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命的秘区与无界的文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生命的秘区与无界的文学

来源:北京晚报2023-12-30 10:47

  作者:周倩羽

  暮色四合,西湖水晃晃荡荡。钟求是站立高处,在白云和星星的倒影中,看到天空落入了广袤的大地;在那些深浅不一的缝隙中,探寻到生命的幽微与隐秘。当钟求是将目光所及的一切细节付诸笔端,我们看到了他“作品内部生长出开阔的东西”,一张留待来世的协议书、一篇年少时未完成的小说、一个未解的物理难题,一齐在烟波浩茫的湖面上随风飘扬,荡入浩渺无边的文学天地。

  钟求是在多年以来的探秘和开拓中,营构出一个名为“昆城”的文学天地,这部中短篇小说集《地上的天空》正是“昆城”系列的延伸之作。全书共有六个短篇、三部中篇,汇集九个故事,讲述九种人生。书中有《地上的天空》里困顿于婚姻围城的藏书者,有《宇宙里的昆城》中执迷于探索时间奥秘的科学家,有《远离天堂的日子》里在缺爱家庭和畸形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叛逆少年,有《他人的房间》中藏身于他人房间的生活“失败者”,有《高士图》里“堂吉诃德”式独居于精神世界的民间画家……众人身世各异,故事意蕴不一,皆是大千世界的平凡生命。“但平凡的背后,必有挣脱的内心。”钟求是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对生活进行突围,朝着地上的天空飞翔一次。

  人何以从地上飞往天空?钟求是的答案是,至少要勇敢地尝试一次。懵懂少年从天堂坠入地狱后终于反抗,在一方幽闭里安放年少胆怯(《远离天堂的日子》);“撤退人士”朱一围在数次逃避中“例外的地方”坚持一纸灵魂诺言(《地上的天空》);棋坛高手林遇时在满盘皆输后保持“孤独的姿态”,用笔墨蘸取活着的尊严(《高士图》);相爱之人消失在时间荒野,在昔日信件燃尽的一刻,领悟了思念比爱更深,比时间更久(《比时间更久》)。

  曾几何时,故人老去,少年不再。吴识水、老远的父亲、“已老小尤”,他们行舟涉渡半生后,开始尝试在日子的长河里“拐弯”,逆流而上寻找丢失的珍宝……从少年的心事,到中年的困惑,再到老境的飘零,他们走过了春与秋的代续。书外千千万万的我们,在书中遇见了每一种年龄的“自己”。“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在觉醒”。钟求是以“向内”的视角,对人内心的隐秘部分进行了破解,给与我们直面残缺自我的勇气。

  珠流璧转,初心难得。追溯钟求是的写作历程,不难发现他的写作始终秉持着探秘者的初心,试图拨开平静无澜的生命表层,深耕到比天空更远的精神宇宙。与此同时,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的钟求是,即便面对房间里触目惊心的暗墙,他也要从中找到一个小孔,循着小孔挖出一米阳光来。因而,那些原本沉重、耻辱、荒诞、错位的秘密,在这束微光照耀下落到纸页上时,便仿佛生了对扑棱的翅膀,变得轻逸许多。

  涉足文学之初,钟求是就以一边挖掘、一边仰望的姿态,阐释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主义:亦即对爱与善的执着追求。承诺、等待与守望,正是我们解读钟求是的关键词。从《零年代》林心村的八年守候,到《两个人的电影》28年的约定,再到《等待呼吸》里夏小松的矢志不渝……一路望向《地上的天空》,钟求是不断在创作中开拓出广阔深远的心灵世界,扩充着对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牵引我们走出精神困境和死亡恐惧。

  伴随着探索的深入,钟求是的心性更为开放,笔法更为多样。作为江浙作家,钟求是的文字承继了汪曾祺以来的京派抒情传统,字里行间时常洋溢着疏淡清润的诗意。新世纪以来,钟求是依然笔耕不辍,并为之“感到豁然开朗,渐渐走向无界的状态:在把控住写作规律后,打通自己的内心思悟,也打通小说的内部经脉,做到自由自在。”这一“无界”,既预示小说内容的深阔无边,又遥指体裁形式上的接连试验。

  在“无界”的小说形式上,钟求是选择在体裁选择和框架建构上做出新探。譬如《比时间更久》将虚构和非虚构相融;《除了远方》在“远”与“方”的拆分组合中,建构出时间空间的双重维度;《宇宙里的昆城》试图将科幻文学的观念融入传统文学创作,以访谈和邮件作为叙事结构的重要一环。如此种种,钟求是在文体文类的灵活跨越中,突破了文学的惯性滑翔和惰性的写作语境,让有限的个体经验在不同形式中得到激活,进而寻求着从心所欲、自由为文的无限可能。

  钟求是认为,“宇宙是无界的,生命的追求也是无界的。”可以说,文学的无界不在于题材的宏大,而在于思想的力度与深度。钟求是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何种身份,面临何种境地,总保有一腔寄寓于时光的热血和执念,终其一生地等待与准备,等待着大地与天空的交汇时分,以完成一次精神的翱翔。凌空一跃,天地相连,想象与现实的边界随之消融。正因为有这些瞬间的存在,才让文学之外的我们拥有了重新出发、奔赴前路的力量。

  在钟求是的讲述中,湖面雾气徐徐弥散,茫茫夜色笼罩世间,我们终于相信:文字如水,辗转变化于文学之河,一如想象本没有必然的界限,“人也可以从地上到天上”。无论是时代浪潮中澎湃汹涌的物质欲望,抑或流经每个人生命秘区的情感暗流,终究会在某天成为你我口中娓娓道来的故事,朝向广袤无垠的远方——一处星空,或一处深海——所开放。(周倩羽)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