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顾春芳
评论与批评是揭示真相和发现真理的工作,作为思想形态的文艺评论是理论和知识的话语形式。评论与批评也是一门学问,是文艺评论者与艺术家、观众、政策制定者等众多声音的对话、交流和探讨,是为了撞击思想的火花、总结有益的经验、发现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和思考,帮助艺术家更好地创作出优秀作品。
2024年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10周年,“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已举办8届。这一全国性的推优活动不仅为繁荣文艺事业贡献了文艺评论的力量,同时让文艺评论成为了思想的发生现场。无论是作为获奖者还是评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置身于话语发生现场,领略多元评论的价值敞开和聚合的风景,并启发我们在思想文化的生态建构中思考理论和学术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文艺评论活动,第一,呈现了话语主体的聚合力与包容性。话语主体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和基本立场作为评论话语体系的“芯片”,主导并规约着评论话语体系的各个内在构成。中国文艺评论的推优机制中包容了不同话语主体的价值诉求、批评方法和评价标准,这或许是“啄木鸟杯”的影响力和聚合力日益增强的原因。“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采用推荐单位按名额推荐和中国评协会员自荐这两种形式,参选作品主要来自大学院校、学术机构、主流媒体,在内容、文体和风格方面呈现了话语主体和形式的多元。35件优秀作品,既有几十万字的学术著作、上万字的长评,也有千字左右的短评;既有学术史的研究、学院派批评的理论形态、面向当代艺术现象和作品的评论,也有面向历史现象做学术考证的研究。第八届“啄木鸟杯”608部参赛作品(著作59部、长评373篇、短评176篇)充分聚合了国家话语、学院话语和媒体话语所代表的核心评论力量,呈现了中国文艺评论的主体构成、基本格局和价值取向。犹如在思想发生现场的多声部合唱,话语主体的聚合力和包容性,推动了有益于文艺发展的思想发生和理论对话。
第二,呈现了话语形式的兼容并蓄和多元共存。话语主体的价值观能否被认同,不同的价值观能否对话,取决于话语的形式。话语形式包括文体、结构、风格和方法,不同程度体现着对话的角色身份和空间想象。国家话语和学院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呈现各自理论方法和知识体系。历史研究、考证研究、学术批评、作品阐释、现象观察和文艺短评在文体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其研究方法、理论水平、思想深度和技术难度也截然不同,单一的评审标准无法完全涵盖和适应如此丰富的成果形态。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角度来看,应该鼓励多元化的文艺评论,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面对如此复杂的评论对象和多元的理论形态,第八届推优组委会和评委从思想性、学理性、专业性、完整性、创新性以及评论风格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考察和广泛的讨论,确保不同类别的评论具备相当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啄木鸟杯”在繁荣文艺评论、公正推优激励之间探索了有效的良性互动,其背后凝聚着组委会和评委及评论家群的不懈探索,有助于催生有时代影响力的思想成果,推动原创评论话语和评论体系的创构。
第三,呈现了价值理性的坚守和阐释方法的探索。评论是思想的创造,在评论话语中始终包含着价值理性。价值理性的判断和在场,决定了思想的引力和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依托西方批评话语的知识转轨,无法摆脱第三世界思想文化被边缘化的真实处境。我们所要面对的时代难题是:运用经过改造的“他者理论的复制版”,无法实现理论范式和思维方法的主体性。如何创构自主性的评论话语范式,在全球理论话语格局中发出主体之音,这是一个永远发展中的学术命题、思想命题、文化命题。
《中国人的音乐》一书的颁奖词无疑传达出了这样的时代之声:“本书站位高远,不仅让中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艺术‘自觉’与‘自信’油然发生,而且力图在全球视野中通过传递‘中国人的音乐’信息,让世界懂得中国人,懂得中国。名‘大题小做’,实‘小题大做’,选出我国古今代表性音乐精粹进行人乐叙事,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文质彬彬、雅俗共赏,既反映出作者学识渊博、学养丰富,又体现了当代学者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倡导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意义重大。”丰富的艺术批评理论是中华文明的宝藏,其源于智慧与觉解、境界和理趣的理论观点、批评方式、批评标准精彩纷呈、妙不可言,是当代评论可资借鉴的宝贵的理论资源,可以为中国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提供足够的动能。文艺评论自主性道路的目标,在我看来,一是赓续中国艺术的思想文脉,建构具有自主性和中国色彩的批评范式,二是要改造评论语言的贫乏,三是努力使批评的观念和方法尽快与世界接轨。
第四,呈现了直面媒介革新带来的评论生态的转型。评论话语有不同的面向。没有抵达话语受众的评论只是书写,并没有进入思想和文化的发生场域。因此,话语受众是批评和评论的全部意义得以实现的终端,是话语体系必须研究的领域,而评论抵达受众需要依靠媒介传播。互联网解放了思考和写作的激情和条件,网络媒介的日益强势导致了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以微评为代表的大众评论也是当代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专业评论、学术评论还是大众微评,我们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艺术本身,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出现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赢得世界尊重的艺术。
21世纪中国文艺评论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时代难题是,如何找到自己的评论话语并在世界理论格局中承担独立的话语角色。批评家应该具备“历史的评价”的智识以及“美学的批评”的修养。好的评论应具备三重特性:不持偏见地面对作品,并体验其中的心理状态;善于洞察潜藏于表层经验下的意义;在价值判断方面显示评论者的深刻见地。曹禺先生《评论需要学识和胆识》一文说:“在我看来,出现一个有权威的文艺评论家,在一定意义上说,比出现一个作家更重要,但也更困难。这就更需要下大力气培养。我认为,我们搞评论的同志首先应该练好基本功,提高思想,加强修养。”“我想,讲真话还要讲出道理来,讲出水平来,这并非容易做到的事情。讲真话自己还必须具备讲真话的条件,既要有学识,又要有胆识。”
真正的批评是从历史和审美两个层面作出客观理性的判断。文艺评论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需要每一个个体基于良知的见识、基于见识的判断、基于判断的行为,真正显现文艺评论在大众文化视界中的思想意义和人文价值。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