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散漫的絮语,镌刻着生活的年轮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散漫的絮语,镌刻着生活的年轮

来源:解放日报2024-01-11 10:11

散漫的絮语,镌刻着生活的年轮

——2023年散文创作概述

  作者:王兆胜

  散文如风、如帆,年年送来相同或相异的信息。

  表面上看,散文是边缘文体,如散漫的絮语,却镌刻着生活的年轮。2023年的散文创作,在纷纭中值得回味,留下心动的刻痕,让人铭记。

  时代

  2023年的散文创作突出时代感,社会意识增强,突破了散文的小情小调,让读者从中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轨迹和潜能。

  韩小蕙的《大“丰”起兮——北京南中轴线上的交响》写北京丰台。作者以“丰”字起笔,于是,有了丰收、丰盛、丰厚、丰美等美好寓意,也串联起北京南中轴线上种种令人惊艳的变化。如丽泽天街已成为北京的新型商贸区,将被打造成北京四大国际消费体验区之一,新建的丰台火车站,候车厅宽敞明亮……这是北京乃至全国城市发展的缩影,也是以诗意与理想主义勾勒的新时代美景。

  卓然的《乡村八音会》弘扬新时代乡村文化,写了一位退休老师回乡开八音会的故事。八音会凝聚天地之音、山水之音、稼穑之音、龙凤之音,是乡村的根,有心灵的印痕。当八音会演奏到最激烈时,“大锣、小锣、铙钹、一双鼓槌、一对梆子,一起抛向空中,翻腾着,旋转着,金光闪荡,像千万条金色的龙穿越飞舞在云朵中”。静了片刻,各种乐器变得柔和、温情、悠扬,“像男孩女孩走在阳光里,行在春风中,呼唤着,嬉笑着;像溪流蜿蜒于青青草下,砂石之上,石罅之间”。这是充满诗意的乡村音乐文化,犹如美好的梦境。

  刘玉栋的《作家与故乡》思考和探讨了新时代作家与故乡的关系。当乡村渐渐远去、城市日益喧嚣,作家如何守望文化的根?作者提出:“对家乡的不认同感,家庭亲人之间的疏离,都不是好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要加大对城市街道和社区的文化建设。”这是一种深深的忧虑,也有一种新的期待。

  王月鹏的《老码头》写关闭长江非法砂石码头,修复湿地生态,“十年禁渔”,关注生态与生态文化。“这是人的世界,也是万物的世界。我把两颗石子捧在手心,就像捧住了整个世界,长江之水从远方滔滔而来,带着无限的深情。”这样的文字,饱蘸着书写者对天地的深情。杨文丰的《夕阳笼罩的珊瑚》这样警示:“珊瑚殇是地球村所有走向灭绝物种的隐喻,更是大海中的人类镜像。”聚焦珊瑚,倡导生态环保意识。王晓莉《陌生人画像》写了推销清洁剂的女孩、耍猴子的男人,以犀利的笔调讽喻当下存在的不文明现象。阿微木依萝的《中年女人2号》写到“光阴像蟒蛇游动,我已经是个中年女人了,几乎所有的大街上都被我这样的一群人给塞满了”,刻画这样一群人外貌、心灵和精神的交织体,“经历了一大把生活,才是最迷茫也最骄傲的”。在略带恍惚的叙事中,有着清醒、明智与反思。

  城市与乡村、生命与文化、人类与万物……2023年的散文创作对现实关注的目光可谓开阔。但关注与反映时代新变,特别是城乡文化发展及其存在问题的散文还不多见,佳作更少。希望今后在此方面有所推进和突破。

  历史

  历史文化散文创作曾风靡一时。这一领域散文创作的一个问题是,写作容易异化为某种知识的罗列,让读者被沉重的知识压得透不过气。2023年的历史文化散文在思想性上有所强化,有的作品可圈可点。

  王剑冰《上河》用彩笔铺写汴河,即北宋开封汴梁河的历史风采。在此,河流载着城市,城市包含历史,历史里有人烟与人心。这又被画家张择端画进《清明上河图》,于是,“清明上河,似乎成了一个生活成语,活泛在人们的心间”“那张《清明上河图》,挂在远方的最高处,彰显着一个时代的辉煌和骄傲。是的,其不仅是世界级东方大都市的辉煌和骄傲,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辉煌和骄傲”。这样的历史心语像潮水般弥漫,升腾起云雾尘烟,散落在人世间。

  穆涛的《当说真话需要陈述动机的时候》主要写了古代智者东方朔。作者着力剖析了东方朔人格心性的复杂性,特别是其“戏份”与“面具”下的“真”,在历史关键时刻能说真话。作者表示:“星辰各自发光,神仙不同面貌。事实上,通往大义臻境也没有成规的道路做基本的遵循。”

  杨献平的《沙漠闯入者》记录了过去岁月里沙漠中的人与事。在各式人流中,人情、爱情、心情随风流转,如雪片般飘散,只留下记忆。那是时代的留痕,也在无情中含了温情,有着孤独荒凉的人生愁绪与忧伤。

  历史文化散文书写离不开思想,但更要有智慧,需要心灵的记录和情感的浸润,这样才能如笔墨在宣纸上化开一样,产生长久的艺术感染力。

  情感

  情感在散文中至为重要。除了真情流露,还离不开艺术的表达,特别是情感的内在化及其张力。2023年的许多散文表现出情感的强烈碰撞和内在情愫。

  彭程的《亲爱的乔乔》是写给去世的女儿乔乔的。多年在国外留学的乔乔,她的生命像花朵一样突然枯萎。作者将聚焦点放在机场的“接”与“送”,以及那些鲜亮活泼的青春倩影上,其中的爱与思念深入骨髓。在舒缓、沉郁、伤情的叙述中,有一种对人生无常的真切理解感受,直击人的灵魂。作品说:“你的肉体消失了,不再有具体可感的形态,我们今后只能在想象中抱紧你,直到有一天丧失想象的能力。”这样的怀念力透纸背,令人心痛。

  苏沧桑的《立春·梦马》写母亲的日夜辛苦操劳与对孩子的爱。为肩负起一家人的生计,母亲用缝纫机为别人做衣服,为了让定制衣服的人过年穿上新衣,她不得不日夜兼程。“我”就在缝纫机的踏板声中梦到“马”的奔跑,想象奇特,直达心灵真实。作品描写:“一条河身披闪闪发光的流水昂首奔向大海,如一支巨大的画笔在大地上蜿蜒,笔落处,磅礴的春的画卷徐徐展开,海天交接处,霞光打开亿万道金色大门,迎雁阵归来。”在此,情感被心灵化、艺术化,幻化成为一首有节律的抒情诗。

  蒋新《一双温暖的眼睛》是为学者朱德发立传。在他眼里,朱老师“眼睛里的温度,像裂变的原子核,会给生命许多力量”。作者说:“那双眼睛很圆,很亮。”“温柔而坚毅,炯炯而有神,流淌着和蔼,还有磁铁般的力量。”特别是他能感受到“父辈和亲爱师长眼里的慈爱之光”。朱老师去世,作者动情道:“如果说,我是一块石头或者一抔山泥,那么,在我的灵魂深处,在我的骨骼和血液里,已经牢牢印有他呵护过、雕凿过、影响过的印痕和温度,还有藏在书里那双倔强、明净、坚毅与仁慈眼睛的关爱与照射。”师生之间这样的心灵共鸣,在今天看来如此珍贵。

  刘运峰的《孙犁、小开本与我》写通过孙犁的小开本图书,对孙犁及其作品的热爱。文章款款有情、夹叙夹议,多有心得。张莉的《新鲜风景与故人山河》以心灵体悟方式,平淡优雅地书写孙犁的革命情怀与柔性美学,包括孙犁笔下的风景、女性、声响、调性,都有一种风神绰约。

  人类情感极复杂,其间有亲情、友情、师生情,还有陌生人的爱。抒情散文是永恒的,好的抒情散文更是难得的珍品。能以独特方式写真情与世道人心极为不易,2023年在此有不少收获。

  万物

  敬畏心和悲悯情怀对写作至为重要。2023年的散文除了写人,也重写物,并以内在的感动与仁慈令人难忘。

  辛茜的《生命,壮观如许》描写青海湖,写湖中的裸鲤。作者以敬畏之心与圣洁之美,让阳光照亮青海湖面,也映入内心,在不被污染的自然之美中荡漾开去。作品写道:“太阳刚刚浮出湖面,清冷的空气新鲜逼人,众裸鲤心领神会,淡定从容,奋力跃出深不见底的湖体,一起涌向鲜活、光明、温暖,奔向注入湖水的每一条河流。”“夜幕降临,星光闪烁,天鹅在热烈地絮语。湖面下,腹中空空的裸鲤还在石缝中穿行。交替的欢乐和磨难培育所有生灵,激情和本能期待生命的融合,这是最简单、最原始、最纯粹的生存方式,也是最美丽、最自然、最朴实的生活。”这样的文字安宁、和谐、优雅。

  王子君的《喜鹊来敲我家窗》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的喜鹊写起,写它们与“我”的互动、知音与友爱。因为“我”常到喜鹊住地散步,跟喜鹊说话,还指点和邀请喜鹊到家里做客(以手指向楼房,告知楼号、楼层,及阳台的花盆与盆栽)。结果,当“我”不去散步或出差回来,真有喜鹊用喙来敲打“我”家窗棂。一次,“我”去公园散步,“我”往前走,喜鹊往前飞。那份喜悦欢畅,感染得周围的一切都葳蕤生光。喜鹊在多大程度上能听懂人话,理解人心,知道人意,我们不知道,不过,人与鸟的平等、友爱、心通,是此文的妙处所在。

  李汉荣的《光年、眼泪及其他》写一棵小树、一片绿叶等等。文章充盈着一种悲悯与怦然心动,并有奇思妙想。如爬山抓掉一棵小树,作者真心感到对不起它,又重新栽上并反复道歉,“走了好远,我回头,看见娃娃松在微风里轻摇着小手臂,我也向它招手”。作者洗菜,发现一片绿叶上有个小绿点,细看是个小虫,“我捧起菜叶,赶紧下了楼,将这粒安静的虫,放在小区的花园里,祈愿天意怜生灵,虫得善终”。由此,作者开悟:“大有大的难,小有小的好。上苍让它做一粒虫,安排给它一片绿叶,也是般配,也是慈悲,上苍对一粒虫,满含慈悲。这片菜叶,是它的餐厅、卧室、禅房和书房。”心变得如此柔软悲悯,笔下就会生出灵光。

  还有,丁帆的《走过“四叠纪”的风景》、王芸的《一帘波荡一层云》、庞井君的《夜钓》等作品,都有形而上的理解。丁帆说,他从不相信只有高级灵长目动物才有思想,难道白鹤像雕塑一样伫立河畔,不是亲近大自然的哲思?一只白鹤踯躅徘徊与低头沉思,也是思想者,在思索人类生存的问题。王芸说:“这纸经历了尘世间的千锤百炼,虽薄如蝉翼,却柔中含韧,可染五色、吸墨痕、涵朱章、显文字,抗时间涓水穿石之力,越空间狭窄或苍茫之限,传达意绪,联通神思,接续起万千根脉。”庞井君说:“地下的世界和水下的世界都是那么神秘,隐藏的力量恍惚游移,却又并非完全不可及、不可知,不同的地方在于一个是它们出来伤害这里,另一个是我们去伤害那里。颠倒过来看,我们是不是也是被什么神秘事物垂钓的‘鱼’呢?”在此,哲思与仁慈将散文提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作者系《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