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展览是别人的,感受是自己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展览是别人的,感受是自己的

来源:解放日报2024-01-04 11:36

  作者:马凌

  我从小就有三个坚定的愿望:看展。看展。看展。这里的展览,全名应当叫“艺术展”,举凡画展、雕塑展、文物展、书法篆刻展、工艺美术展、设计展、装置展、沉浸光影展和3D打印展等,对我来说都行,我不挑剔。

  读汪家明老师的《美术给予我的》深有同感,生在一个艺术匮乏的年代,小时候我连一本连环画都要珍惜着看,后来跻身“看展突击队”就格外顺理成章。而在长江以南乃至全国,还有哪里比上海举办的艺术展览更多、更让人应接不暇?看2023年上半年公布的数据,全市博物馆共设基本陈列396个,另有临时展览433场,数字展览293场,其中艺术展览的浓度一定不低。身在上海,你逛逛梧桐区,说不定路过的门里就藏着一个展览;你在老工业区散步,旧厂房可能已经改造成了时髦的艺术园区;你在书店里站站,某个区域赫然成了艺术空间;就连在看似平常的购物中心买东西,一个弯转错了,也有可能踏进一个光影大展。

  逛展回来后,我经常揉着酸痛的关节自问:展览有什么好?答案如下:展览是精巧的citywalk(城市漫步),是迷你的生活典礼,是视觉的一场飨宴,是注意力的一次神游,是在空间中认识时间,是与文明的一场约会……外子在旁边提示:“说人话。”好吧,那就是:公共展览不收费,即便是收费的特展,其价格也远比许多其他消费便宜。而一个好展览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的益处,几乎与读一本好书相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先生在《艺术与文明》三部曲中一再强调,书籍与艺术一起构成文明的两根支柱,“博雅”本身就是“文”与“艺”的综合。艺术展览融汇了文字说明、实物和图像,让文明变得可观、可感、可居、可游、可传播,善莫大焉。

  近年来,大众的看展风格约略有三种:简朴的是九宫格式看展,为微信朋友圈度身定造,无论展览是否成功,凑出九张图就是成功;稍微复杂一点的是资讯式看展,为小红书量体裁衣,除了一组图还需加一段攻略式文字;最扰人的是主播式看展,自恋并且以展览为背景自恋,被多个展览场馆明令禁止也算大快人心。以上诸类方式都可以归入“打卡式看展”名下,盖章、拍照、发图、买文创产品,是当代的“到此一游”。我想,恺撒曾说“我来、我见、我胜”,那是因为他活在科技不昌明的时代,塞给他一个智能手机,恐怕他要把金句改成“我来、我拍、我胜”。智能手机早已成为人们的外挂器官,用来沟通、记录和储存。将展览中自己遇到的精华拍照留图,虽不能保留原作灵韵,好歹不算宝山空回。对于展览场地中挡在我前面全神贯注地拍照的男女老少,我满是同情之理解,无他,我自己也拍照。而对于那些把一幅画网格式拍一遍的先生女士,我虽等得焦躁,却从心底里认可:这才专业!

  杰出的艺术品本来与大众相距甚远,比如大收藏家王季迁在1942年至1944年间的两册《题画杂录》中,采用“在某某处与某某观某某画”的“过眼录”写法,因此把去何处看了何画记录得清清楚楚。算下来,他提到恩师吴湖帆的梅景书屋12次,提到孙伯渊的石湖草堂19次,提到庞元济的虚斋17次,还去过张伯驹家9次、王个簃家7次。显然,这依然是我们在《西园雅集》类画作中所看到的文人小圈子观画的余韵。后来博物馆体制的普及、图像复制技术的便利和互联网的兴起,深刻改变了艺术作品的观看条件。法国艺术史学家达尼埃尔·阿拉斯在助教时代买了一台奥林巴斯照相机,从此实现“图像自由”,可以将博物馆的藏品“细截”回家细细研究,乐此不疲。他所提倡的以细节为研究对象、以近距离观看为研究条件的艺术史,只有在“拍照截图”这个意义上才可以理解。2023年,我看过的艺术展览不下20场,从“细截”出发研究“细节”,也有不少有趣的发现。

  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与上海博物馆合作的文艺复兴大展中,米西诺作品《书房中的圣哲罗姆》前总是聚集着许多观众,这幅只有46厘米×36.5厘米的木板油画,以其精致的画面、精妙的透视法和“欺骗眼睛”的招数让观众惊叹不已。留心观察画面,画中的写字桌侧面钉着一张打开的纸条,这是传统上安排画家签名的地方。但是当你不顾一切地把眼睛凑过去,甚至把你高价买来的博物馆望远镜调了又调,那张纸条上也只会出现模糊的三四行墨迹。拍照回家放大了看才会懂得,这完全是一封“假信”,也完全不是“签名”。事实上,画家米西诺用这张纸条制造了一个视觉陷阱,是与观众开的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上海东一美术馆与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合作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大展中,布面蛋彩画《女神帕拉斯·雅典娜与半人马》是尺幅最大的一件,尺寸是207厘米×148厘米,也是聚集了大量观众的一件。其实在艺术史学界,画中这位女性形象到底是谁素有争议。我坚信画中人乃代表了“速度与轻盈”的女战士卡米拉,因为一般画册中画面下端总是印制得不够清晰,但在现场细读和拍照可以看到重要细节:沉重的半人马压塌了脚下的土地,蹄子附近出现一条深沟,而女战士虽然持戟背盾,却轻盈地站在那里,脚下的土地并无异样。这种对照一定有画家的用意,“轻盈”正符合史诗与传说中卡米拉的主要特征。

  正在进行的浦东美术馆与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合作的大展“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豪奢地一气展出了6幅卡拉瓦乔原作,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他的早期作品《捧果篮的男孩》。当时刚刚来到罗马的卡拉瓦乔为衣食计,给样式主义画家朱塞佩·切萨里当助手,且只能画一幅画中不太重要的部分,比如花卉和水果等静物。也许是塞翁失马,卡拉瓦乔的静物画造诣因此突飞猛进,时至今日,他的《水果篮》已经成为每一本经典静物画作品选中不可或缺之作,而《捧果篮的男孩》就像是抱起了《水果篮》中的水果篮。更有意思的是,这篮水果经常“穿越”,在卡拉瓦乔的画中频繁露面、串联细节,当如荷兰静物画里的花卉与水果,有“万物虚空”的生命易逝感。我在电脑上将水果篮里叶子上的蛀洞放大再放大,想起卡拉瓦乔的好勇斗狠又才华横溢的悲剧一生,好像突然就更懂他了。

  展览是别人的,感受和手机里的记录是自己的,当个艺术展的“图匪”,并能在细观和探究中找到乐趣,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马凌)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