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讲好殷墟故事 传承中华文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讲好殷墟故事 传承中华文明

来源:人民日报2024-02-27 09:36

  【核心阅读】

  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2月2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馆新馆落成,展示了几代考古人的累累硕果,也意味着殷墟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站上了新起点。

  河南安阳,洹河之畔,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岸边,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体上方“大邑商”三个甲骨文字格外醒目。

  2月26日,筹建3年多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展陈文物数量之庞大、类型之齐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

  图①:游客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参观(张文豪摄)图②:玉鹅。(殷墟博物馆提供)图③:屯南甲骨。(殷墟博物馆提供)

“子何人哉”特展中的甲骨展品。(殷墟博物馆提供)

殷墟博物馆新馆外景。(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探 馆

  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

  2月26日上午,随着清脆的龙纹石磬声响起,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厅的青铜色大门缓缓开启。大厅高墙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个大字映入眼帘;头顶,一只玄鸟盘旋飞舞,寓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大家看到的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马车实物标本,馆内集中展示了23座,都出土于殷墟。”在博物馆一层殷墟车马遗迹展,讲解员许纤莹带领观众,感受3000多年前车马飞驰的壮观景象。

  据介绍,殷墟博物馆新馆占地262.5亩,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陈聚焦商文明主题,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本次新馆展出的各类文物,3/4以上都是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3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馆的建成,也让一系列考古重要成果得以与观众见面。

  在“长从何来”展厅,觚爵鼎尊、钺刀戈矛等亚长墓出土的文物,让商朝的戎马生活变得完整而立体;在“子何人哉”专题展,110余片精选的刻辞甲骨,让观众了解卜辞中蕴藏的珍贵历史信息……开馆首日,观众时而在司母辛鼎、亚长牛尊等青铜重器边驻足,时而对着玉梳、骨笄等古代生活饰品欣赏。

  “快看,这里的面具在挤眼睛、水牛也活了。”在裸眼3D展厅,一位观众惊喜地招呼同伴。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青铜面具、屯南甲骨“动”了起来,殷墟车马也“迈开步伐”。据介绍,殷墟博物馆新馆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展厅,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呈现方式。

  “我们于2月22日开放了预约通道,开馆首日迎来观众近5000人次。”赵清荣说,观众可以通过博物馆网站、公众号等多种渠道预约参观。

  探 源

  展示几代考古人的成果

  1928年,中国考古者在洹河沿岸铲起第一锹土。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如今,殷墟已成为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90多年过去了,经过几代考古人持续不断的发掘研究,沉睡三千载的商文明走入公众视野。近年来,殷墟王陵区、小屯宫殿宗庙区、洹北手工业作坊区的考古新发现,让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邑商”面貌愈发清晰。

  “早在殷墟发掘初期,考古工作者就有向公众展示文物的想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安阳工作站早期设有陈列室,但更多还是供学者进行专业研究。随着考古成果不断丰富,建于2005年的殷墟博物馆在展陈理念、空间布局、展示数量、技术手段等方面已难以满足时代需要。

  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工奠基。新馆由安阳市政府投资建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提供展品,其中馆内展陈的文物,90%以上都是安阳工作队1950年以来发掘的文物精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等多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殷墟博物馆馆长陈星灿说:“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这样一个大型专题类博物馆的建立,圆了几代考古人的梦想。”

  何毓灵说:“作为一座考古博物馆,新馆展陈不再是单个文物的展示,更多的是成组器物的全方位呈现。无论是妇好墓的铜爵,还是从亚址墓、马危墓等出土的器物,都是成组地与观众见面,让人更好感受殷商文明的全貌。”

  在新馆筹建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博物馆选址、博物馆结构布局、展出文物的选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全面系统编制了数百万字的知识文本,为新馆展陈提供了学术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殷墟博物馆执行馆长岳占伟说。

  作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展示平台,殷墟博物馆新馆还将承担考古研究、文物修复、科技检测、研学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馆内设有精细考古实验室,后期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考古人员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岳占伟说。

  探 索

  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一片甲骨惊天下。位于安阳市殷都区西郊乡的小屯村,因出土甲骨而闻名,成为殷墟考古的中心地带。

  将视角拉远,遥望洹河两岸,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彼此呼应,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殷墟遗址保护区。

  随着殷墟博物馆新馆的落成,殷墟考古和商文明研究成果实现一次系统梳理和有力呈现,殷墟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也迎来了新起点。作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工程,殷墟博物馆新馆与殷墟宫殿宗庙区、王陵区、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一起,共同构成展示阐释体系。

  据介绍,殷墟遗址总保护范围29.47平方公里,涉及安阳市3个区、66个村(社区)。2019年3月,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目前,殷墟管委会将辖区内66个村(社区)划分为180个四级网格,组建由巡防队员、村(社区)干部在内的360余名殷墟文物安全守护人。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介绍,殷墟遗址自“十一五”以来一直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10年河南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评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河南省公布了《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安阳市制定了《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殷墟保护和管理指明了方向。

  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告诉记者,当前,安阳市正加快推动《殷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殷墟核心区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等也在加速推进中。今年春节假期,安阳市举办“点亮殷墟”夜游活动,殷墟景区首次在夜间开放,安阳市累计接待游客403.53万人次,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195.97%。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据介绍,下一步,安阳市将加快构建殷墟和甲骨文品牌体系,打造“博物馆+遗址公园+考古科研基地”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同时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让散落于各地的甲骨文以科技的形式“回归”。(张文豪)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