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过年成为一种“方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让过年成为一种“方法”

来源:新华日报2024-02-08 09:47

  作者:冯圆芳

  早于春节,在严寒冬日带来春之先声、成为春之序曲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按照中国传统,立春对应《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无妄卦:“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意即天下雷动之时,万物也就随之发展自己。余世存在他的《时间之书》中感叹,中国人在对节气和历法的认知中,灌注着对天地人演进的观察思考;冬去春来,不仅是天地间的物象,也是人心的理路。

  立春之意大矣哉。立春过后,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翩跹而至。春节,乃一年之岁首,也是新的旅程起点。

  一年又一年,春节为我们镌刻下生命的履痕,又在每年的此时此刻,让所有的生命记忆奔涌复现。每当读到网络上人们写下的新年絮语时,我总忍不住感叹,春节的时空其实是多维的,它是时光在心灵层面的重组,它让我们重新记起那些或失去、或仍拥有的最珍视的一切;回首与翘望是人类的原始冲动,我们需要一个契机、一份仪式,来梳理心绪、调整步伐,时间的节律每每隐喻和同构着人类生命的节律。

  不过,如今每到过年,人们总是吐槽“年味淡了”。细细思考,这份吐槽其实不无道理:物质的极大丰裕让我们对“吃”失却了源自生命本能的欲望,交通和通信方式的发达极大地压缩了“团聚”的成本,购物平台的“一键下单”让繁琐的“忙年”似乎失去了必要……许多年轻人对过年都怀有一种既期待、又疲惫的矛盾心理。有朋友说,想见到父母和想回家过年,是两码事,因为讨厌被催婚,讨厌父母身上的不完美,讨厌和亲戚朋友的应酬尬聊,同时对年后的工作生活不乏焦虑迷茫……

  如今的春节,并非爆米花配上合家欢电影,它更像一面凸透镜,让我们与人生的、时代的种种课题相遇。如今,想要过好一个年,需要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觉知,需要身与心的回归,需要短暂停顿后的重新出发。

  过年首先需要对生命的觉知。很喜欢江苏作家周世康分析的过年背后的“生命哲学”,在他看来,“吃”“团聚”“娱乐”背后的本源动因是生命的需求:“生命要欢乐而不喜悲伤,要自由而不喜束缚,尚轻松而不愿背负太重,贵友谊而不愿形单影只;生命,负繁衍之责而念养育之恩,敬畏天地自然又重人间真情……”

  可是,生命不只有欢乐。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时我们总会想起逝去的亲人,想起衰迈的父母,想起年岁蹉跎而不称意的自己。对感知着更大社会压力的年轻人来说,过年意味着触发“计时器”,“存在的焦虑”每每湮没席卷着我们。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需要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澄怀静观和形而上的超越。诗人聂鲁达说得好:“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有了痛苦、焦虑和失去,我们才切切实实地获得了一种“生命感”。人生的奔跑是需要负重的,只有负重,脚步才会坚稳,心灵才有了韧性。

  过年,是身与心的双重回归。真正的团聚不仅是身体的归位,也是心灵的重逢。

  与家乡和亲朋羁绊很深但了解很浅,对异乡充满好奇而对家乡有点冷漠,18岁远行后家乡的变化带走了“我”的情感锚点……在一档名为“姐姐说”的播客里,几位“姐姐”的感受唤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在她们看来,我们一直奔向远方、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春节其实是一年中少有的可以回到“人生起点”去看看的日子——这里是我们灵魂的来处,重新认识这些最熟悉的人和事,就是重新认识自己、找回归属感的旅程。

  为此,几位“姐姐”开启了一些小小的“过年实践”:重新认识家乡不妨从“家门口的旅行”开始;身为E人决定回家当聚会显眼包;当叔叔拿着手机分享他在快手上刷到的短视频时,不再冷漠地报以一句“我不看短视频”,而是“关注他的关注”,让情感借助媒介微妙地流动起来。以及,试着去理解,亲戚的“灵魂发问”本意也许并非刺探,而是如今的我们都找不到表达关心的更好方式……借由“年”,我们应当重新与“家”连接,与亲人相互理解和靠近。

  过年,更意味着短暂沉淀后的重新出发。

  洒扫与焕新,千百年来,我们用仪轨为春节固定“辞旧迎新”的文化意涵。辞旧,是告别过往的悲伤、昨日的鲜花掌声、身心失衡的生活方式;迎新,是借短暂的休整、沉淀,寻找对生命的安放和人生的重新出发。

  其实这两年,许多年轻人都自发开启了改变生活方式的最小单元实践。有年轻博主在微博上发起“专注实验”,鼓励更多人静下心来读完一本好书,对手机成瘾、资本操纵说不。“不花钱过周末”项目发起人陈菱怡在“一席”上分享了她和朋友在城市中不花钱过周末的N种体验,呼唤“不应让消费成为我们与城市连接的唯一方式”。还有人在新年来临前夕,把手机中那些“杀时间”的App卸载或移到角落,为手机“瘦身”,也为生活“降噪”。

  回到过年的方式上,如今,“旅游过年”渐成风气,“文化过年”别样精彩,“带一本好书回家过年”由官方倡导变为个体自觉。更多人开始利用春节的宝贵假期,试图体验更广阔的时空,拓展生命的深度、厚度和广度。

  《时间之书》里,余世存阐释中国古人为何把“历史”叫作“春秋”:庄稼春生秋熟,春生相当于历史之因,秋熟相当于历史之果,春来秋去的循环就是时间,而时间的循环就是历史。

  标注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春节,是时间轮回的起点,是“冬藏”后的苏醒萌发。西哲说,幸福是一种方法。对中国人而言,过年何尝不也是一种方法呢?(冯圆芳)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