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一个中年人与“物”遭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当一个中年人与“物”遭遇

来源:文汇报2024-03-11 10:12

  作者:沈祖新

  王小伟敢于把“回到事物本身”这一现象学的宣言当作序言的题目,其中的勇气与雄心,着实让我一惊。再翻开《日常的深处》,只看目录,也能对王小伟的心境与诉求有所了悟。从日常生活的全景式扫描,到对“空间”的单刀直入达成日常生活的哲学沉思与文化分析,最后以手机与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为锚点,展开更为深入的批判性反思。三个部分紧扣“物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日常的深处》 王小伟 著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日常生活为“物”所充盈,但也为其所围困,在日益增高的围墙之下,生活成为围城的困守而非突围的可能。王小伟的写作,正是以敏锐的反思作为起点开展的一次突围的尝试。

  王小伟的文字中,弥漫着“人到中年”的悲哀与伤感。他对“物”的注意,可能并不是出于哲学学者的职业自觉,而是“中年危机”的情绪外化,在困顿中莫名其妙地“对八九十年代的老物件表现出深沉的感念”。这种“感念”,让他意识到自己心灵的敏感,也促使他开始某些行动。当他留意到生活中的诸多物件时,感受到时间流逝带来的腐蚀。在这颗中年心灵的两端,连接着“旧物件”与“现代生活”的两极。这些“旧物件”曾是“现代生活”的许诺,隐含着对幸福与美好的召唤和期许;但是,当后者来临时,这些诺言又仿佛成为缥缈的空话,因为“现在这些东西早已实现,但我观察到他们并没有觉得生活特别美满”。此间的反差,一方面加剧了“中年危机”的心灵负荷,另一方面也迫使王小伟去深思其中的秘密。

  这些“秘密”,很容易被虚化为“人生的意义”。王小伟没有受此魅惑,明言这种追问意义的行为很容易催生自大的心绪,他更愿意去“刻画人生”。所谓“刻画”,是不再先行地为“人生”或“生命”扣上“意义”的大檐帽,而是去真挚地思考: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活在当下的?这种从“为何”到“如何”的思维转变,让哲学思考转变为对内心的梳理。正是在梳理的过程中,王小伟再一次与“物”遭遇,与自己的“危机”会面,他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写作立足点,即“透过澄清物品在社会当中扮演的角色,尝试揭示我们曾经是如何生活的”。

  在“中年危机”的困境中,王小伟渴望在“物”与“生活”的碰撞中,找到“人生”甚至“生活”的原初面目——那些曾被“物”所承诺又被“物”所替代、淹没甚至褫夺的企盼与希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写作内蕴着从现象学到生存论的深化过程,包含着浓郁的主体论色彩,即对于“我”的关注。他的写作穿梭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网络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哲学反思娓娓道来。

  在历时性之维,“物与生活”之间的互动与变迁彰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对于“食”,王小伟从自己的童年记忆入手,在瘦肉与肥肉的选择中,展开“吃”这一生理行为的生活变迁,从果腹的生存需求到营养的生活追求,“进步”的外表下隐含着有关“家”的危机,因为家庭聚餐作为生活中提供幸福感至关重要的细节,正在被外卖与商场取代,“食物营养主义”更是在无形中消散了“吃”所蕴含的“宇宙节奏”——“在这样的节奏下长出来的食物,味道才可能是真诚的”;至于“住”,“家”的温馨正在被购房的阴影所笼罩,演绎着从“养人”到“累人”的现代性历程,蜗牛是将“家园背在身上”,不管走到何处都能就地安眠,而对于人来说,“背在身上”的已经是沉重的购房负累,以至于忘记了“居家是一种治疗”;关于“衣”,王小伟直言衣服已经成为“一块仪式化了的布”,这种“仪式化”衍生出奢侈品,让衣服从蔽体遮羞、保暖装饰变成“心灵的奴役”;最后是“行”,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受通勤之苦,无论是安静还是忙碌,都会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王小伟对比了田埂道路与城市道路,让思考延伸至海德格尔的“林中路”,再次申明“人在途中”的“走路”,是“人的根本存在的绝好象征”。

  在对“衣、食、住、行”的历时性勾勒中,传统与现代、过去与当下的对比极为显豁,甚至给人一种感觉:王小伟是否在为逝去的时间招魂呢?若从存在论的角度去审视,我们便会知晓:王小伟并未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论中去做出选择,而是在面对二者的断裂时痛心疾首,他所渴望的,是平衡与安憩,是人在“宇宙节奏”的律动中,获得身心的舒展与精神的安稳。“物”作为人的外延,它本是工具,是人之外的客体,是生活的助力。但目前的状况是,“物”正在缩短人的延伸,并在主客体的隐秘颠倒中,将人工具化,以至于时间的痕迹都被消磨殆尽,更何谈生命的踪迹。为此,王小伟在共时性的视角中,以手机与微信为锚点,深掘“物”对“生活”的影响与塑造。比如,手机的充电时间不断缩短,这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留给人类喘口气儿的时间已经不到一刻钟”,手机正在成为充满科幻意味的“形而上学快乐机”,贯彻着一种冰冷且坚硬的“集中控制逻辑”;再比如,分享本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在一起”的内在连接,但是在微信的集体化语境中,“每个人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常是微信所带来的社交负担,而不是分享的愉快”。

  王小伟的所感与所思穿梭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织网络中,兜住了“物”对“生活”的影响与塑造,更流露出自己对“家园”的殷切向往。在论述手机对生活的影响时,他特意对比了壁炉与地暖的生活场景,壁炉代表着人对生活的深刻参与,预示着人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共存,“一家人既取暖,也观火,其乐融融”;在地暖场景中,人们关注的可能只是手机推送的消息以及由此所搭建的“世界”,“手机正在使得人的整个生活世界地暖化”。王小伟所期盼的,是通过“操心与辛劳”营造出的“家园”,它是经由人的切身参与而成立的空间,实现了人与空间的共在,并经由“情”的盈溢而成为安稳身心、疗愈自我的“家园”。

  王小伟并不拒斥“物”,更不会反对“物”对“生活”的丰盈,空泛的“断舍离”让他感到的只是“对整个生活世界的大拒绝”。他认为“物”是“完美的时间琥珀”,人与“物”的相处为后者注入了“人间苦乐”,让它成为记忆的载体甚至记忆本身。“物”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维度中存在,人对“物”的思考,也必然镌刻着时间的痕迹,熔铸了“我”的心血。

  在这个层面上,王小伟对“物”的思考升华为哲学的沧桑,因为他由“物”所深化的,是与“我”的生存紧密相关的“自己生命中的真问题”,在和“物”会面时,他都将自身置入其中,并不断扎根,直抵“日常的深处”,通达心灵的深处。(沈祖新)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逝去与留存:《莫尔乌的晚餐》中的人情与时代变迁

  • 《我的阿勒泰》:开启文旅剧精品创作新局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