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柳青长篇佚作《在旷野里》越过70个春秋走向读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柳青长篇佚作《在旷野里》越过70个春秋走向读者

来源:文汇报2024-01-05 09:29

  作者:王雪瑛

  2024年新岁的阳光洒在《人民文学》2024年第一期的头条,长篇小说《在旷野里》分外醒目,作者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柳青。从《种谷记》《铜墙铁壁》,到《创业史》,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柳青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生动展现了人民的劳作和奋斗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和美学价值,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旷野里》是柳青创作于何时的长篇小说?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小说展开了怎样的文学场域,如何讲述那个年代的中国故事?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瞩目细看2024年新刊的卷首语,回想这部重要作品从接获手稿到发表实存的过程,他告诉记者:“我们对柳青大女儿刘可风提供给柳青研究专家邢小利的手稿,会同熟悉这部手稿又是推荐人的学者李建军,从手迹、行文、内容等方面认真研读、仔细辨认,确定这部未被作家命名的长篇小说手稿为柳青所作,并商定发表时以《在旷野里》为作品名。”

  1978年第10期《人民文学》根据柳青遗稿整理发表了《创业史》第二部下卷的四章。在此之前,柳青计划中要完成的四部《创业史》,读者只能读到已出版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上卷。施战军感慨地对记者表示:“为传承历史也为接续缘分,《人民文学》一直在寻找传说中的柳青在《创业史》之前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我们和广大读者一样怀念和敬重这位大作家,当我接到、拜读这部小说,真是心情激动,我们对邢小利发来的录入校勘文稿,对照手稿扫描件又进行了多次精细编校,现在终于如愿以偿,手稿佚作成为发表实存,以飨读者。”

  《人民文学》在长篇小说栏目中配发了评论家邢小利的《柳青长篇小说佚作,〈在旷野里〉考述》,评论家李建军的《提问模式的小说写作及其他》,展开了发现、获得、整理、解读佚作的脉络。柳青创作的《在旷野里》具有丰厚的文学内涵,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启迪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柳青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棉线装订成册的手稿到《人民文学》2024的头条

  “有月亮的夏天晚上,在渭河平原上的旷野里是这样令人迷恋,以至于可以使你霎时忘记内心负担,失掉疲倦的感觉,而像一个娇儿一样接受祖国土地上自然母亲的爱抚。”这样犹如土地般朴实、渭河般丰润的语言,让我感觉到文学的风吹过心灵的旷野,这是柳青笔下的文字,长篇小说《在旷野里》中的景物描写。“在你眼前,辽阔的平原迷迷蒙蒙地展开去。远处的村庄和树丛,就好像是汪洋大海里的波浪;近处,村庄淹没在做晚饭飘起的白色炊烟里面,只在炊烟上边露出房顶和树梢,很像陕北山顶上夏天黄昏时所见的海市蜃楼。”柳青将他对土地和人民的深情熔铸在景物描写中,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北中国风情画。从他在稿纸上精心写下这部长篇,到我们现在的捧读,时光驶过70个春秋。

  2018上半年,刘可风将这部小说佚作手稿交给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邢小利。她很想听听这位柳青研究专家的读后意见,以便给柳青和当代文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邢小利认真研读后,告知她,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他将佚作手稿扫描一份、放大复印了一份后,将原稿送还刘可风。

  2019年7月,邢小利又接到刘可风通过微信发来她撰写的文章,说明这部小说佚作的情况:“父亲曾嘱托我在他离世后,找机会出版这本书稿。这是他心血的结晶,不忍废弃的文字。这里饱含着他的思想、情操,以及创作经历。他殷切的寄托和历历在目的眼神,更有那些滚烫的话语,至今显现在我的脑海中。每次翻看书稿的时候,我还怕损坏它,仿佛看见父亲坐在桌边认真地在写,听见他给我讲让他动情的经历。父亲一生关注现实生活,书写现实生活,他力求从现实生活中揭示一些问题,给人们启发、影响、引导和教育,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她还在文中陈述,她写作《柳青传》的过程中,了解到他曾在创作《创业史》之前,写过四十万字的东西,现在除了这七万多字的手稿保存完好,其他的已无踪影。

  邢小利拿到的这部小说佚作是用棉线装订成册的,稿纸已经发黄,竖版格式。手稿是用钢笔行书书写,字迹相当工整。手稿上没写书名,也未署作者姓名,正文共188页。每页计518个空格,按稿纸算字数,共9万多字,在文稿末尾注明“未完”,时间为“1953年10月7日”。小说录成电子版核校后,字数近7.6万字。

  2023年7月初,在编辑筹划《柳青全集》时,学者李建军看了邢小利提供的小说电子版,他将这部珍贵的柳青佚作推荐给《人民文学》。柳青用心用情用力创作的长篇小说《在旷野里》走过了70年的漫漫岁月,经过《人民文学》的精心校勘、编辑后发表,终于走向了当代读者。

  描绘上世纪50年代初陕西渭河平原上的生活画卷

  邢小利查阅了现存陕西省档案馆的《柳青档案》和其他档案材料,从柳青自写的有关材料中获悉,柳青到陕西长安县后,先写作的是《在旷野里》,写作时间为1953年3月初至10月7日,前后用了七个月左右,而这部小说具有的思想内涵和问题意识,是柳青熟知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长期深入思考的结果。

  柳青以现实主义的有力笔触描绘了上世纪50年代初陕西渭河平原上的生活画卷。《在旷野里》围绕着干部和群众消灭盛夏时节发生的棉蚜虫害这一核心情节展开,刚刚到任的县委书记朱明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还塑造了县长、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团委青年干部、公安局局长和群众中的生产能手等人物形象,他们不同态度、不同观念、不同个性,各自带着时代与经历的烙印,构成小说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1952秋,柳青从北京回到陕西,他到长安县皇甫村深入生活,做了细致的田野调查。刘可风在有关父亲柳青的文章中披露:“小说中所写的治虫工作,他闲谈时提到过,我估计这里有他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小说中的县委朱书记在一项工作的初期要往先进的地方跑,及时总结经验和规律,然后就多往后进的地方跑,以便帮助后进,指导和改进全局工作。他说这是他自己的工作经验。”

  柳青深入到人民中去,与基层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形成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叙事落笔于生动的细节中,人物的格局视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特别是基层干部在心理、情感、家庭等一系列难题的破解上,都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有根有据地生长着互相关联的故事,真实地呈现着人物在时代发展中,面对新生活的思考与选择,他们的内心波澜与精神图谱。

  “小说主人公朱明山参加过很多大战役,经历过多次差点儿牺牲的危险。他原本是一个高级别的干部,却宁愿到基层去工作。朱明山身上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特征。他热爱读书,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评论家李建军分析了柳青在小说中通过塑造县委书记朱明山这样的正面人物,来对照揭示县长梁斌等人的“权力异感”。他对记者说:“柳青并没有将朱明山塑造成一个单向度的人,一个透明而虚假的人。就道德精神来看,他与梁生宝同一精神谱系。他们正直、上进、高尚,但也并不完美。”

  柳青在《创业史》中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郭振山、姚士杰等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柳青把这些人称作“熟人”。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从柳青和乡亲们的关系中,阐释了小说艺术表现人、塑造人的根本秘密,“读《创业史》时,我常常为柳青那种内在的自信和从容所感叹,好像这是一个通达世事的老农在讲述他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好像这是一个革命者回到了他的根据地、堡垒户,好像一条大鱼游弋于他的河流,他完整、充分地拥有他的世界,他甚至常常情不自禁地把叙述人称变成了‘我们’,因为对他来说,这一切的确不是你的故事、他的故事,而正是‘我们’的故事。”(源自《文艺报》2016年7月1日刊发铁凝文章《和人民一道前进——纪念柳青》)

  柳青的小说语言既有写实拙朴的乡土性,又有灵动细腻的抒情性。他善于从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学习语言,一方面方言土语的运用传神而生动;另一方面个性语言舒展出抒情的韵致,相互融合演绎出历史巨变中乡村生活的烟火日常与活色生香。

  “《在旷野里》虽是未完成稿,但作品叙事相对完整,表现出对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高超把握,是一部以现实主义审美品格展现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火热生活的小说杰作。”施战军认真研读《在旷野里》,他对作品的理解、思索和评价,带着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精要与诚挚:“把历史的重大转型形象化在乡村日常中,洞察实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群众智慧,用生产、生活实际教育引导干部和农民跟上时代,是柳青这部作品中蕴含的极为宝贵的问题意识和时代精神。小说对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正视和解决,通过主要人物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分析与实践,把‘自我革命’的必要性和自觉性,用具体的吸引力十足的‘人’‘事’‘情’‘势’的融合自然呈现。柳青的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在旷野里》堪称将人民立场、理想信念文学化、时代化的艺术榜样。”(王雪瑛)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