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城市漫步”何以兴盛与持续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城市漫步”何以兴盛与持续

来源:解放日报2024-01-16 09:59

  作者:朱恬骅 陈云霞

  1930年1月,为响应“大上海计划”,《旅行杂志》推出一期上海专号,以《申报》记者赵君豪的《明日之上海》与画家梁得所的《上海的鸟瞰》开篇。这册专号描绘了上海的宏观景象和未来发展,并佐以当时闻人贤达关于上海与巴黎、纽约等城市的比较,兼及上海的公园、旅馆乃至电影等专题性介绍。

  在这些“俯瞰”式介绍文章中,孙恩霖所著《邑庙导游》《浦滨沧桑录》显得尤为特别。它们提供了一种“平视”的、“负手而行”的视角,描摹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邑庙导游》皆围绕豫园展开。从城隍庙大殿照胆台前的香烛摊,到天井两旁的邑庙路和小摊贩,对过的书画善会(得月楼),珠宝玉器琳琅满目的香雪堂,大店小摊、雅俗之物均入笔下,串联出一个“随意走去,路路可通;游目所至,咸饶兴趣”的漫步路线。

  豫园标志性的湖心亭,自然也是“城市漫步”途中的一环。湖心亭四周均有茶楼、书场,“游者至此,不妨择一而品茗”;登楼眺望,更可“俯瞩全园,有一览之胜”;说书唱戏,声声入于游人、观众之耳。穿堂而出,则有花鸟市场,“啁啾聒耳,如入百鸟之国”。向东到文昌路等处,则是各式稀奇古怪之物,供人参观。

  同期刊载的《浦滨沧桑录》描绘了黄浦江滩退潮时“背纤挽舟”的景象,指出上海由“腥风晚市几缕炊烟之区”一变而为“车尘马足江干驰骋之场”,其兴盛“何止千万人之经营哉”。这一饱蘸情感的论断,点出了城市之兴源自人民的朴素认识。

  在当时的黄浦江边漫步,所能见到的是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和平饭店)、汇丰银行(今为浦发银行总部)等“东方罕见”的高大建筑。从外滩气象信号台出发,孙恩霖依次描绘了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平纪念碑、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广东路到北京路之间的诸多银行等,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行文至此,不禁要问:这位称得上中国“城市漫步”第一人的孙恩霖,究竟是何许人也?

  资料显示,孙恩霖生于1905年,年轻时居住在环龙路(今南昌路)。大约从1925年起,孙恩霖开始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撰写文章。1927年,刚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他通过《申报》的公开招聘进入采访部工作,担任记者,后又出任采访部主任。

  在孙恩霖进入报业的同一年,《旅行杂志》创刊。它由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创办者陈光甫一手策划,与该银行的旅行服务部门(中国旅行社)同步设立。在《发刊词》中,陈光甫强调“旅行不特可以辟眼界,且足以拓思想”,故而创办此刊,以悉数报道“国内外交通之状况、商业之情形及民情风俗”,推广旅行的益处。

  《旅行杂志》的诞生是当时市民旅游兴起的一个缩影。为扩大影响,《旅行杂志》除刊载火车时刻表、航线广告等信息,刊登留学生和记者介绍国外城市的短文之外,还积极邀约各路文人政客撰稿,记述游览经历。

  上述两篇文章是孙恩霖在《旅行杂志》上的首次亮相。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同样可属“城市漫步”范畴的《徐家汇巡礼》。随着外出采访经验日渐丰富,孙恩霖此后还为《旅行杂志》撰写了十余篇介绍国内外城市的文章。

  孙恩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莫过于一趟非常特殊的“旅行”——在延安采访并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接见。

  1937年4月,受《申报》总经理马荫良委派,他偕《申报周刊》主编俞颂华一同从上海出发,乘飞机在南京、郑州稍作停留后抵达西安。在西安稍事休整,即搭乘货运卡车抵达延安。

  在延安,他们与毛泽东彻夜长谈,又从朱德那里了解到有关抗战军事和政治形势的分析,并专门采访了徐特立等。

  1939年,孙恩霖以“忆旧游”为由,在《旅行杂志》上叙述了这一路的沿途所见。虽然由于新闻审查的缘故,“关于人物和政治等问题”只得一概回避,文中亦声明“只重趣味,不涉其他”,但孙恩霖在文末仍按捺不住感叹:“(我们)卧的虽是土坑,吃的虽是灰色馒首(头),然而碰到的却是些有名的人物……他们做着许多繁复艰难的工作,度着最简单、最低微的生活。”

  孙恩霖曾“漫步”过的徐家汇天主堂,也在他的履历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1942年,《申报》报馆被日本海军报道部占领。孙恩霖与《申报》总经理马荫良、地下党员恽逸群等协作,秘密将一部分《申报》过刊运至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从而使这张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得以完整保存。

  孙恩霖熟悉本地情况,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又通晓外文;作为职业记者,他又比一般民众得以更频繁、更远途地展开旅行。从他的记叙中,不难读出他对异地乃至异域民众的同情之理解。这或许能够解释他与《旅行杂志》的不解之缘,却没有回答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为何在上海“漫步”?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面对孙恩霖自己所提出的困惑。他在1938年12月的《旅行杂志》上问道:究竟我“上海”的故乡在哪里呢?

  孙恩霖心目中的“故乡”,存在于浮华的表皮之下,是古老的“城里”,是南市“假定的界限”范围内的小小一隅,是“曲尺湾”的剪刀或油汆面筋,是城隍庙“人神交织的乐园”。它的街道狭窄,人却安闲;虽是闹市,犹可有古意的烛幽之光。

  这一叙写所构成的“故乡”,实际是一种特定的生活经验,是小到吃穿用度、大到城市肌理所共同构成的生活境况。这样的上海存在于记忆和传说之中,也因此游人的浮光掠影难以触及它,青年男女的嬉笑打闹无法理解它。

  或许可以说,孙恩霖所表达的“在家的乡愁”,实际上是一种以乡愁为名的怀旧。他的“故乡”是时间与空间的复合,并且由于空间距离之短,而愈加突显时间上的遥远。进而言之,这一时间维度上的距离并不单纯是一天天、一年年的周而复始,而主要是指城市的现代化程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孙恩霖是一位守旧的传统文人。对比第一代走向现代城市的王韬及其“漫游”,孙恩霖的“漫步”已经告别了那种符码化的粗线条描绘,而能够从切身经验出发,借助对现今实际存在的事物描述,建立与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这更加符合现代报刊的传播规律,也正是他笔下“城市漫步”如今读来仍有魅力的原因所在。

  理解这一时间层面的乡愁,有助于我们理解时下“城市漫步”得以兴盛和持续的缘由。贯穿于“城市漫步”中的历史知识的传授、商品服务的消费,只是表面的特征。它的流行,传达着人们加深与所居住城市情感联系的愿望,寄托了人们对城市身份认同的追问以及对自身经验与城市关联的追寻。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漫步”不只是一种阅读行为。真正的“城市漫步”,是一种带有认同与温情的注视,同时包含一种“书写”的诉求:在步行中,重新建构和表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将“鸟瞰”式的客观知识同个人的生动经历结合起来。由此,个体偶发的游历与城市的节律关联在一起,“漫步”的行为成为城市继续生长的动力。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