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3中国文学:日常生活的深度、启示与光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2023中国文学:日常生活的深度、启示与光明

来源:北京日报2024-01-02 10:26

  作者:郭泽慧

  日常生活的深度:在理性与疯狂的边缘看到破绽

  2023年的中国文学,双雪涛的《香山来客》或可作为一个观察的起点。这是一篇纯粹写实的作品:宿醉翌日,商业伙伴彭克邀“我”去他家打羽毛球,此时北京已开始飘雪。小说在此回溯了前一夜“我”在酒吧和老郑的见面,并进而回顾了我们——“我”、彭克与老郑的交往。三段时间犹如叙事的三组机位,第一组机位:当年,我们三人在高中文艺汇演上一见如故。毕业后,我们又相聚于北京,彭克揽了一个为寺庙拍纪录片的活儿,“我”负责为他的电影撰写剧本,老郑负责电影配乐。未几,老郑与彭克闹翻,但后者的电影事业却是越做越大。留在彭克身边令“我”在北京站稳脚跟,可以说,作为童年伙伴,此时“我”已完全受雇于彭克,名义上是编剧,实际还要帮他打理各类日常事务。第二个机位:昨晚,老郑走后,“我”一个人继续在吧台喝酒,此时进来两位女性。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其中一位自我介绍是数学家,刚刚留学归国。临别之际,她告诉“我”下次可以叫她出来喝酒。第三个机位:小说写到的这个翌日,“我”驱车前往彭克位于香山脚下的别墅。

  因为拍摄电影的生活极不规律,彭克的身体异常虚弱——一年前,已有医生警告他必须停下来休息,否则随时都有可能暴毙。饶是如此,听了昨晚“我”在酒吧的见闻,他仍坚持把那个数学家请到别墅做客。四十分钟后,这个名叫郭晓派的女性便翩然而至,大家继续天南海北地聊天。期间,彭克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来参与自己下一部关于数学的电影:“我们一直在找你。”闻听彭克此言,“我”不免悚然,他说得是如此真诚。但郭晓派的应答如流更是令“我”——或莫如说令读者——震惊。她平静地讲起彭克在纽约性侵自己室友的旧闻,又谈到这些年她在数学以外的“研究”:郭晓派从背包取出一个笔记簿,上面记录着她所找到的相似受害者。谈话至此并未中止,也没有大呼小叫,只是当他们仍以此前的友好语调探讨起这些迥然相异的事情时,我们分明感到世界悄然越过了一个节点:《香山来客》的叙事,自此进入到一个看起来不那么真实却又绝对未经虚构的异度空间。

  如果小说写到郭晓派应邀而至便结束,我们关于这个故事的理解就会是原初的模样,亦即让三个机位拍摄的内容,在时间的中性流淌中,自行组合为一段更大的时间。但双雪涛决定让郭晓派吐露一些不同寻常的信息,决定让小说的三个机位不仅相互补充,也相互删改:首先,是她此刻的话语暗示了我们昨晚的相遇绝非偶然。那不是一次单纯的邂逅,它是郭晓派计划中的一部分,她知道“我”要来酒吧坐坐,也知晓“我”和彭克的关系,更清楚彭克对于陌生女人的嗜好。其次,她也不动声色地揭橥了“我”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我”究竟凭借着什么让彭克为“我”在北京安家置地。如此,原本遵循着日常生活逻辑对小说形成的理解,随着郭晓派咒语一样的声音出现,也就荡然无存。《香山来客》的这一谋篇,诚可以指认是欧·亨利式的结局,亦无妨套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加以解释,但在笔者看来,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关于日常生活的洞悉:存在着某个神秘的时刻,我们一旦跨过它,现实就会不动声色地发生剧变。

  此番洞察,也见于张怡微的《失稳》、王咸的《人语驿边桥》、宋尾的《伙伴》等作品。《香山来客》与《失稳》都内蕴着一个故事的两个版本,最初读到的与经由结尾开启的重读截然不同,而两者的相反,印证的乃是日常生活的深度。《失稳》的主人公名叫任秋,彼时他刚从国外留学归来,入职某所沪上大学。选择来上海工作,在新加坡做博士后期间的耳闻目睹是一个原因——他见到太多可怕的论文机器人,他们“严苛地完善着自己的论述格式,所有形态的人类生活不过是他们论文生产的材料”,而他与这种“沉迷野心、量化、数字、大量的标准化生产”的气息格格不入,也源自任秋在美国读书期间结为伉俪的妻子是上海人。硕士毕业后,妻子辛欣已先行返回上海,任秋入职的这所院校,即在妻子单位附近。可能是为了更好地过上二人生活,入职不久,他便在学校外面寻找寓所。任秋最终相中了一套大楼正在改建但租金远低于市价的房源。

  《失稳》的第二节,透过曹警官的目光,我们得知任秋的房源之所以价格低廉,既有房屋中介明示的原因——文化新村的住户就是否加装电梯分化为两派,他们为此旷日持久地争吵;也有中介从未暗示的因素:任秋选中的这间房子里曾发生过一起谋杀案。第三节,小说再次把笔触拉回到任秋与辛欣的日常,他们浑然不觉地搬进公寓,日常生活的安稳纾解了任秋工作后的焦虑。第五节的故事时间,距任秋搬来已有一年。这一年里,他发现居民楼悄然发生着下沉。为此,他把这失稳的前兆,连同“小欣瞪大眼睛的照片”,发在了一个网站上,随后被告知发布内容涉及低俗信息,予以删帖处理。几次发帖不成,任秋将地面缝隙的图片用A4纸打印出来,贴在了每幢居民楼下。孰料,这一举动反倒彻底激怒了其他住户,任秋因此不再敢出门,“梦魇变得愈发频繁”。类似于《香山来客》,《失稳》在此同样步入一个谜样的空间:梦中他依稀见到一位陌生女人,他无法确定那是否就是他的太太;梦醒后他又接到学院陈主任打来的电话,被告知学校已给他开出二十万的罚单,以之作为其无故旷课的处罚。

  小说的最后一节再度回归曹警官的视角,但首先给出的是一则新闻:“前日,一名租住在文化新村的青年男子,蜷缩在某理工高校门口的草丛,想要伏击一位下班的校职工。”显然,任秋即“青年男子”,他意欲伏击的“校职工”则是陈主任,但何以如此呢?陈主任不是一直想要帮助他吗?难道这些天任秋都没有去过学校?在曹警官的视域内,我们终于读到了此前一直被隐藏的信息:其一,五年前,任秋参加新员工运动会时曾摔断了肩膀,他没有申请任何补偿;其二,任秋始终是单身的,他的家中塞满了人偶。从任秋的交易记录来看,工作之余,他还经营着一个二手人偶的店铺。埋在结尾的这两则信息不啻平地惊雷,它们不仅让此前的叙事瞬间疑问重重,也由此出现了重读的必要:把握住某个细节,重看当时寻常翻篇的细节,那么细节的草蛇灰线便会引出一幢被掩埋的宫殿。这是另一个任秋的故事——

  小说的第三节曾详细交代过任秋参加运动会的经历,但在那里,受伤的是另一个人:“任秋是第一棒,很快跑完了……他甚至开始在旁玩起手机。直到听见‘砰’一声巨响。有位老师重重地摔在地上。”随后他与一个姓丘的陌生人交谈起来,后者认定是陈主任有意不告诉那位青年教师需要热身,适才导致了他的受伤,不过他相信这位青年教师同样不会去申报工伤,因为“他还在考核期,他不敢”。两相对照,如若受伤的并非他人,正是任秋自己,那么这两人的交谈无疑也就是任秋内心的对话——丘老师是他的另一重人格。以之切入,任秋是否结婚的疑问便也迎刃而解。同样是第三节,尽管我们读到了以言之凿凿的第三人称勾勒的二人生活,此番重读,那些描述却像是第一人称独白的变体。倒转过头,再看同事的心非巷议,不寒而栗可谓如是:“任老师怎么从来不说他老婆,是真的有这么个人吗?”——当然没有,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任秋的幻觉。

  阅读《失稳》这篇小说,事实上也就是在阅读一个人格分裂者的日常。由于作者并未将这一关键信息告知读者,小说叙事在幻觉的基础上被悉心搭建。不过,即便迷雾最终一举廓清,我们仍然难以判断哪一种生活对任秋而言更真实,一如我们无法断言哪一个彭克才是真正的彭克。恶行与善举水乳交融地组成了彭克唯一的生活,之于任秋也是如此。作为旁观者,我们只是在理性与疯狂的边缘看到了破绽,也看到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深度,这深度形同深渊,让一个又一个人“揣着这个不存在的秘密泅渡了这么多年”(宋尾《伙伴》)。

  日常生活的启示:以绽放之美抵挡时光的磨损

  2023年的另一批作品,显示了文学与日常的第二种关系:捕捉日常生活里闪耀的启示。此间最直白的当属索南才让的《羽毛》。这篇小说没有任何纷繁复杂的情节,作者仅仅是写到一个人(“我”)向窗外凝望,他的目光先是停留在一只蹦蹦跳跳的鸟身上,接着转向了自家破败的大门,最后又聚焦于一方被鸟啄出的孔洞。“我”蓦然发现,从这个孔洞里射出了神秘的白光,不仅光线逐渐有了色彩,孔洞里似乎也有东西在跳动。“我”想走出家门去近距离观察,又担心自己“一旦动了身子,那光彩将消失”。因此,一连几日“我”都在憧憬与恐惧中摇摆不定,暗自思忖自己何以如此:“我总是拖延那些需要尽快做的事而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消耗精神,这种时候也是我的精神和肉体对抗最严重的时候,而我似乎很乐意看到这样。那么,我又不得不想,这个很乐意的我,究竟是谁?”

  置身广义的现代文学谱系,我们或许能够轻易指认那种“精神与肉体的对抗”,与《人群中的人》(爱伦·坡)、《堂兄的角窗》(霍夫曼)写到的别无二致,即它们都属于一种现代性的疾病。然而恐怕正因为此,索南才让笔下的“我”在看到羽毛后感到的失望才更耐人寻味——弟弟耐不住好奇,终于还是揭开孔洞的秘密:他跑来向“我”展示了一根有着十几种颜色的羽毛——“我”的失望绝非厌弃自我的懦弱与犹疑,而是指向弟弟的鲁莽。在“我”眼中,秘密有时是无须破除的,因为它不是假相,仅仅是一种顿悟、一份启示;惟当所有秘密都被揭开,在实证主义的白昼中,那种事物原本的光晕也就随之破除。

  张玲玲的《洄游》、黄咏梅的《昙花现》接续了《羽毛》一篇对光晕的强调:既然每个人的生活都无法承受过多的实在(艾略特语),人们所要做的便不仅是从寻常的事物中间发现美,也要去捕捉那些习焉不察的启示。《洄游》的故事开始于一次海难。主人公小马是渔村公务员,海难发生后,他奔走于应付记者的采访、自己措辞的准确以及对罹难者家属诉求的调解。那艘失踪的船上有他的干舅,为此他特地登门看望了干舅的遗孀。可不论怎样,他的所作所为背后都暗藏着一个稍显冷酷的推论:失踪者已无可能生还。小马长时间认定拒绝在理赔单上签字的邬幼琴不可理喻,直至他听到了那个始终被自己的身份屏蔽的声音:“如果人真的在海上,如果人还活着,哪怕就那么一会儿……你只是以为跟你没关系”;“我只是想带老段回家”。与邬幼琴的两次交谈间,小马还做过一个关乎招魂仪式的梦。梦中,逝者与久不联系的生者欢快地聚在一起,“期待着某种振奋人心的骤变”。梦醒后,小马感到自己的人性缓缓复归。对他而言,这便是日常生活的启示:“启示,或就蕴藏在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中。”

  《昙花现》仍然涉及亡者与生者的关系:母亲请“我”去寻找林姨妈的旧爱钟俊人,并告诉他林莉“回家了……要让他明白,她是走了,时间是2021年9月16日,酉时”。林姨妈的死讯也让“我”关于她的记忆潮水般涌来:她与母亲当年一起被招到文工团演戏,林姨妈是这些演员中最好看的,但也是最薄命的。文工团解散后,她嫁给了在生产资料局工作的林姨夫,仅生下一个孩子,就跑到医院为自己做了结扎。她要藉此表达对这段婚姻的拒绝。关于林姨妈的记忆主要有两件事,其一是她曾在“我”家的天台种下两盆昙花,常常只身一人彻夜为昙花守候,其二是在母亲的讲述中她对钟俊人的痴心。许多年后,“我”终于意识到林姨妈何以钟爱昙花,进而也体察到她的矢志不渝:对爱人的思念早已被林姨妈系于赏花一事。尽管昙花时生时灭,时间亦如驷之过隙,但完全绽开的花束之美,却足以抵挡时光的磨损。那是一种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能试图解释,也难以完全理解的,比生死更漫长、更猛烈,也更无法被时光耗尽的爱情故事。

  日常生活的光明:从冰冷的深海打捞人世的暖意

  1991年,刘震云为刚刚完成的《一地鸡毛》写下创作谈《磨损与丧失》,其中有云:“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日常生活首次以正面姿态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即始于以《一地鸡毛》为代表的“新写实”作品的勃兴。然而在三十多年后重读这些小说,尽管仍会为其精彩之处击节,却也有些不满足的地方。这个缺憾,我以为便是其中冷酷的准确太多,而模糊的救赎又太少——当“新写实”作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现实主义求真品格的恢复时,忽视“实然世界”以上的“应然世界”自在意中;或者说,由于把“应然世界”与乌托邦视为同一物,他们也有意遮蔽了那个兼具威胁与拯救的领域。他们的信念系于以下一点:救赎是不必要的,人间才是全部。

  以上这些,是笔者在阅读2023年某些作品时产生的联想,如宥予的《扒火车》、薛超伟的《隐语》、郑小驴的《南方巴赫》、房伟的《余墨》等等,这些作品显然不约而同地赓续了“新写实”求真的遗产,同时又在某些向度突破了前辈作家“止步于观察”的律令。他们不议论,却试图报告一己眼中世界的真相;他们不煽情,却尝试着从冰冷的深海打捞出一点人世的暖意。

  这里首先要提及宥予的《扒火车》。日复一日的等待中,少年悉心筹措着自己的远行,通过扒火车的方式,他将从平原上的某座城市来到徐州,以之兑现和母亲每月相见一次的约定。等到这一天真正来临,他却忍不住多次想起“鬼”的意象:“平原上的鬼总是无法走得太远,平原上的鬼总是在一个地方打转”;“鬼在城市里如何生存呢……所有这些目光,西北风一样刮透了他”。换言之,少年明白,他在母亲心中只是一个弃子;而在徐州这座大城市面前,他又不过是一个“平原上的鬼”。这次他来这里,不单是为了见到母亲,也是要给母亲提前订一个蛋糕,为她庆生,结果是母亲并未如期而至,他只好一个人在约定的地方吃完整个礼物,又重走了一遍母亲曾带他走过的地方。少年未尝不清楚他与母亲那似有若无的联系随时都可能中断,这一次更是如此,他意识到上一次的见面也许就是永别。少年的天真、辛酸、仰望,在宥予的这篇小说中可谓一览无余。

  薛超伟《隐语》一篇,简秋榕的处境和《扒火车》中的“我”相近,两者都经历了父母的离异,有所不同之处,是简秋榕不曾“向外”远行,寻找母亲,而是“向内”生发,反求诸己。她的工作与兴趣均与古代谜书有关,但与其说谜语为之提供了一个有别于日常的虚幻空间,还不如说谜语是在时间上帮她体认了故人的心情,由此也让她更为珍重眼前的生活。小说的最后,她喊出了心底的呐喊:“此刻我哪里都不想去,这里就是我需要存在的地方。”在郑小驴的《南方巴赫》中,我们也能看到一条少年走向成人的道路。主人公金宏明爱上一位身世迷离的姑娘,两人仅相见一面便失去联系。这是他第一次经历的情感教育,即在漫长的等待与寻找过后,体会到爱一个人的悸动与失望。金宏明的初恋与简秋榕的谜语如出一辙,而它们的意义都在于从并不完美的日常汲取足够的勇气、光线与能量,足够他们坦然地面对一个他们行将踏进的成人世界。在笔者看来,这份勇气、光线与能量,恰恰也是双雪涛笔下的彭克或张怡微笔下的任秋所欠缺的。

  我们不妨以房伟的小说《余墨》去推演任秋的另一条路——如若他不曾发疯,或是那人格分裂的病症最终得以痊愈,任秋今后的生活将会怎样。答案是不固定的,他也许会重走谷墨的覆辙,即因品性正直而不见容于权势,也可能走上主人公周丹的路,即在毕业后离开校园,做一个问道书斋的逍遥派,但不论怎样,笔者相信他都会比原来做得更好,因为他终将发现生活中除了有冰冷的事实、数据、真相与规则,也有需要在时间中自行绽开的花束,有需要我们一点一点从人世的深海打捞的暖意。这便是日常生活的光明,亦是格非先生在其新长篇《登春台》里动情描述的“吉瞬”:

  “在这一刻,他不再为未来担忧,不再为过去所受到的伤害和屈辱而痛苦,不再为啃噬他良心的道德上的种种过失感到后悔和内疚。他愿意原谅任何人,愿意忘记一切事情。有那么一阵子,他的心幕被打开了,藏在后面的东西也不再让他害怕,他觉得自己像一只鸟那样自在。无所用心的光阴,绵延在所有事物之上。”

  (作者为青年学者)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