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春回大地 龙行龘龘

来源:北京日报2024-02-11 10:18

  作者:张瀚墨

  又迎龙年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与春天的生机、生长、新生有着密切的隐喻关系。龙的形象常和雨水、河流等自然元素相关,而万物生长的春天,正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龙也象征着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当甲辰龙年与东方苍龙相配时,木逢春发,郁郁葱葱,带来的是满满的期望。

  陶寺彩绘龙纹陶盘

  二里头绿松石嵌龙

  C形玉龙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三袋足器

  颐和园仁寿殿前的铜铸龙

  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

  西周铜铸爬龙

  陶寺鼍鼓鼓腔

  商代龙首觥

  从文明基因到公共图腾

  龙之为物,在我们传世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被定义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因其能上天入水,变化于幽明之间,于是就成为皇帝的形象依托,即所谓的真龙天子。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这里的祖龙,指的就是始皇帝。汉代始祖刘邦,由农夫而亭长,然而一旦登基,就需要化用刘累豢龙的传说,制造蛟龙上母身、赤帝斩白蛇的神话,把自己描绘成龙子,借以显示其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至于后来的龙袍龙辇、龙椅龙旗、龙准龙颜、龙床龙壁,更成为历代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皇帝的专利。朕即龙子,朕即天下,于是龙作为鳞虫水居之物,一跃成为一个民族的图腾。

  然而在考古学家眼里,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居,如果溯及文化的渊源,远比秦皇汉武更加古老。“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这首高度凝练的文物诗,是前辈考古学家苏秉琦对中国北方文明演进史的概括和总结。诗中的“华山玫瑰”指的是华山脚下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玫瑰花瓣是标志该文化类型的彩陶纹饰。这一文化在沿黄河、汾河以及太行山麓向东北方延伸发展的过程中,在内蒙古河曲地带,与发源于燕山北侧的大凌河流域、以玉龙为特征的红山文化相遇。花与龙相结合,与河曲文化一道产生了三袋足器,即以“斝与瓮”为代表的新的文化。新的文化要素复又在沿汾河流域南下之时,在晋南地区与来自东方和东南等方向的文化碰撞融合,产生了开启后来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陶寺文化,而该文化最具标志性的器物就是陶寺出土的礼乐器石磬与皮鼓。陶寺地区素有尧都之称,帝王之都,也是“中国”概念的最初含义,是“最早中国”之所在。

  如果我们将文明演进的轨迹比作一条河,溯流至此,龙在考古文化上就成为中华文明基因的构成部分;因此始皇称祖龙,此后帝王称龙子,其实都是对这一文化元素的承袭,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百纳神虫:龙形象的想象

  红山文化的玉龙,包括玉勾龙和玉猪龙两种,形状弯曲犹如英文字母C,龙身光滑,无爪但有角。陶寺遗址也有龙的形象,以彩绘的形式盘踞在陶盘底部,一头双身,有角且吐信,花纹好似环蛇。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所见绿松石镶嵌的龙形器,方头无爪,形状同样与蛇类似。

  龙的形状,不止似蛇一种。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由贝壳摆出来的龙,头上长角,大嘴长尾,形状则近似鳄鱼。鳄鱼形状的龙也见于商代龙首觥和其他青铜饰件,比如陕西扶风海家村出土的青铜爬龙,头上有角,背上长鬣,被认为是最接近甲骨文“龙”字的造型。那么,什么才是“真龙”?鳄鱼乎?长蛇乎?

  其实无论是哪种,都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至东汉时期,如《说文解字》里描述的那种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能上天入地的龙的形象,就增添了不少想象的成分。再后来,为神乎其神,众物辐辏于龙身,使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引自《尔雅翼》),这样就把它变成了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百纳神虫。而晚近时期流传下来的龙,多类似于我们在颐和园仁寿殿前看到的青铜铸龙,鳞体,昂首,屈身,翘尾,三爪抓地,一爪抬伸,铜铃眼,蒜头鼻,角鬣竖张,龇牙怒吼……如今人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龙王,基本上就是以这类龙的形象为模型,或多或少增减而已。它的存在,或可称为一种隐喻。

  隐喻创造了一种新的现实

  在隐喻的世界里,我们都变成了诗人,因为隐喻创造了一种新的现实。

  当我们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头脑里出现的不是红山的C形玉龙,不是西水坡的鳄鱼,也不是陶寺的环蛇,而多半是类似于仁寿殿前的铜龙形象。也就是说,这一张牙舞爪的百纳神虫,“取代”了中华文明源头的诸多文化特征,将皇权的历史遗影抽象成一个域广人多、构成复杂的民族国家的标识和象征,让原本无权消受帝王专有图物的平头百姓,也在自己创造的新的现实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身份认同。于是,龙就变成了既令人喜悦又庄严肃穆的公共图腾。作为“龙的传人”,人们依然希望风调雨顺,依然祈求吉兆丰年,但这一隐喻所传达的,不再是修庙舞龙,而是一种根植于远古神秘文明的集体自豪感和凝聚力。

  十二生肖是一套时间的隐喻,以动物配地支,以十二为循环。十二种动物中,牛、马、羊、鸡、狗、猪为家养,鼠、虎、兔、蛇、猴为野生,而龙则与众不同,为鳞、羽、毛、介、倮五灵中鳞虫之长,既是瑞兽,又属天象。这套时间标识系统,虽然盛行于宋代以后,但十二属相的观念,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

  在传统世界中,这套时间的隐喻并不孤独,它可以配四灵,配五行,配八卦,配二十八宿。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是从一个更大的动物名单中选出的,至于为什么是这十二种动物,却没有一定的答案。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这些动物一旦进入隐喻系统,便构成了新的现实的一部分,不但赋予新现实中的要素以新的意义,而且可以产生用于预言未来、指导实践的新的知识。

  龙,是入选十二生肖的唯一瑞兽。甲辰龙年,当我们再一次以“龙的传人”而深感自豪的时候,不妨加入一点“新的调调”。龙年配易卦,“新的调调”可以是“潜龙勿用”,可以是“终日乾乾”,可以是“飞龙在天”,也可以是“亢龙有悔”……是韬光养晦、蓄势待发,还是勇往直前、九死而未悔,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在新现实的规则中,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每一个个体的担当,都根植于集体的愿景和诉求。

  在隐喻创造的“新的调调”里,希望总是鲜活的。从长远来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还能够创造——创造出新的现实,并在新的现实中唱出自己的新调。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