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极新”爱上“极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吸引年轻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当“极新”爱上“极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吸引年轻人?

来源:文汇报2024-02-07 09:17

  作者:刘俊、翁旭东

  春节将至,穿着传统服饰、感受传统器乐、打卡文物古迹……这些一度被贴上“过时”标签的传统文化,在包括Z世代青年群体在内的当代中国人中受到追捧,大有成为新年俗的趋势。

  在视听领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数量不断增加、“爆款”连连,《中国诗词大会》等春节期间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成为不少观众的年度期待。

  作为新新人类的青年群体,火爆追逐的恰恰是我们原来误认为有些“陈旧”的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仪式、风物、作品和产品,这种“极新”爱上“极旧”的颇具“对撞感”的现象的兴起,与一系列文化类视听传媒艺术作品的推出有着紧密的关联。在《百家讲坛》造就了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的首次荧屏复兴之后,大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优质综艺节目、纪录片、剧集、中短视频、网络动漫等传媒艺术作品在近十年间集中涌现,开始走上内容形态不断创新、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的连续发展阶段。

  如《如果国宝会说话》《诗画中国》《唐宫夜宴》《新千里江山图》等一大批传统文化类视听内容成为自带流量的“爆款”,不仅进入到年轻群体所宣称的、与社会主流相隔“次元之壁”的亚文化领域当中,更激发起他们积极的自发传播与广泛参与。

  传统文化类视听内容之所以由荧屏“清流”逐渐成长为收视“主流”,并持续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掀起文化共创的浪潮,这既是因为主流媒体在如火如荼的传播实践中,找准了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化呈现与转化的“路”,更在于创作者在深入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这座精神富矿挖对了“点”。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中,主流媒体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中找到了真正吸引年轻人的“密码”。这些蕴藏于传统文化之内,跨越千年而依旧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群体间建立起精神交流与价值共鸣。

  五个关键词实现“极新”与“极旧”的接合

  “极新”与“极旧”间的接合点,首先是“民族性”——独特的民族性魅力构成唤起年轻群体情感认同的天然纽带。

  广阔且复杂的地域造就了中华文明内容的多元广博,与此同时,漫长的历史轨迹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演进的诸多维度都得到深入且精细地发展。例如,琼楼玉宇、霓裳羽衣、金石丝竹、水墨丹青、玉盘珍馐……这些琳琅满目、绚丽多彩的文化元素,无不直观地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从视觉体验的层面惊艳受众。

  当我们仔细观察网络平台上用户关于传统文化类视听内容的弹幕或评论内容时,就会发现,“漂亮”“美”“宝藏”等关键词最为常见,而与之相关联的往往是“哇”“喜欢”“好评”等用户明确的正向情感表达,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间天然的情感连接的直接体现。

  其次是“连续性”——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文化特质为年轻群体带来精神昂扬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悠久孕育与近代百年激荡而绵延至今,是世界民族之林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面对进步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外来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保持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吸收文化新质以实现自我焕新与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发展成果的当代价值与时代精神相有机接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这种连绵不断、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显著提升了个体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如《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中国礼 中国乐》等文化类视听节目的走红,不仅仅在于引入剧场模式来具象化地讲述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更在于它们着眼于将中华优秀文化的前世今生相关联,在穿越时空的千年流转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与连续性,有效切中了视听用户的精神共鸣点。

  其三是“烟火气”——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生活方式与理念满足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阳春白雪,同时也有其生活化、通俗性的一面,这也是其最灵动的一部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伴随着现代化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和改善。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90后、00后群体更加注重个人生活的乐趣与品质。

  一方面,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与习俗如基因一般深深刻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凭借其经过历史沉淀与检验的实用性,让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方便与和谐。另一方面,在年轻群体看来,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雅致生活格调与精致生活方式同时具有“高级感”,是现代生活中所向往与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的生活风尚。围炉煮茶、八段锦、中式插花等休闲方式的兴起,无不体现出年轻群体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生活之风雅与浪漫的兴致与热情。

  同样重要的是“大智慧”——深邃精妙的思想文化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科学实施行动形成有益参考。

  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道法自然等宝贵哲学思考,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既保持定力又能识变应变。在这个信息爆炸、变化莫测的时代,这样的洞察与思考对于年轻群体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传统思想文化,年轻群体不仅掌握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与有效路径,也得以学到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智慧,妥善处理好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这对于尚处于社会化过程中、阅历尚浅的年轻群体而言,无疑为其快速融入社会、和谐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帮助。

  最后是“正能量”——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青年修炼人格、奋发向上提供不竭精神力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等一系列宝贵品质为年轻群体磨砺人格、提升道德提供了有益的标杆模范与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承载这些宝贵精神品质的故事与典故,能够激发青年们的斗志和热情,为自己的人生设定更高目标,赋予他们为之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奇迹的广阔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两对关系推动“极新”与“极旧”的融合

  这些深深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为年轻群体发掘和喜爱的光芒,本质上与当代青年向上、向好、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相契合。这是其在现代化发展语境中依旧保有显著活性与强大适应性的有力例证。

  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出,尽管青年追求个性,喜欢新潮事物,心智上可能还不够成熟,但其在民族复兴、社会担当、个人修养等方面与民族和社会整体共享着相同的价值标准与精神需求。因此,无论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年轻的一代,我们都应抱有信心。

  而要进一步推动“极新”与“极旧”的融合,必须紧紧围绕上述接合点做进一步挖掘与拓展。细化到具体的媒介实践层面,以下两对矛盾关系需予以注意与反思。

  内容与表达的关系。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转化过程中,必须做好传统文化内涵本身与其呈现方式之间的平衡。内容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有效传达,不能过度单方面追逐呈现方式的极致绚丽而忽略内容为本的基本立场。只有牢牢扭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才是有意义的。

  集合与融合的关系。我们需要通过同流行文化相接合的方式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但应避免沦为对各种流行文化简单的“大拼盘”“一锅烩”。对于这些流行化、娱乐化元素,既不能做简单的集合以迎合用户,也不能“竭泽而渔”式地过度消费传统文化,而应在生产与传播中,在选择性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推动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通过既具备网络传播特质又凸显媒体格局格调的新型主流声音的自我生成,实现文化与价值的有效引领。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师资博士后)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民族歌舞剧《烽火家书》:以家书为引塑造热血英雄

  • 《志愿军:存亡之战》:集中紧凑的战争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