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白橙橙
“我一路辛苦过来,保持了自己的存在,从来没有想过糟蹋自己,也没有屈服于这个世界。”——这句话是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在《往里走,安顿自己》一书中所写的。
提起许倬云,就不得不提到他充满苦难的童年——由于出生时的营养不良,许老患有先天性残疾,无法站立。他的童年在抗日战争的阴影下度过,有时候上午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下午就变成了残骸。彼时他每一天的生活就只有逃难,入眼的地方都是战火、饥荒和死亡。
书里是这样介绍他的逃难的——辗转流徙时,许倬云只能由家人背着,或者挑夫挑着。有一次,挑着他的挑夫突然倒地而亡,可前面的队伍又已经走出很远,于是剩下的挑夫便跑去追赶。那个深夜,年幼的许倬云便独自坐在翻倒的滑竿和死去的挑夫旁等待家人。
他在“人间地狱”中度过了童年,既经历过朝不保夕的苦难,也看到过伟大的牺牲,还遇到过很多次来自陌生人的帮助——最令他感动的是,有个人见他是小孩,便将他拉在身下,替他挡住日本飞机扫射的机枪……这样的人生不仅锤炼了他的性格,使他变得坚强和豁达,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许倬云教授不仅在学术领域内有深厚的造诣,还在社会活动方面颇有贡献。他曾先后在多所大学执教,擅长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历史研究。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等领域。他的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和《万古江河》等。
除了在学术领域的成就,许教授还以其独特的人生观和历史观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的幼年战争经历赋予了他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让他对生命和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在书斋里,我在人中间。”这反映了他对于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深刻关注。他的著作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视角,同时也体现了他个人对生命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因此,当这本汇聚了许教授近年来的散文、演讲和采访的集子《往里走,安顿自己》出版后,我们便多了一个可以了解许老人生观和历史观的入口——
“各位的身体里都有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是最高贵的东西。在你二三十岁的时候,要寻找自我,不要糟蹋它。第一,不要被欲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怜糟蹋。”这是他给年轻人的建议。
“安顿自己更要紧的是,在欲望达不到的时候,你必须知道:人不可能所有欲望都达到,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都有做不到的梦。你要理解:抓不到的云,让它飘走吧;做不到的梦,有机会再做也好,没机会再做,你还可以做别的梦。”这是他对求而不得的宽慰。
“所谓‘往里走’,我们要看见周围的事物变化,也要感受到变化对自身的影响,还要找出对我们影响最深的部分。如此一来,外在的刺激就内化了。如果我们将对外观察的结果内化到心里,我们对外在事物的感受就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有着深切的体会。”这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除了这些,本书收录的许老在2021年元旦发表的新年致辞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九十岁的人,语重心长。明年我在不在这里,我不知道。所以,我把每次讲话都当做最后的谈话来处理。”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看到了一个九十岁老者生命的重量。
总的来说,《往里走,安顿自己》虽然字数不多,但却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它不仅是许倬云教授智慧的结晶,更是一部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位学者深刻思想的记录。(白橙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