、题跋于一身,堪称“四绝”。

  清康熙朝确立内务府制度,大量宫廷御用刺绣由苏州织造制作。苏州博物馆藏品保管部杨宇萌告诉记者,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时期苏州刺绣统称为顾绣,顾绣的选稿、设色、技法、风格都影响了宫廷刺绣,成为最上乘苏绣的代名词。

  清同治六年(1867年),苏州65户绣庄集资创立“锦文公所”。这是刺绣业最早的同业公所,促进了苏绣的发展壮大。

  沈寿是近代杰出的苏绣大师,前承顾绣传统、后启苏绣新风,被俞樾称为“针神”。沈寿出生于苏州一个刺绣世家,原名云芝,后更名为寿,字雪君,晚号雪宧,又别号“天香阁主人”。1905年,沈寿夫妇赴日本考察,看到西洋绘画与日本美术绣。回国后,沈寿首创“仿真绣”,将西洋画中的“求真”与“肖神”融于刺绣技法中。

南通博物苑藏《沈寿绣蛤蜊图》。(苏州博物馆供图)

  南通博物苑藏《沈寿绣蛤蜊图》是仿真绣代表作之一。此图绣大小蛤蜊6只,采用缠针、拖针、滚针等针法,通过明暗对比突出蛤蜊的质感。大蛤蜊的高光部分留出缎子绣底,巧妙衬托出蛤蜊的光亮,底部则用浅棕色烘染而成。绣面左下方题“沈寿”名款,绣“雪君”朱章,右下角绣“姓名长在御屏风”朱印。

  沈寿不仅是刺绣艺术家,还是刺绣教育家。她先后在北京、苏州、天津和南通等地办学传艺,倡导女子“自强”“自立”。1914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女工传习所,沈寿任所长兼教习。在传习所期间,沈寿培育出一批批刺绣好手,并与张謇合作完成《雪宧绣谱》,推动刺绣事业传承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沈寿的弟子金静芬任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她亲手绣制人物、花木、虫鱼、建筑等40幅代表传统针法的样本,并注写说明,汇编成册,指导学生学习。苏州刺绣研究所先后培养出顾文霞、余福臻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将苏绣发扬光大。展览中呈现了《金静芬绣枯木竹石图》《顾文霞绣黄猫》等作品,反映了现代苏绣的传承脉络。(尹晓宇)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