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春节假期,读书好时光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春节假期,读书好时光

来源:人民日报2024-02-17 10:27

  春节假期,也是读书的好时光。

  传统佳节,年味浓浓,我们在合家团聚、走亲访友、外出游玩、品尝美食的同时,还可以在阅读中走进“春节”这本大书。假期里,我们也不妨放慢脚步,在阅读中体会生活、懂得欣赏,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来正是读书天。让我们在这个春节假期,捧起书,一起阅读!

  ——编 者

  读好“春节”这本书

  王 干

  春节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

  书的封面无疑是红色的。第一页肯定是春联,第二页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鞭炮,可能是春晚,也可能是压岁钱,还可能是饺子。每个人的记忆编排组合成春节绚丽多彩的画卷。

  最近就读到一本关于春节记忆和回忆的散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浩主编的《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书里共收录二十六位作者的二十八篇作品。作者中,有影响力大的老一辈作家,有处于上升势头的中青年新锐,不少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呈现出不同作家(尤其是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春节、人生以及文学极为不同的理解。

  说起来,作家笔下对春节的书写,还曾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到北京工作之前,我担心家乡江苏与北京南北差异较大,尤其是风俗习惯方面自己会不适应。然而读到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后,我的这一疑虑打消了,从此更坚定了“北上”的信心,因为我在文中看到了两地几乎同样的春节民俗。老舍先生写北京的年味儿从小年开始,“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原以为南北文化差异很大,然而看了这篇文字之后,我感到很亲切,在我家乡也有一样的习俗。

  在《印象春节》这本书里,作家们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性别、不同视角来忆述他们曾经的春节往事,有的温暖,有的诙谐,有的沧桑,可谓同样的春节,不一样的人生。徐则臣的《缺少年味儿的春节只是一个小长假》里,对曾经的除夕记忆难以忘怀:“很多地方除夕饭都在晚上,一家人围炉夜话,来一顿丰盛的大餐,我们那里是在中午吃。一上午都忙,祖母、我妈和我姐在厨房,祖父、我爸和我在院子里,围着一张八仙桌转,给街坊邻居写对联。”他这样描述写对联的细节:“早年是祖父和我爸写,我打下手;后来是我爸和我写;再后来,我爸也袖手旁观了,看我一个人忙活。都写好了,他们拿回家贴上。”“我们的规矩是对联必须贴在饭前。邻居走后,我用剩下的纸写自家的对联,所以,我们家的午饭永远都是村子里最迟的……”

  贴春联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民俗。在我老家还有一种独特的民俗,我们叫“送凤凰”——一些能说会道的人走家串户,举着一个篾扎纸糊的彩“凤凰”,敲锣打鼓,边唱边说,很多词是现编的,根据不同家庭来编一些吉祥的话语;主人则会送给他们些小礼物,有红包、香烟、糖果以及年糕之类的食品。听说老家至今还沿袭着这样的风俗。当然,如今“送凤凰”不是为了得点小外快,而是一种年味浓郁的民俗,是怀旧和娱乐。上世纪80年代,我曾写过一篇名为《除夕·初一》的短篇小说,就写到这一民俗。

  现在读到《印象春节》这本书,书中所写都是真实的事情,比起我早年的“春节书写”更接地气。在春节读这样的书,正合时令。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没有哪个节日能像春节这样如此丰富地融合诸多文化元素。春节包含的文化雅俗兼具、老少咸宜、动静结合。春节作为一个文化的富矿是可以反复书写的。愿更多的作家写写自己的春节感受,写写每个人心中的年味。春节这本大书,写不完,读不够。

  慢慢经历,慢慢欣赏

  陆 梅

  每个作家都在寻找自己的句子。每个优秀的作家也都拥有自己的句子。在这里,句子不只是句子,它是表达和表情——说话的方式,说话人的神情、口气、性格、思想活动,种种由写作者传达出来的气质,构成了作家“自己的句子”。

  这段时间看湖南画家蔡皋的画和字,就想把看到的部分,分享给春节假期里终于可以给自己一点时间的人。在假期里,放下手机,抬一抬头,呼吸一下好空气,仰观云彩,俯瞰花草,看“有脚的光”怎样从窗口上爬进来。此刻,最好再翻几页有趣的书。

  以前我只看过蔡皋的一些绘本,感觉到民间的古朴和活泼,也没往深里探究。后来得了一套蔡皋的书《记得当时年纪小》,很精美地装在一个硬纸盒里。打开来,六本盈掌小书,采用中国传统折页纸的形式。没多少字,画也是寥寥数笔,写意性的一个小人儿,两三株植物,一片绿叶,两只蚂蚁,或行走的云和月……像是手稿一样的画本,每本一个主题和画风。虽说是绘本,但很特别,画面和形式心意相通,再稍稍留意文字,也好。这样的一套“豪华小书”实在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于是又从网上买来她的散文集《一蔸雨水一蔸禾》。阅读的过程很享受,舍不得一下子读完。

  且看她怎么给花“造句”。比如紫苏花,“紫苏开花很严肃认真。此时它在讲课,讲一片叶子,怎么会被小虫子咬出一个小小的空间。”比如洋葱花,“洋葱的花好顽皮的样子,洋葱喜欢热闹,开起花也是呼朋引类的。”她写紫藤花,春寒时节刚打花苞,“那个好看,是文字形容不出来的,透明的灰蓝中冒出来的红灰,那个美呀,天空都谦虚起来了咧。”

  这种散发着太阳香气的描述,可真叫人眼目为之一亮。画家的眼光总是更敏感于形态和色彩,但画笔也有俗雅之分。蔡皋的描摹真“来神”。“来神”是她的用词,她在前言里说:“我记着平实的、有趣的和来神的日常。从中培养自己的眼光。”她那么放低了身子,笔和植物、花草、虫鱼一个维度,相当于躬身而行,所以她看到的都是很细微的动态,着急赶路的人根本看不到。她这么写的时候,我想起一个人——也爱画画的作家汪曾祺。我从两人的文章里感受到一种古典的山水气和精致的闲心。同样的意思,汪曾祺也说过,他在一篇《小说笔谈》里写道:“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张岱记柳敬亭说武松打虎,武松到酒店里,蓦地一声,店中的空酒坛都嗡嗡作响,说他‘闲中著色,精细至此’。”写到这里,汪曾祺悠悠换一行,道:“唯悠闲才能精细。”再换一行,说:“不要着急。”

  这就是一个好作家“自己的句子”。这跟画家一样。不平庸的画家笔下,不只是色彩,还有太阳的香气、雨落的清明,阳春长了脚一样,爬过窗台的植物,又顺着桌子爬到书本上。

  既然说到汪曾祺,我们也来看看他是怎么写天气和植物的。比如有篇散文《夏天》,起首一段:“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就这么简单,可读着“真舒服”。感觉字里有风,叫人心神一爽。接下来写了夏天的花和瓜,还有昆虫,写小时候在天井里乘凉,结尾突然来一句:“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还有篇《花园》,正写着臭芝麻如何讨人嫌,童年的他怎样在花园里举着网急于捉住那只蝉,突然笔锋一转:“我觉得虎耳草有一种腥味。”换一行又道:“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文章并没有结束,作家也不作交代,下文接着写“那棵大垂柳上”的天牛。

  这样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行文,其实是对生活细致观察后的反复琢磨,蔡皋说是“删繁就简”,汪曾祺讲过“苦心经营的随便”,大抵是一个意思。对一个孩子来讲,夏天的过去,也意味着暑假的结束,时节约莫是处暑。紫苏叶就是这时节老去的,老了的紫苏叶紫得发红。新鲜的鸡头米也在这时候老去。这样的句子里凝聚着汪曾祺对于时序的感情,情到深处才能细致入微,有感而发。

  好的文字其实是生活本身,你怎样生活,你就长出怎样面目的文章。所以很多事情我们急不得,得慢慢经历,慢慢欣赏。蔡皋的这本散文集我还没看完,会慢慢看的。她说,“自己看自己的文字也有一种遇见的感觉”。慢慢看,慢慢遇见,谁说不是呢。

  重返经典名著的时空

  李云雷

  我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难得春节长假,就想避开当代,读点古书。最初读的是《红楼梦》等名著,后来扩展到《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学经典。有时春节的阅读延续下来,竟成了贯穿全年的阅读。比如我曾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将《资治通鉴》“啃”了两遍,获益良多。

  除了知识上的收获,阅读古书,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重返传统中国的时空,看到我们的先人如何一步步走来,看到我们的文明是如何形成,看到从古至今中国每一年都发生了什么,看到历史上都有哪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看到某些偶然因素如何改变了历史进程……读史也让我对时间敏感,以至触发了一些思考。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中国人在现代化的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性,甚至有着独特的创造性。比如“春节”,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与公历的“元旦”并行不悖。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但在乡村和民间,仍延续着传统的以农历纪年、纪日的习惯。这种二元的时间观念,一端连着中国深厚悠久的传统,另一端连着先进便捷的时间管理方式。中国人的“时间”在现代化的同时,充分保留了内在的弹性与丰富性。

  春节期间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氛围,最适合我们重返传统中国的时空。我也曾在与家人欢聚后,阅读《乡土中国》等社会学著作。这些著作中所涉及的礼治秩序、家族观念等,虽然离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远,但可以让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我们看到,从传统的大家族到现代的小家庭,家庭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更平等、更单纯、更独立。有一次我在重读《红楼梦》时也有类似的感受。书中所描绘的大家族内部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不存在,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社会进步。想想从《红楼梦》开始,到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再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品中新的婚恋观念和家庭观念一步步取代了传统观念,体现了社会的变革。

  “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家”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故乡。古人常自称郡望,如“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等。然而,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虽然仍有故乡观念,但迁徙的常态化与交通的便利性,让故乡、乡愁不再那般沉重,而是在新的时空中,变得轻快、愉悦。

  我们的故乡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着巨变。以我的故乡山东聊城为例。聊城曾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城市,但自从晚清运河废弛之后,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聊城到北京上学,乘坐长途汽车要花七八个小时。90年代中期京九铁路通车,聊城第一次有了火车,这时到北京车程要花四五个小时。我一直期盼着聊城能通高铁。2023年底,聊城终于进入“高铁时代”,从此从聊城到北京最快只需两个多小时。遥想当年广东、福建的举人进京赶考,路上要花费数月时间,再想想自己亲身经历的长途汽车、普速列车和高铁时代,中国的发展速度让我不由感慨万千。

  在阅读中重返传统中国的时空,是为了我们更好地读懂当下、走向未来。趁着假期,不妨再次读些古书、读些经典。

  最初的阅读

  刘大先

  冬者岁之余,正是读书时。《礼记》里记载,古人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就是说岁末年初、冬春之际,诸事消歇,心思宁静,适合读书。春节假期恰恰处于这一时间点,正是一年中适合阅读的时节。

  从物理的、经验的世界向精神的、超越性的世界拓展,这一切都与阅读关联密切。我说的阅读,不是那种对图像、视频等的“泛阅读”,而是指对文字文本的阅读。

  一个人最初的阅读,往往决定了其一生的精神框架、思维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认识世界与自我的方式。就如同睁开了另外一只眼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宇宙,蕴藏了无垠的时空、无尽的智慧和无穷的魅力。

  就自己的体验来说,我最早的阅读范围极为有限,不过是遇到什么读什么。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从同学那里得到一本《三国演义》,囫囵吞枣翻完,那是我生平读过的第一本名著,许多年后才发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很多年。我相信,很多普通中国人所接受到的关于忠孝节义、英雄情结的教育,都是来自此类通俗化历史演义。当然,一部经典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于少年时的我而言,它奠定的是一种开阔的视野,关于历史的认知,最主要的是塑造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少年的心性相当单纯,却并不意味着简陋。当时《三国演义》吸引我的,并不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权谋计策、战争等内容,而是蜀汉的仁义与理想。打动我的,是小说中刘备的宽厚仁慈和在当时情形下的奋起,以及整个蜀汉代表性人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蜀汉从自然地理到人口条件都不及东吴和曹魏,这也不妨碍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依然要六出祁山,北上伐魏。姜维甚至都没有见过刘备,在诸葛亮去世后一直继承并坚持“恢复汉室”的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

  现在回过头再看,我少年时的理解不尽准确。《三国演义》同正史当然相去甚远。但是小说并不是还原历史,而是讲述人对于初心的坚守和奋斗。这一点才是打动我的根本。它让一个乡村少年的视野拓展开来,心胸放宽。所以,我后来想,最初的阅读一定要读那些经过时间洗礼和检验过的经典,能够奠定观念基础的读物。

  说到最初的读物,我记得多年前一家报纸约我写一篇文章谈一谈少儿阅读,并且让我推荐一些书目。我强调了电子媒介、图像叙事时代阅读文字作品的重要性。推荐书目方面,除了《世界五千年》《少儿百科全书》这样的通识书目之外,还推荐了几种:《西游记》有助于孩子感性了解中国人的基本世界观,儒释道和各类杂家知识都包含在这个有趣的故事里;《鲁滨逊漂流记》不光是一个个人努力的故事,而且是一个人如何在自然中成长、于混乱中建立秩序的寓言。

  这些推荐肯定会有人不同意,我也不认为完美。很多作品其实是多义性的,不同的年龄段会读出不同的含义。事实上,孩童可能比一般成年人想象中要更加充满容纳力与潜能,他们自己会做出拣选,前提是必须有得选。

  春节期间,无论是踏雪寻梅,还是向灯勤读;无论是欢宴出游,还是坐拥书城,都是好的选择。不过如果你问我,我的回答是后者。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