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烟火人家》:女性命运的“复调”,在家庭中回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烟火人家》:女性命运的“复调”,在家庭中回响

来源:文汇报2024-03-13 10:08

  作者:卞芸璐

  两个“苦瓜”,非要成家。追看近期热播的家庭群像剧《烟火人家》,评论区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这句带着同情、爱怜又掺杂无奈的评价。

  《烟火人家》剧照

  《烟火人家》是一部当代都市剧,也是一部以家族为人物关系“地基”的女性群像剧。它的故事围绕孟家三代女性展开。姥姥乔海云年轻时是雷厉风行的乔厂长,如今已年逾古稀,但依旧是家中“不怒自威”的大家长。三个女儿孟明玮、孟莞青、孟以安,性格各异、事业成就不同,但都在经历焦灼的家庭和婚姻危机。外孙女辈的李衣锦、陶姝娜年龄相仿,看起来都是衣食无忧、不缺爱的年轻女性,但来自亲密关系的种种考验依旧羁绊着她们……

  开篇提到的那句观众评论,便发生在李衣锦决定和前男友周到复合之后。拥有“直升机”式母亲的李衣锦选择了周到——一个原生家庭因父亲暴力和母亲“杀夫”而破裂的年轻人——作为人生伴侣,这不啻于在老孟家投下了一颗小型“核弹”。李衣锦的自我觉醒让三代人的命运齿轮都因此转动。关于母女关系的度量、婚恋选择的反思、人格独立的定义……女性命运的“回响”,在《烟火人家》中震耳欲聋。

  女性群像重回“家庭”

  在群像构建中为当代都市女性画像,借互文共振映照女性集体命运。这是2015年来,以《欢乐颂》为肇端的一批都市女性群像剧,遵循的共同创作宗旨。从聚焦年龄议题的《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到以喜剧赋格女性成长的《爱很美味》《芳心荡漾》,再到与地域书写融合的《我在他乡挺好的》,一批电视剧迎着女性观众“理想中的自我”书写,用友谊链接不同代际的女主角们,上演了一场场都市漂流记、职场成长记。

  但当代女性的人际关系,并非只有“闺蜜互助”一种;女性人生成功的价值标尺也并非只有征服职场一个。人物关系的模式化、随意化,价值取向的单一性,让女性群像剧不再能与鲜活现实共振。都市生活无法逆转的“原子化”倾向,也让观众对荧屏上的家庭“联结”重塑愈发渴望。

  当创作者们苦思,什么样的女性群像才更契合现代女性“画像”时,一批重回家庭场景,并没有为时代女性“作传”野心的剧集,闪现出灵动火光。这其中,有讲述“破产母女”携手破局的《生活家》,有以姐妹命运映照都市化进程的《心想事成》,有以人生重启和母女相互救赎为主题的《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还有表现游子返乡和与原生家庭再融合的《故乡,别来无恙》。

  《烟火人家》则是一部站在女性群像剧和家庭剧交叉口的作品。它收缩了社会辐射面,将女性群像重新拉回家庭场景,以代际关系为核心戏剧张力,强调以性别视角审视亲密关系难题。相比以《浪漫的事》《家,N次方》为代表的传统家庭剧,《烟火人家》不再强调“以小家见时代”的创作取向,而是刀刃向内,把重心放在了女性的自我确认、情感成熟和亲密关系的流动上。相比强调中年焦灼的《熟年》、以苦难打头的《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等近年的家庭剧创作,《烟火人家》聚焦的是生活轨迹更普通、亲情关系更常态,但却依旧经历成长阵痛的女性。普通女性在成长中遇到的普通冲突、误解,为什么对当事人来说,显得如泰山压顶?这重对普通的聚焦,反而成就了《烟火人家》的典型性。

  “好女孩”的成长阵痛

  《烟火人家》的孟家三代女性中,乖巧听话、性格隐忍的李衣锦是当代普通“好女孩”的代表。

  她有着最普通的成长轨迹,出身工薪家庭,一路按部就班读到本科毕业,离开小地方到大都市求职,做着一份普通的办公室文职工作。她也身处我们熟悉的家庭关系中,有着望女成龙把“为了你好”挂在嘴边的母亲,和沉默如山、有自己世界的父亲。她还有着最质朴的生活追求和纯粹的爱情观,从没想过通过恋爱婚姻跨越阶层,只想找一个意合情投的坚定伴侣,一起共担人生风雨。但就是这么一个严格按照社会时钟成长,也没有“吸血鬼”父母的女孩,却始终在独立人生的迈步上受阻,在婚恋生活中也频频碰壁。

  为什么普通的成长路径,没有导向顺遂的人生?《烟火人家》中围绕孟明玮、李衣锦母女俩编织的“中国式母女关系”很值得审思。

  母亲孟明玮的人生经历,在20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城镇女性中,也算得上典型。她经历过匮乏的成长年代,在集体氛围浓厚的工厂奉献一生。因为天生跛足,让她在近关系型社会中遭受议论,自信心匮乏。来自婚姻中冷暴力的创伤,则让她始终处于不安全感和被抛弃的恐惧中。像这样一个长期处于焦虑中的母亲,在输出母爱的同时也夹杂着超出常态的控制。李衣锦从小养成了内生性的顺从,习惯通过牺牲自己的感受和愿望,以维持和母亲的良好关系。

  但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与母亲的过度控制相伴相生的,便是女儿迟早要来的反抗。李衣锦的成长阵痛,便与过度的自我牺牲和失衡的叛逆反抗有关。面对母亲过度细致的起居照顾、行程管理,李衣锦感到压迫,但却因母亲的忘我付出而不忍心苛责。为了应对母亲的催婚压力,她甚至找来异性朋友假扮男友,最终既伤害了友谊也让母女矛盾再次激化。

  不过,从人格成长角度来看,这种阵痛是必要的。正是在阵痛之中,她意识到逃离并不能兑换自由,自我压抑只会带来慢性抑郁,只有坚定选择并守好边界才可能收获独立人生。也正是在矫正了自己的成长航道后,她才拥有了更平等的视角,觉察到母亲在失败婚姻中的痛苦,并在此基础上达成理解。

  如果把这种焦虑控制型的母女关系比喻成一座孤岛,《烟火人家》不仅聚焦了女儿的成长和突围,也拍出了母亲的无声呼救,还表现了母女两人同舟共济逃离“孤岛”的过程。这样一对在中国当下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母女,她们划出的成长弧光,不乏理想主义,也带启示色彩。

  女性命运的隐秘呼应

  女性群像回归家庭,不仅为复杂人物关系构建提供了前提,还为女性命运间的互文酝酿了空间。《烟火人家》中,由孟家三代六位成年女性构成的人物关系图,能够氤氲成一组群像,不仅因为其中代际承袭、同辈比照的网状关系,还在于女性人物命运间的隐秘呼应。

  单就母女关系来看,《烟火人家》便通过孟明玮、孟莞青和孟以安三姐妹,架构了三种不同的相处模式。

  孟明玮和孟莞青是一个对照组。面对强势母亲,孟明玮是言听计从的一个,孟莞青则在年轻时便选择了反抗。不同的母女关系动力,决定了两姐妹不同的人生轨迹,也影响了她们对待下一代的情感模式。孟明玮对女儿的过度控制,孟莞青能成为“梦中情妈”的根因,便藏在她们与母亲的相处模式中。

  孟以安则和母亲乔海云之间形成了命运“回响”。

  她是三个女儿中最像母亲的一个,同样的能力出众,同样选择了自己的老师作人生伴侣。潜意识牵引着她复刻父母间“模范夫妻”的相处模式,因此在撞破父亲的秘密后,也开始担心自己会重复母亲的悲剧。不过,“回响”不等于复刻。就像乔海云的“外室”身份有强烈的年代印记一样,孟以安在婚姻关系中也有着相当鲜明的现代意识。在时代潮头中博浪的她不受困于“母职内疚”,追求关系平等,最终在亲密关系中找到了平衡。

  类似的“回响”关系,还存在于李衣锦和母亲孟明玮之间。相似的女性,因时代不同、独立意识程度有别,踏上了不同的命运起承转合。《烟火人家》以家庭关系为依托,为女性命运的复调“回响”找到了合适场域。

  也许是为了激化戏剧矛盾,与女性群像的熠熠生辉相比,《烟火人家》中的丈夫们则成群溃败。他们或嗜钱冷漠,或自私油滑,总体保守愚钝。即便因人格和品德缺陷屡遭家庭危机,他们也毫无成长迹象。这样的男性形象可能不乏现实灵感,但具体到艺术创作中,就需考虑典型性问题。如果能在男性角色的内在逻辑、成长弧光上也有对应着墨,《烟火人家》塑造的家庭群像就能更平衡、圆融。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青年教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