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海经》的主角是“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山海经》的主角是“人”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4-03-05 10:30

《山海经》的主角是“人”

——解读中国神话中的人文精神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中,《山海经》已成热点。面对历经千年、迷障重重的宝藏,日前推出的纪录片《山海经奇》以“奇”破题,又以正化奇,用古今相通的同理心,建立起跨越千年的对话感,让这部言辞冷峻的上古奇书,再现人文精神的底色。

  千百年来,人类从仰望众神,依赖神话,到理性启蒙,研究神话,今人在谈论《山海经》时,也常以科学方法,将其归入地理、历史、博物文学,但这些故事最初的原点,是人对生命与宇宙的认识、记录和思考。筚路蓝缕的先民,要在满天星斗之下、山川万物之间,为人找到生存的位置和意义。

  《山海经》之奇,正源于其博杂,而博杂意味着丰富。历代读者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上古文化的不同侧面,因而两千多年来,它被当作地理书、博物志、怪物大全,后来也被推作小说之源头、神话的百科全书。其中山川纵横,怪兽出没,但《山海经》的主角其实是“人”,作为观察者、思考者、讲述者的人,努力用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解释世界,带入这个视角,才能理解直觉通观式的神话思维,才能把握中国文化创造和延续的关键。

  因此,在这山海之间,找到了“人”,就找到了撬动中国神话大厦的支点,也就找到了以正化奇的入口。

  上古时代,面对压倒性的自然力量,人类显得不堪一击,谁能影响、利用、操纵自然界的力量,谁就能占据了决定性的优势,与自然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了早期的巫文化,这就是“天人合一”的雏形与根源。李泽厚先生认为,理性化的巫史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制礼作乐的过程,就是把早期巫术活动转化为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政治-伦理体制。神话就是这种过渡的产物,而《山海经》之奇,正源于早期巫文化的遗迹。

  《山海经》的奇还在于,虽然书名中有“经”字,但在传统经史子集的分类体系中,却从来不入经部,而是被分在子部小说家类,或者史部地理类。也有人说,这个“经”字,并非作为名词的经典的经,而是经过的经,山海经,就是经山海,这或许不是古人原意,但或可作为今人理解山海经的一种视角。上古先民,漫步于天地之间,遍览山川形胜,地理物产,以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辅以想象和传说,汇聚出这样一本百科全书,唯其如此,才显得虚实交织,神采飞扬,这种诗意与浪漫,保留了经过想象力淬炼的思想。纪录片沿着《山海经》留下的密码,以今人眼光还原了中国神话的认识论之本,应龙、女魃是自然力量的化身,夸父逐日源自对旱灾的抗争,息壤治水本于“捞泥造陆”。生于青丘的九尾狐,为何有九条尾巴,凭什么被视为王者的祥瑞,又缘何遭遇背叛与阴谋?那些神奇的故事中镌刻着人与自然抗争的脚印,也隐藏着人性的密码。

  当然,今天的读者对《山海经》的兴趣,大多来自于其中所记录的殊方异域、奇人异兽。在这部上古华夏地理志中,先民用飞扬的想象力突破了认知的局限,为现实中的山川河流赋予了神性与诗性,给自然赋予了文化内涵,凸显了中国神话的人文特质。结构主义神话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指出,神话就是一种化“生”为“熟”的叙事,通过一个故事,人类把陌生的世界转变成与我有关的领地,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产生深层的情感认同,这也正是“博物致知,文以化成”的源头。从这个角度来看,《山海经》绘制了华夏的文化版图,建立了文化向心力的原点。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山海经》里一百多处提到龙,那时人们眼里的龙,还不是高高在上的图腾动物,而是时而上天,时而下凡,出没于山川河流之间,偶尔主动参与人间事务的神奇动物,应龙堪称其中翘楚。让应龙跻身“群龙之首”的,不光是长着一对酷炫的双翼,而是因为它在著名的“涿鹿之战”中立下的奇功。应龙的身世,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中华民族龙崇拜的认识根源。应龙身生两翼,又能够蓄水止雨,飞龙在天,既能行云布雨,也能蓄水出战,与此类似,人们把激荡九州的风想象成一只大鸟扇动翅膀,甲骨文中最早的四方风,与凤凰的凤同形,龙凤呈祥,就成了风调雨顺的象征,这是神话思维把自然与人文互相映照、合二为一的过程,也透露出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浪漫。

  《山海经》中不只有神奇和浪漫,神奇的故事背后,是对历史的提炼与记录。息壤究竟从何而来?鲧和禹为什么都有神奇的变形能力?夏启竟然是从石头中出生?父子三代的故事一脉相承,其中神话与历史互相成就,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成熟,从多元熔铸一体的轨迹。

  涿鹿之战,历来被视为上古史的关键时刻。《史记·五帝本纪》中明确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场大战发生在炎黄联盟和蚩尤所带领的九黎之间,在神话中,“涿鹿之战”被描述为一场神仙打架,应龙和女魃,就是炎黄部落取得胜利的关键。这场大战最终以炎黄部落的胜利告终,华夏民族的主体结构由此奠定。《山海经》中则用一场“众神之战”,丰富着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资料推断,大约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期间,地球进入了气候波动和缓的亚稳定暖湿期,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据推测,涿鹿之战就发生在大约距今4700年前。这一时期气候稳定,人口上升,部族扩张,生存空间的争夺与文化之间的冲突熔铸了更大范围的共同体。

  考古学家苏秉琦基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用“古文化-古城-古国”“古国-方国-帝国”概括了早期文化到文明国家的演进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综合性的图腾就是文化融合的标志物。“涿鹿之战”正是华夏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关键一环,应龙,代表龙族,开启了从潜龙在渊到飞龙在天的荣耀之旅。

  对于一个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的文明来说,阅读一本古书,就像翻开古老的家庭相册,值得重温的,除了被定格的图像和文字,还有世代相传的认同和情感。现代学术注重对原意的考证和揣摩,力求把《山海经》完整嵌入理性化的知识体系之中,反而忽视了其中的浪漫、诗意和情感。而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典籍,不仅是当时知识体系的总汇,还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信仰的遗迹、历史的倒影,作为一种文化记忆,贯穿其中的,是那种解释世界的勇气和世代传承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九州凝聚为华夏,把历史写入了神话。

  历经千年,时移世易,河流会改道,山陵会长高,但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精神没有改变,作为一部电视纪录片,《山海经奇》独辟蹊径,在梳理已知事实的基础上,以哲思拨开认知迷障,以诗性为历史补白,以情感汇通古今,挖掘出中国神话独特而宝贵的人文内核,在依稀可辨的山川样貌之间,在瑰丽神奇的故事中,又一次擦亮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我们之所以为同胞的文化密码。(黄悦)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味人间5》:香料绘就的文化长卷与多维审视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