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艺术史如何成为不会枯竭的河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艺术史如何成为不会枯竭的河流

来源:解放日报2024-03-10 10:42

  作者:陈华文

  劳动造就了人

  同时也成全了艺术

  那时的一切艺术品,都与生活、劳动、敬畏有关,有现实生活的因素,也有精神情绪的要素

  《艺术史》一书的两位作者是享誉艺术理论界的学者,长期从事艺术史论的教育和研究。玛丽莲·斯托克斯塔德为艺术史学者、教育家、策展人,荣获美国女性艺术核心委员会终身成就奖。《时代》杂志将她评为大学最受欢迎的100位女作家之一。迈克尔·柯思伦是斯沃斯摩尔学院的艺术史教授,讲授罗马艺术及建筑课程、美术通史课程等。

  该书首版于1995年,当时就成为大学备受追捧的教科书。近30年来,该书历经五次修订,其中文版足本终于首次引进。

  目前,在全球艺术史叙事的著作中,除了《艺术史》影响广泛外,《加德纳艺术史》《詹森艺术史》《艺术的故事》也各有千秋。《艺术史》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博采众长,充分汲取各类艺术史论的养分,此外,该书作者依然在世,不断地把艺术史论研究、考古发现和文化研究中的新发现、新观点引入到书中,这使得该书具有开放性和延展性,未形成学术结论的闭环。

  《艺术史》按照历史时间和全球区域两个维度,分为三十三章,对漫长的全球艺术史进行宏观叙述。叙述过程中,并没有蜻蜓点水,而是突出艺术史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可谓做到有的放矢。艺术门类实在太多了,在网络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艺术的门类还在不断细分。但是不管艺术门类如何细分,艺术的精神和本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书中,作者并未对所有艺术门类的历史一一铺陈开来,即便知识再怎么渊博的学者也无法做到,事实上亦没有必要。该书主要倾向于视觉艺术,其中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是艺术历史叙事的主角。其实,要将这几个艺术“主角”的全景历史写清楚讲明白,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艺术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单向而行的历史,而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有多久,艺术的历史就有多久。随着人类文明考古历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洞穴壁画和艺术遗迹也得以被发现,艺术史的起源时间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代”,人就能够画画、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当然,那时的人类还不知道何为艺术,活下来是当时人类的迫切需要。那时的一切艺术品,都与生活、劳动、敬畏有关,有现实生活的因素,也有精神情绪的要素。劳动造就了人,同时也成全了艺术。

  艺术的创造

  背后是人类的严肃追问

  即便后来的科学技术和文明文化程度一路高歌猛进,艺术创造也越来越绚烂,可艺术的初心一直没有走出过“童年”

  《艺术史》中,作者提到了《狮人》雕塑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该雕塑为猛犸象牙制作的圆雕,高29.6厘米,发现于德国,是公元前3万年至公元前2.6万年的艺术品。该雕塑是人的形象,可能是男性,头部是一个猫科动物的造型。雕塑栩栩如生,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雕塑技法也无比娴熟。可以判断的是,《狮人》展现出高度复杂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力。也大约在这一时期,还有一座影响力更大的雕塑《威伦道夫的女人》,高11厘米,发现于奥地利,是公元前2.4万年的艺术杰作。如此遥远的年代,雕塑能够留存至今,这就已经是艺术史的幸运了。

  谈及艺术史,为什么不能回避人类文明“童年时期”的艺术创造?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因为人类艺术的形态和样貌,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即便后来的科学技术和文明文化程度一路高歌猛进,艺术创造也越来越绚烂,可艺术的初心一直没有走出过“童年”。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倡导“童心未泯”“回到童年”,实则在深层次地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艺术创造尽管不是哲学思辨,但背后都是对人类何去何从的严肃追问。

  世界艺术的演进,总是和特定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社会观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存在必然之联系,艺术创造不可能跳过这些因素。漫长的艺术史中,留下了无数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可更多的艺术品由于战争、气候以及各种不可抗拒的原因,湮没在时光的深处,这是人类文明之殇,但也正好给艺术史留下持续探索的空间。世界各地都留存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和不同寓意的艺术品,这构成了世界艺术史的精彩。

  中国山水画

  指向哲学的追问

  这一百年来,世界艺术面貌的多姿多彩超过了之前两千年艺术史的总和。从人类艺术史的维度来看,这是幸运还是厄运?现在还不能给出答案

  《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看点,就是对于艺术没有门户之见,尽量避开西方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束缚,学术视野极为宏阔。南亚与东南亚艺术、太平洋地区艺术、非洲艺术等等,这些区域的艺术历史,往往在很多艺术史著作中被忽略或者一笔带过,但该书中开辟了专门的章节进行介绍和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该书中,作者用“公元1279年以前的中国艺术”和“公元1279年之后的中国艺术”两个章节进行重点论述。很显然,作者认为1279年是中国艺术史的分水岭,以南宋作为历史之节点。尽管中国艺术史的分期依然有多种方式,可是南宋是中国艺术史的拐点,这一点在学界是无争议的。

  中国古代艺术本身就是一部“厚书”,《艺术史》在中国艺术史的叙事中不得不进行“裁剪”,这一“裁剪”,就能看出作者对中国艺术史的偏爱之处。书中,作者对中国古代的彩陶艺术、青铜艺术、建筑艺术、书画艺术、瓷器艺术等都进行了扼要的梳理。

  宋朝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高光时期,尤其是中国画的艺术成就,是历史的巅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许道宁的《秋江渔艇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足以惊艳整个世界。为什么宋朝的艺术家热衷描绘山水?书中认为,画家们一方面深受儒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自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画家们寄情于自然山川,表现出的山水其实都是象征性的,是心中的山水,与道德伦理追求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西方的风景画,更多是对自然界的风物进行如实描绘,无论是在意境表达还是在水墨技法呈现方面,中国山水画都指向哲学的追问。

  可以这么讲,在世界艺术史的漫长历史里,古典主义思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之后,伴随着工业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文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原本遵循的艺术规则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大行其道,艺术创造进入一个光怪陆离的历史阶段,很多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艺术行为都变得不可思议。其实对这些不必大惊小怪,有怎样的社会文化土壤,就会产生怎样的艺术创造。现代主义至今在深刻影响着艺术发展,加上网络和数字媒体参与其中,艺术创造走向了更加多样化和不可预知的局面。这一百年来,世界艺术面貌的多姿多彩超过了之前两千年艺术史的总和。从人类艺术史的维度来看,这是幸运还是厄运?现在还不能给出答案。

  需要创新的勇气

  也要和时代同频共振

  艺术创造从来都没有统一的世界标准,而是要深深扎根在各自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中

  本书译者在译者序中提到,近些年来,中国兴起举办各种国际、国内作品展的热潮,历史的、现代的、当代的,各具特色,有时甚至一票难求。这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蜂拥观展,不出国也可以欣赏到全世界的艺术。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是丰富国人的视觉文化的必要方式。展览的盛况反映了如今人们对于艺术的渴望,人们同样希望能在展览之外获得更多艺术史的背景知识,来充实现场看展览的体验。

  如此,读书与看展相得益彰,成为今天了解艺术、获得艺术史知识的必要方式。在这样的氛围中,这部《艺术史》提供了极好的背景知识,也会激发我们去全世界看展、欣赏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艺术史》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至少从知识层面看。包括此书在内的一切全球艺术史,我们从中到底获得怎样的启示?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艺术史是文明史的重要组成,要从文明史的立场认识艺术、理解艺术。只有如此,艺术史中的一些争论才可以迎刃而解。其次是艺术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孕育出了不同的艺术。艺术创造从来都没有统一的世界标准,而是要深深扎根在各自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中。全球各地的艺术,没有高低之别,只有风格之异。最后是艺术要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世界艺术历史积淀是深厚的,其中就包括中国艺术在内。艺术研究和艺术创造,传承历史的同时更需要创新的勇气,要和时代同频共振,在时代文化发展进程中彰显担当,也只有如此,艺术的历史才会是一条不会枯竭的河流,缓缓地流向未来。(陈华文)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中的火焰》:悬疑漩涡中的人性洞察

  • 马恩扉页:《小小的我》,渴求一片大大的天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