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梦
不久前,美国知名演员布莱德利·库珀自编、自导、自演的传记电影《音乐大师》在美国上映,引来众多古典乐迷关注。该片虽以“音乐”为名,却并非只是讲述美国传奇指挥家兼作曲家伯恩斯坦的音乐成就,更偏重于谈论他与妻子菲利希亚持续一生的复杂情感。
电影《音乐大师》海报
影片采用倒叙手法,从年老的伯恩斯坦在一次媒体访问中回忆他与妻子相伴半生的故事开始说起,接着镜头跳转至数十年前,回到年轻的指挥家意气风发、首度获邀执棒纽约爱乐乐团演出。在纽约乐坛崭露头角后不久,伯恩斯坦与菲利希亚相遇,很快,两人坠入爱河。然而,这一对文艺眷侣的婚后生活,却远不如人们想象中那样美好幸福:伯恩斯坦与同性好友的暧昧,让他本人也让妻子困扰不已;越来越忙碌的指挥家,因无法兼顾音乐创作(其重要性于伯恩斯坦而言,更胜指挥这一职业)而不时懊恼,如是情绪也免不了影响夫妻二人的相处……
《音乐大师》毫不掩饰地呈示这位乐坛巨匠生活中的暗面,以及他面对爱情、家庭和事业时的挣扎、困惑与纠葛。原来,任凭你再成功、再卓著、再有影响力,也不免像普通人一样,不得不直面生活中那些复杂难解的命题。只不过,对于伯恩斯坦这样伟大的音乐家来说,音乐与人生是互为镜像、彼此映照的:从他的音乐里,我们更能读懂他的人生。
音乐在全片中所占比重,并不及我想象中高,但是伯恩斯坦一生中重要的几场音乐会,理应花费笔墨铺排的演出现场,幸好没有缺席,比如将全片情绪引至高潮的马勒第二交响曲。1976年,伯恩斯坦在伦敦伊利大教堂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那一年,指挥家58岁,正是其音乐人生的巅峰时期。演出后,长期分居的伯恩斯坦与菲利希亚和好如初,可惜,月圆月缺,人生总有光暗与起落,菲利希亚不久后患上癌症,两年后离世,给伯恩斯坦留下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
如今回看,伯恩斯坦彼时指挥马勒“复活”交响曲,或有一语双关之意。1894年,30多岁的马勒参加他崇拜的指挥家彪罗的葬礼,在安息礼拜中听到《复活颂歌》,备受感动,随即以此为灵感写出其第二交响曲的最终乐章。在“复活”交响曲中,有马勒对于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而当伯恩斯坦指挥此曲时,他的人生同样经历光与暗、聚与散的考验。最末乐章中的歌词“不要惧怕,准备迎接新生吧”,仿佛也暗示了数十年后伯恩斯坦的处境与遭逢。
伯恩斯坦终其一生都在演出并尽力推广马勒的作品,个中原因,除去音乐本身以外,或也因为这位美国指挥家从马勒的音乐及其人生中,找到了与己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更热衷作曲而非指挥,又如,他们的人生皆常处在矛盾的拉扯之中……由此说来,《音乐大师》这电影取名立意不俗,影片虽说是伯恩斯坦的传记电影,讲的却不是伯恩斯坦一人的故事,而是音乐家们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此曲,本意在呈示英雄精神与气概,而在后世创作人的“改编”与“再创作”下,剧中序曲竟成为喜剧影片的绝佳拍档。当年的作曲家绝想不到,两个多世纪之后自己笔下的旋律,竟能经历如此这般“交换”与转变吧。(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