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3年小说创作:向时空的纵深处跃进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2023年小说创作:向时空的纵深处跃进

来源:解放日报2024-01-25 14:07

  作者:王德领

  标注生活的刻度

  2023年,不少小说在书写生活的深度上有了可喜的进步。

  对生活的表现是否有穿透力,是检验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尺度。这一年的小说创作中,有多部长篇小说书写乡村生活,以扎根土地的文字,展现乡村巨变,刻画人物命运,标注生活的刻度。

  与一般书写乡村生活的小说不同,王跃文的《家山》试图建构的是更为宏阔的精神屋宇。小说聚焦于湘西农村沙湾,讲述了沙湾历经数十载风风雨雨,建成新式学堂、红花溪水库,并最终迎来解放的故事。小说虽然涉及百年的大历史,但仅仅将其作为淡远的背景。氤氲在文本间的,是那片土地上的日常烟火气,是乡间蒸腾不息的民族文化的精魂。

  陈彦的小说骨子里都有一种戏剧的内核,戏剧与小说的结合,使得他的小说好看、耐看。《星空与半棵树》的故事,起因于温如风家的半棵树被盗,横向牵连出了拥有另外半棵树所有权的村霸孙铁锤,以及派出所所长、村支书等众多人物。故事的空间自乡村至小镇、县城、省城、京城延展,如作者所说,力图展现的是更加“全息”的乡村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具体而微的半棵树,一方面是宏阔无涯的星空,脚踏实地与心怀远方,形而上与形而下,使这部小说的精神空间十分丰富。目前,一些书写乡村的小说太黏滞于日常现实,在如何立足乡土又超越乡土方面,陈彦给出了一种深刻的启示。

  乔叶的《明月梅花》、刘庆邦的《打捞》、付秀莹的《花喜鹊》对乡村生活的呈现也是深刻的。《明月梅花》是乔叶的最新短篇小说,以女主人公明月回望往昔的视角,叙述了她小时候在乡间的生活。作者用温暖而细腻的笔触,将一种真挚的亲情娓娓道来,在朴素的日常中书写感人至深、令人落泪的人性和人情之美。如评论者所言,“简单的司空见惯的日常,在乔叶的笔下总会多出一些被我们忽视的东西”,让读者被她故事背后涌动的情感暗流击中。刘庆邦的《打捞》写的是一个矿区所在的村庄因为地面沉陷,沦为大湖的湖底。村民冯淮海念念不忘的是沉在水底的石头碓窑子,他冒险下水去打捞。虽然一无所获,但这一行动本身即是人物对过往岁月的深情眷恋。物质消失了,精神的丝缕仍然留存在人的记忆深处,如暗夜里的灯盏,温暖人心。付秀莹在《花喜鹊》里,“将目光转向了小区的园丁老陈,他落落安宁的寻常日子被一条金项链搅得心神不宁,一边是未来儿媳妇的期许,一边是良心的天平。这条被遗落的金项链到底能不能要?”来自乡下芳村的老陈拿了一户人家的金项链,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终于把它还了回去。文本间盛开的玉兰花,将这个老套的故事衬托出新意——在美丽的花朵面前,人性之善彰显出来。付秀莹小说里的环境描写是浓墨重彩的,在自然风景越来越被作家从文本中放逐的时代,这种古典的写法,无疑是寄寓着作家对诗意生存、淳美人性的期待。

  深入生活,不仅仅是要以旁观者的视角面对生活,更要以自己的生命与生活对话,这样,生活才会与我们血肉相连。徐小斌的《蒲地蓝》延续了作家一贯对人物内心的不倦追问,叙述的是北京一个独居老人在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老人为了摆脱孤独,试图养花,也相过亲,都失败了。他又迷上了美食,决定吃遍京城的面,以味蕾的快乐确证生命的存在。但病毒肆虐,打乱了他的计划……生活在不断变化之中,生命该如何面对这种变化,这是现实的一种写照,也是文学永远的思考。

  鲁敏的《无主题拜访》试图探寻人生的意义,对生活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追询。但在存在主义的哲理下,又有什么样的生活是经得起追问的呢?小说主人公周默在一次体检之后,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人到中年,看穿的事情愈来愈多,生存的疲倦感与无助感袭上心头。“在单位,跟在家也差不多,一天接着一天的,当日无话,当夜无话。没有语言的生活,没有语言的人。”于是,周默计划一一拜访手机备忘录里的五个人,通过拜访那些在过去的时光里漂浮的人,向过往的生活寻求人生的意义。在书写中年人生存的疼痛感与无助感方面,几乎没有人比鲁敏走得更远。

  地域性写作的无限可能性

  地域性写作是永恒的话题。例如,评论界对于“新东北文学”“新南方写作”的讨论已经持续了数年,至今热度不减。

  与在胡同、四合院里形成的京味文化不同,在港口、洋楼、租界形成的津味文化,于市井气之中透着民间的欢乐和奇险怪的烙印。2023年,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新篇》,延续了其《俗世奇人》系列的文风,再现天津卫市井传奇,用笔简约,行文朴拙,不着粉黛,而五味俱全,有《三言二拍》遗风。《俗世奇人新篇》凡十八篇,写的是百年前的旧时光景,从老天津的旧时光打捞起奇闻轶事。小说里出现的天津地名颇多,如府署街、小洋货街、南斜街、估衣街、针市街等等,构成了一幅颇有历史感的天津文学地图。这些短篇小说骨子里浸润着相声的喜乐,是市井传奇,也隐含着民间生存的智慧。

  作为“新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石一枫的小说亦庄亦谐,浸润着京式幽默。在2023年的长篇小说《逍遥仙儿》里,石一枫对当代北京生活的书写是围绕孩子教育这个话题展开的。北京海淀区三个小学生家长——导演庄益博、出版社编辑苏雅纹、村民王大莲望子成龙,在苏雅纹的号召下一起给孩子报辅导班,随之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这些育儿征途中的故事,“呈现出各家的欢喜哀愁,勾连出一幅当下北京众生相”。其中,小说人物关于身份的困惑,是这部小说最有意味的部分。小说的对白诙谐调侃,显露了石一枫式的京味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继《海边魔术师》和《海鸥骑士》之后,2023年,孙频推出了“海边三部曲”最新的一篇《落日珊瑚》。故事依然发生在大陆最南端一个叫木瓜镇的地方。“孙频用扎实的田野功课为读者搭建起一个极具南洋风情的世界,这是当代小说中少有的海洋文学特质。借由这个最南端的小镇眺望城市,作家实现了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深层关系的又一次追问。”在这篇充溢着奇思妙想的小说中,热闹非凡的游神队伍、以各种鱼类制作的精美菜肴、具有童话色彩的珊瑚屋,都打上了强烈的地域烙印。作者善于用博物的眼光打量这个大陆最南端的半岛,对那些种类繁多的奇异花草和树木精描细刻,如博物学家那般搜奇志异,营造了奇观化的美艳效果,小说有一种神异的、奇幻的美。

  地域因素以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话语空间,造就了地域性写作的独特风格与价值。而往深里探究,这本质上是一个写作者身份认同、精神认同的问题。“地域文化为与之相关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血脉性的补给和滋养,而写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反观,则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追寻和认同”,所以,无论是天津卫市井传奇、新京味书写,还是不断延伸到的“大陆最南端”,地域书写的无限可能性代表了文学创作中精神地理的不断“生长”。

  数字化时代的叙事

  2023年,AI写作愈来愈智能化,给作家的创作带来挑战。

  2023年,完全由AI写作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在文学史、AI史上都是第一次,促使人们开始反思AI文学是否具有文学性的问题。

  而作家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个挑战。如周大新的短篇小说《去未来购物》,讲述小说人物到2092年的未来时空去购物。田恬的丈夫袁远四肢瘫痪,她了解到一个科技公司推出了向未来购物的实验项目,项目设计的2092年抵达站点附近有特效药。但是,如果她前去购物,返回后身体会衰老35年。为了给丈夫治病,田恬毅然冒险前去购来特效药,丈夫吃了药后奇迹般痊愈,田恬却变成了一个老太婆。丈夫不能接受衰老的妻子,和她离了婚。可见,在科幻场景里,人性依然是复杂而幽微的。宝树的《虚拟爱情》写的是在MR(混合现实技术)场景下发生的故事。虽然喷在皮肤上的智能纳米颗粒能够逼真模拟触觉,投射在视网膜上的数字幻影活色生香,但是在虚拟的科技幌子下,生活中布满了精明的算计与欺骗的陷阱,“作者以游戏笔墨展现了新时代的想象力”。

  数字化时代的叙事,不仅仅表现在科幻叙事,更体现在网络空间强力介入了现实生活,日常现实已经裂变为线上与线下两个空间。例如,张者的《芳邻》讲述了京郊一个别墅小区的日常故事。律师蓝清芳的母亲喜欢在院子里养鸡,鸡叫声困扰着邻居,为此小区业主微信群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个微信群里唇枪舌剑地论争关乎养鸡养狗的生活琐事,也会上升到许多宏大命题。而在微信群里,人被数字化、物化了,并构成了人们的第二生活。每天盯着屏幕刷各种微信消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习焉不察的内容。作者的深刻也在这里,他将鸡飞狗跳的生活如实写来,给我们以惊讶:线上的生活,已不知不觉置换了许多人的真实生活。

  探索小说语言的可能性

  2023年的小说创作,对小说语言可能性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对古汉语的唤醒与方言写作这两个方面。

  与流行了数千年的文言相比较,现代汉语还远远没有定型。如何唤醒沉睡的古代汉语,激活古诗文里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汇,是现代作家探索小说语言的一个方向。例如,“90后”作家焦典的短篇小说《山中有虎》用语古雅,夹杂云南方言,给读者以强烈的陌生感或新鲜感。小说使用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其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基本失踪了。如:“四下一片漆静,月光间隙透进,疏疏如硬雪。”其中的“漆静”意为黑暗寂静。又如:“心下怖畏,忽闻一声极熟悉嗥叫。”其中的“怖畏”,意为恐惧。《山中有虎》提醒我们,古代汉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待写作者去激活。

  近年来,方言写作十分流行。王跃文的《家山》的语言是典型的湘西溆浦方言,俚语多口语化。例如,“过身”(去世)、“规款”(规矩)、“小伢儿”(小孩)等。孙频的《落日珊瑚》也运用了不少广东湛江雷州方言。如“舅舅得意地点点头,前日有,差暗(昨天)有,京(今天)没有,天归无,暗谋(晚上)也会有”。这些方言在强化地域特色的同时,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当然,方言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

  总之,用文字标注生活的刻度、实践地域性写作的无限可能性、尝试数字化时代的叙事、探索小说语言的可能性,这些书写的重点或特点,组合成2023年小说创作不断向时空的纵深处跃进的主旋律,耐人寻味。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