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算法”让梵高与德彪西对话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算法”让梵高与德彪西对话

来源:文汇报2024-03-07 10:14

  作者:柳青

  能否想象——梵高的画和德彪西的音乐在剧场里产生一场鲜活的、流动的“对谈”,而现场观众波动的情感也参与到这场特殊的“对谈”中。新的媒体技术正在革新观众体验,3月6日和7日晚,指挥彼得·迪克斯特拉率领荷兰室内合唱团在上海大剧院开启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以前所未有的演出形式为观众呈现科技和艺术交融的新场景。

  荷兰室内合唱团昨晚在上海大剧院为沪上观众带来新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叶辰亮摄)

  《梵高与我》最初由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在2020年提议,意在“用音乐表达梵高的作品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情感”。于是,荷兰室内合唱团与意大利视听工作室fuse*共同策划了这场特别的新媒体合唱音乐会,它不是简单的“以名画PPT为布景的音乐会”,而是结合梵高和克里姆特的画作,选取同时代作曲家圣-桑、德彪西、马勒等人的作品,应用绘画算法及生物识别数据,将演出现场的视觉和声音、艺术家和观众的情感联系起来。不仅利用多媒体让名画活起来、动起来,并且,现场的演奏和演唱的声浪、以及观众因为画面和音乐而产生波动的情绪,都会被“算法”转换成新媒体画面的一部分,所以,每一场演出都是开放式的惊奇之旅。

  作为“后印象派”代表人物,梵高对于传统的反叛与突破,对于色彩的独特见解,震撼了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克里姆特,他取莫奈与梵高之所长,进行“乐感式”的线条和色彩的探索。这两位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杰出艺术家前赴后继为艺术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梵高曾说:“我希望我的画作能慰藉心灵,就像音乐一样。”与梵高同时代的欧洲知名作曲家德彪西、马勒等人同样受时代精神感召,为浪漫主义音乐开拓新篇。《梵高与我》选取了13首与梵高、克里姆特同时代的作曲家作品,在舞台上,借力于当代科技,圣-桑、德彪西、萨蒂、马勒、施特劳斯、勋伯格等人与两位画家相遇,诞生一场精神世界的对话。该音乐会不仅追溯了艺术家的私人生活和艺术历程,也是在时间的坐标系里与历史对话,通过梵高和克里姆特两种不同视角,呼应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等作曲家的作品,构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桥梁。

  演出时,舞台后方放置两个呈V字形的巨大屏幕,梵高《向日葵》《盛开的杏花》、克里姆特《吻》《贝多芬饰带》等观众熟悉的画作以及历史资料在此交替出现。为《梵高与我》制作视听设计的fuse*视听工作室,在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和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的支持下,在高分辨率的梵高及克里姆特画作图像上开展工作,利用数据分析解码画作的技法特征,尝试将人类创作这个复杂的行为与AI分析相融合。在《梵高与我》的现场,艺术家、观众、音乐和画面被全新的媒体技术黏合在一起。舞台上,32名荷兰室内合唱团成员的表现会被麦克风及皮肤电反应微光传感器捕捉;舞台下,一台红外摄像机通过人脸检测技术检测并收集观众的情绪,陆续从观众的脸上提取情绪分析数据,台上台下的情绪共同影响着视觉画面的最终呈现。迪克斯特拉风趣地说,他觉得自己在指挥合唱团的同时,也在挥舞着一支巨大的画笔。演出的主创和在场观众共同创作了一场音乐会,使得每一场音乐会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场演出所涉及的画家和作曲家,在他们的时代都曾是艺术的先行者,这场演出在这个时代也是先行者。演出前夜,迪克斯特拉带领合唱团成员与复旦大学师生交流时,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振兴谈到,用算法寻找情感和表述相互作用的痕迹,并且标记不同表述形式的共性,这正是时下AI研究中最前沿的“多模态研究”,《梵高与我》是上一个时代最前沿文艺和这个时代最前沿科技的相遇。(柳青)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