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知识跨年”,奔赴我们的2024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知识跨年”,奔赴我们的2024

来源:新华日报2024-01-04 14:44

  作者:冯圆芳

  刚刚过去的元旦,人们再一次感受到“知识跨年”的别样魅力——朋友圈刷屏的各大媒体新年献词,以“文学中国”为名的跨年盛典,下沉到书店的名家演讲……知识跨年成为辞旧迎新的必备“仪式”,在未来的众多不确定性中,于普通人而言,知识、思想和认知就是我们能够掌握的最大确定性与财富。

  新元肇始之际,让我们细数那些闪耀此刻的思想火光,在回眸过往中检点行囊,刺破纷纭、拨开迷雾、寻觅方向。这样,在面对未知的风浪时,我们就多了几分智慧和勇气。

  致敬向“变”而“行”的2023

  透过媒体的新年献词回望2023,不变的关键词仍是“变”:“在这个人口超过80亿的星球上,变革和动荡两种趋势持续演进,团结与分裂两种取向相互激荡”“百年变局仍在高速演变”……

  这个“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诸多巨变,共存于普通人的生活剖面。“大”与“小”的经纬错落,织就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大时代”与“小日子”。

  迎难而上、向“变”而“行”,在宏观、中观、微观的诸多维度,过去一年我们皆擘画出艰难的上升曲线:宏观上,“以‘中国之治’对冲‘世界之乱’,推动中国号巨轮在风浪中笃定前行”;落眼于江苏,“总书记的擘画在江苏大地有了清晰的落笔、具象的定格、生动的注脚”;放眼微观生活,“人们走向烧烤摊,走进演唱会,来一场特种兵式的旅行,在CityWalk中与远方破镜重圆,与逝者道别,向生者微笑”……

  困惑、失落、焦虑与茫然在所难免。备受读者喜爱的“浙江宣传”,将普通人感受到的“落差感”,视作“换挡的顿挫感”。应看到“落差”与“顿挫”的背后实质——“一年的贴地飞行,尽管有着强烈的摩擦感,但它依然是快速向前的”。

  一如既往,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与财经作家吴晓波带来了他们的跨年演讲。

  “时间的朋友”演讲中,罗振宇讲述了某奶茶店通过“消灭淡季”,从而在内卷的茶饮行业中绝地求生的故事。通过售卖五谷杂粮茶、血糯米奶茶等冬季热饮,这家奶茶店消灭了“一年中的淡季”;通过售卖“打工人续命神器”咖啡,它又消灭了“一天中的淡季”。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门“消灭淡季”的学问。“一行动,就创新”“一具体,就深刻”“一困惑,就出门”,罗振宇用这三句箴言来勉励创业者和身处各行各业的我们,如何以“变”应“变”,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

  这也呼应着主流媒体对大众、对社会的一份期许——“2024年最好的打开方式:刷新自己”“2024,用改革回答怎么办”。另一个沉稳的声部则与之交织共振:诞生于改革开放之春的《南方周末》,用一句“守住自己的内心,守住自己的生活,就是在守住不惑的底线,守护人生的大盘”,熨平了奋斗者心中的波澜。

  珍惜日常生活,回到中国人的“抱朴守一”,与“唯改革创新者胜”的激情,合力构成了人生之道的辩证法。一如吴晓波在演讲中提到的查理·芒格的名言:当面对各种危机时,芒格成功决策的制胜法宝始终是,“往简单处想,往认真处做”。

  人生就是“怀念”与“遇见”

  近百万人在线围观,2024“文学中国”跨年盛典让爱情、远方、怀念、遇见等永恒的人生命题,在文学的棱镜中得到了透视。

  远方是物理空间上的,也是精神与梦想意义上的。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忆起童年时代围绕“跳伞塔”生出的向往与母亲的告诫。“小时候的我没见过大海,但北方平原高高跳伞塔下的那片沙滩,引发了我对大海的憧憬。人的心里要一直有一个跳伞塔,有一份对远方、对飞翔的念想。”

  生而为人,怀念的情意绵长,但怀念的客体无不指向逝去。人生,不过是一趟不断失去的旅程。面对人生的“初始设定”,我们如何自洽?

  “怀念其实是一种很高级的情感,它属于人类的灵魂世界。”著名作家毕飞宇说,“我们怀念什么?我们如何怀念?某种程度上,怀念的质量决定了人生的质量。”

  新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早年就失去了双亲,她却认为,当人失去时,也是在重新拥有。“固然,在具体的生命意义上我失去了亲人,但在精神和情感的意义上,因为失去,亲人的意义反而重现。”她希望,人们能在心灵维度上领会“失去”这份沉重的人生礼物。

  2023年热映的《长安三万里》,是高适对李白的一份怀念,也是我们对盛唐气象的一抹追慕。“在盛唐,有人翱翔于天空,有人行走于大地,而在某个时刻,这两个人合而为一。如果《长安三万里》只讲了李白或高适,我们也许不会如此感动;只有当两个人并行不悖地出现在银幕上时,每个人才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影。”从这部爆款国漫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读出了“何以中国”,读出了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一边怀念,一边遇见,漫步人生的旅途,我们时时邂逅生命的风景。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教授文铮说,有一抹远方的“风景”令他回味隽永:阿尔卑斯山的山谷道旁,立着一块标志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

  为新年拨开思想的迷雾

  元旦期间,两场大咖演讲走进南京可一书店·仙林艺术中心,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周晓虹分享的“近代中国历史中的五波焦虑大潮及其挑战”,与南京大学传播学教授杜骏飞聚焦的“人工智能时代,何以为人”,或显或隐,回应着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的“焦虑”与“安放”。

  焦虑的背后是什么?在周晓虹看来,焦虑的背后是中国和世界翻天覆地的巨变;焦虑的本质,是危机与未来可能性之间的剧烈张力;我们的焦虑更来自急速的社会转型、几十年间高速增长的GDP,和身为后发性现代化国家追赶世界、改变人民命运的历史机遇。

  “中国越是变,我们就越想它变;越是快速地变,就越觉得它变得还是太慢。”周晓虹一语道破。

  应对焦虑,我们需要一种历史的眼光。周晓虹希望人们从中华民族的屡次应变中,找到破题焦虑的方法,同时看到焦虑的积极意义——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方法”,让中国社会绝处逢生,在几十年间改变了东方大国的落后面貌。如果要追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推力——或许,正是中国人这种群体性的不安和焦虑。

  不过,对“平视世界的一代”而言,在铆足劲的同时保持松弛感,也许更加可取。“安其所,遂其生”,周晓虹将费孝通先生晚年的这句寄语,送给线上线下的所有读者。

  必须正视,伴随时间的步履一同走来的,还有人工智能的严峻挑战。按照马斯克的说法,他的机器人在2022年就可以取代85%的人类工作。跨年演讲中,杜骏飞发出灵魂之问: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和仿生机器人“共事”,或使用自己的AI终端处理工作时,我们何以为人?何以工作?何以教育后代并提升我们的生活质感?

  解法在于,找到人在逻辑、计算之外的价值。杜骏飞认为,真正的创造力其实来自我们的生物性、精神性和人性,来自我们的疼痛、欲望、苦闷和悲悯。越是在AI狂飙的时代,我们越是需要一种“全人教育”,需要对常识和“元能力”(感性、理性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包含自我觉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与同理心的“情绪智力”的培养。他笑言,“何以为人”的奥秘,就埋藏在这样的事实中——无论AI绘画多么逼肖原作,毕加索们仍将拥有属于他们的广阔市场。

  直面世界之“变”,洞悉“何以为人”,在既定“结构”中寻觅“主体”的超越,在奋力的奔跑中不断地回望与安放——通过富有意义的“跨年”,我们在奔赴不确定性的明天时,脚下便多了几分笃定,心中也升起明媚的欣然。(冯圆芳)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