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刘健
在美式超级英雄的谱系中,《神奇四侠》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但也极具辨识度的名字。从1962年那句“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来自家庭的纽带”的创刊宣言开始,这个系列就与“家庭”这一核心主题紧密相连。7月25日上映的《神奇四侠:初露锋芒》,则试图在漫威电影宇宙(MCU)的框架下,以一种复古未来主义的风格,重新审视和演绎这一经典IP。
《神奇四侠:初露锋芒》海报
影片的美术设计自预告片发布起,便备受瞩目——它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冷战时期太空探索想象的一次“赛博格化”的重构。漫画原作者杰克·科比的标志性线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业美学,与MCU标志性的“全息HUD”元素交融,共同构建出一种独特的技术美学谱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神奇四侠所搭乘的飞船“精益求精”号(Excelsior):外部设计既是对历史真实的致敬,又赋予其漫画式的奇幻色彩;内部的全息界面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太空探索氛围。这种视听语言,与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阿姆斯特朗的《登月第一人》形成互文,引导观众对技术奇观与太空探索本质的思考。此外,影片在IMAX画幅和杜比全景声上的技术尝试也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冲击。然而,这种纯粹的感官刺激能否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或许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视听语言之外,《神奇四侠》的叙事架构堪称流畅,是漫威电影宇宙开启第四阶段以来难得一见的佳作。影片采用了六幕闭环结构,叙事节奏紧凑,情节环环相扣,体现出好莱坞工业叙事的成熟。关键情节均遵循“伏笔-兑现”的叙事逻辑,并通过精巧设计达成首尾呼应。“神奇先生”里德·理查兹测试量子门的桥段,最终成为“打包地球”抵御行星吞噬者的关键。“隐形女”苏珊·斯通前期对隐形能力的失控,及其内心的“隐形”焦虑,在决战时刻转化为掌控能力、克服障碍的关键驱动力,这层隐喻也暗含了对冷战时期女性职场困境的指涉。“霹雳火”强尼对火焰能力的随意使用,在决战中蜕变为熟练的技能与团队协作。而本·格林变身“石头人”后的自我挣扎,最终在守护地球的行动中完成了救赎。整体而言,影片遵循了查特曼的闭合式叙事原则,但部分情节转折因铺垫不足而略显平淡。
人物塑造方面,女主角苏珊·斯通无疑是全片的最大亮点。她的“隐形”焦虑不仅是对超能力的恐惧,更映射了冷战时期女性在职场中的身份困境。通过掌控隐形能力,苏珊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完成了自我价值的确认,这一过程也是女性身份认知转变的生动隐喻。其他主角团成员的塑造也各有侧重,特别是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缺陷,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更容易引发普通观众的共情。反派塑造上,银影侠(又译为“银河滑翔者”)的人物弧光设计得颇为成功,展现了她在面对无法抗衡的宇宙级力量时,被迫沦为帮凶的无奈。最终,她以自我牺牲完成救赎——尽管这是好莱坞电影经典的“反派洗白”套路,但在漫威电影宇宙近年来趋于崩坏的角色塑造中,已属难得。相比之下,片中最大的反派行星吞噬者则完全沦为符号化的存在,如同一个“人形哥斯拉”般的吉祥物,与漫画中相对丰满的形象相去甚远。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一幕,莫过于神奇四侠在既无法打败行星吞噬者,又不愿交出神奇先生与隐形女的儿子、号称漫威“最强变种人”弗兰克林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最终解决办法竟然是“地球瞬移计划”。这明显借鉴了刘慈欣《流浪地球》中“带着家园流浪”的核心母题。然而,如果地球成功“跑路”,神奇四侠的“神奇”便无从体现。于是,银影侠化身“智子”,轻而易举地破坏了遍布全球的瞬移装置。最终,还是需要依靠隐形女的搏命“推搡”和银影侠的最后一击,才赢得了“Boss战”的全胜,不禁让人联想起经典的美式橄榄球场面。
如果对此进行一些“过度解读”,这种剧情设计恰恰暴露出好莱坞叙事“安全网”的存在。对《流浪地球》的“失败致敬”,恰恰反映出美国文化的某种焦虑:面对气候变化、资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美国不再确信自身能够独立解决。影片中地球面临的灭顶之灾,以及对集体力量的依赖,暗示了在全球视野下,美国对自身能力的重新审视与反思。结合影片筹备制作正值美国政府力推基建法案的背景,或许可以将其解读为一种对科技实力与全球领导力进行重塑的文化表达。从文化研究角度来看,好莱坞对《流浪地球》元素的借鉴,本质上是通过对东方科幻元素的挪用并重塑,以适应西方文化语境,这本身仍然是文化霸权的一种体现。
总的来说,《神奇四侠》始终以“家庭”为核心,在复古未来主义的视听奇观与紧凑的叙事中,展现了一个超级英雄家庭的成长与担当。影片的真正奇观,不是行星吞噬者的恐怖力量,而是“家”作为最小抵抗单元的胜利。在太空时代的背景下,这个超级家庭成为希望与勇气的象征,为漫威电影宇宙注入了新的情感力量。然而,这种对传统家庭价值的强调,究竟是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还是好莱坞对既有价值观的一次安全投射?值得我们继续观察。
遵循漫威电影宇宙的惯常做法,《神奇四侠》片尾也设置了两段“彩蛋”。相较于第一个“彩蛋”引出未来漫威电影宇宙的最强反派,第二个“彩蛋”重现《神奇四侠》的经典动画片段,才更有象征意义。这是一次有趣的媒介考古学实践,将观众带回了电视时代的集体记忆,也清晰地昭示出:在不断迭代的超级英雄电影浪潮中,漫威电影宇宙已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向美漫经典风格回归,向着“真人动画”的邪典道路一去不复返。(刘健)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