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新东北作家离开了东北与父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当新东北作家离开了东北与父辈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03-22 16:05

  作者:余小鱼

  面对强大的同档期对手《沙丘2》,或许《被我弄丢的你》唯一能仰仗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郑执。由作者本人亲自操刀改编,加上比较贴近年轻人现实生活的题材,以及两位主角养眼的颜值,本片确实有值得期待的潜力。

  然而,影片实际呈现出的效果却让人一言难尽。矫揉造作的文艺、尴尬干瘪的台词、空洞无物的主题,都使得本片更接近于低配版的《花束般的恋爱》。看着部分网友犀利、无情的吐槽,很难想象,这部电影竟然出自《仙症》《生吞》的作者之手。

  比起改编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由本片引发的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是,以郑执、班宇、双雪涛等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在离开了“东北”和“父辈”之后,到底会何去何从?进而言之,比“东北书写”这个文艺创作范式更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新东北作家群与青春伤痛文学

  本片对原著小说大刀阔斧的改编确实算不上成功。虽然两者着眼的都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问题,但小说里白晓宇和王斤斤的困境主要来自于婚后生活的琐碎,包括如何缓和婆媳矛盾,如何分配夫妻的育儿和家务时间,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甚至还有如何面对婚外的诱惑等。总体来看,小说的重心落在了婚姻的七年之痒、夫妻的中年危机。

  电影虽然新加了爱伦·坡之类的文艺梗以及剧本杀、制片人之类的职场戏,意在突出年轻人遇到的现实问题,但和小说相比,影像的整体气质都更接近“青春伤痛文学”。白晓宇和王斤斤在出租车上背诵小说、高铁和货车擦肩而过、在游乐场里用cosplay(角色扮演)的方式求婚……这些俗套、尴尬的桥段显示出本片的致命伤——失去原作现实主义的底色后,作品显得悬浮、造作,缺乏说服力。

  何以至此?是因为檀健次和张婧仪的形象都太过青春,还是为了更亲近当下的年轻观众?郑执当然有他自己的考量,但如果回看他以及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经历,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事实上,不管是双雪涛的《聋哑时代》,还是郑执的《我只在乎你》,这些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青年作家的早期作品,都有相同的弱点——虽然拥有强大的情感力量,但缺乏把握生活真实细节的能力。比如《我只在乎你》里的父子情是感人的,但主人公苏凉人见人爱、处处留情的桥段则显示出作者的青涩和稚嫩。

  说这些,并不是要否定新东北作家群的写作实力,更不是要质疑他们得到的肯定是不是“过誉”,而是希望能更全面地看待来自不同读者、不同观众群体间也许并不彼此认同的意见,探究在各自言说或交锋之间显露出来的隐藏信息。简而言之,就是试着去重新认识郑执们。

  诚然,每一位作家的写作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难免会走弯路。双雪涛在检视旧作时就曾承认,自己写过一些“做作”和“浅薄冰冷”的东西;郑执也在《我只在乎你》的序言里感慨,24岁的他还“不懂什么是好的语言,不懂怎么样心平气和地讲故事”。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在年少时留下深刻印记的“青春伤痛文学”,或许从来没有在他们的创作中完全退场。

  离开“父辈”之后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由班宇担任文学策划的《漫长的季节》。该剧中的“傅卫军-沈墨”的人物关系像极了《白夜行》中的“西本雪穗-桐原亮司”。如果不是以王响为代表的“父辈视角”的加入,整部剧集完全有可能滑向“青春伤痛文学”。事实上,《漫长的季节》的原作小说《凛冬之刃》描绘的正是一个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残酷复仇故事——虽然很有爽感,但完全不具备电视剧的思想深度。

  由此不难看出“父辈”对于新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性。也许郑执当年的《我只在乎你》并不成熟,但它却已暗示了其之后的写作范式:用双线叙事让“父亲”与“儿子”的青春相互交叠,彼此印证。他们同样桀骜不驯、意气风发,又同样遭到世界的痛击。这也是许多班宇、双雪涛小说中有关“父亲”的母题:寻找、理解、成长。

  不同的时代为这些男人铺设的环境或有不同,但人生的本质并无不同,“儿子”最终理解了“父亲”,也就理解了生活的本质。所以,我们或许从来不应该过分凝视郑执们小说中已经逝去的创伤时刻,比如下岗、再就业等,因为他们三人书写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故事,而是在借用“父辈”的人生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这也是为什么一旦离开“父辈”,郑执们的作品就显示出“无根”的状态。双雪涛的《刺杀小说家》和郑执的《我在时间尽头》都曾被改编成电影,但无论从口碑还是票房来看,都算不得大获成功。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具备驾驭某个奇幻设定或者精彩故事的笔力,而是因为他们在失去了“父辈”这个最重要的参照物之后,单靠想象力很难掩盖现实感的匮乏。

  如果说《漫长的季节》的封神,是因为它表达了普通人的生活,用王响这个“父辈”的艺术形象使朴实、善良、仁义等传统价值观“落地”,那么当郑执们开始描写“子一代”的现实生活时,应该如何去重新确立属于这个时代的道德感和美学?

  就拿《被我弄丢的你》来说,当两个深爱彼此的年轻人遭遇现实生活的迎头痛击之后,什么是他们应该坚守的价值观、道德观?他们该坚持的生活理想又该是什么?至少从目前来看,郑执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于是,整部电影翻来覆去在讲述的,只剩下“一个走得太快,一个留在原地”之类的陈词滥调,只剩下白晓宇是不是“恋爱脑”、王斤斤是不是“渣女”之类的热搜话题,只剩下青春伤痛文学式的无病呻吟。

  如何“走出东北”

  如果说郭敬明的《小时代》是在世纪之交制造某种关于消费主义、精英阶层的幻影,那么和他年纪相仿的郑执们则用“东北书写”擦亮了父辈的尊严,也擦亮了普通人的尊严。可值得玩味的是,《被我弄丢的你》又在有意无意间向前者的青春伤痛文学靠拢。

  比如,白晓宇之所以被认为“停在原地”,就是因为他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只能和好友开剧本杀馆。而王斤斤“走得太快”,是因为从策划晋升为制片人,实现了职业生涯和社会地位的跃升。尽管电影试图用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来凸显爱情的可贵,但实际上并没能解答两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保持步调一致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在“东北书写”中本不该成为问题。“东北”曾被视为反现代化的存在,甚至被歪曲为愚昧、蛮荒、粗野的某种“奇观”,但郑执们的写作成功重塑了公众对于东北的想象与认知。这种重塑不同于简单的颠倒,不是将对于东北的贬损转为对于东北的夸赞,而是成功颠覆了由消费主义、物质主义造就的成功学想象——《漫长的季节》中的王响也许是世俗标准衡量下的“失败者”,但所有观众都会承认,他不仅是个好人,而且是个值得被尊重、被喜爱的“强者”。

  可是,《被我弄丢的你》似乎再一次迷失在了成功学里。以白晓宇、王斤斤为代表的都市漂泊一族应该如何像王响一样,找回属于自己的尊严?如果白晓宇赚不到钱,发不了财,那么是否就如王斤斤的闺蜜所说,两人只能过所谓“平庸的”“没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对于父辈的回望,郑执们好不容易重新确认尊严的价值。可令人担忧的是,在离开东北,走进现代化大都市后,他们会不会又把尊严还给了成功学?如果说文艺创作是为了生产一种共享的语言、思想和审美传统,那么,“东北书写”也不应该被局限在某个地域或某类人物之中。

  王响的时代毕竟已经远去,在向他表达敬意和怀念,得到心灵的抚慰之后,我们都不得不“别回头,向前看”。“东北书写”当然有其地域性、特殊性,但包括笔者在内,许多没有东北生活背景的读者也曾被郑执们深深打动。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把“东北”放在更广阔、更生生不息的视野中去理解。因此,郑执们理应“走出东北”,也必须“走出东北”,书写更多当代普通人的命运与尊严。(余小鱼)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世界》:小人物写就的谍战传奇

  • 张慧瑜 陈昱坤:泛娱乐化 走出恶性循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