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少女板仓栖子的书法与人生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少女板仓栖子的书法与人生

来源:文汇报2024-03-24 08:50

  作者:张天骐

  这是一件在市场上无人问津的日本汉字书法条幅。它笔法稚拙、纸裱简陋,不但遭逢水祸,还曾有蠹虫穿过——所有廉价字画的特征都在此聚首,我只花了28元就把它买到。或许,这亲民的价格不全因为品相,还要归功于书者仅是一位无人在意的八岁女童。

  条幅款识云“乙亥一月试毫八岁板仓栖”,再加上彼时的装帧,可知书于1875年。书者姓板仓,名栖,两方名章分别为“板仓”“栖女史”。显然,书者是一位小女孩。把字卷起来,还能看到装裱的包首处有“花翠女书”四字。书幅所示,则是元人马臻的两句诗:“南屏山色染春烟,路接高峰社鼓喧。”

  板仓栖年仅八岁就有多方印章,譬如,引首处就钤有一方闲章“山容水态”。她年岁稚嫩,却已能写一手汉字书法,识语也颇见老成。可见,她并非普通人家的小孩,应当是出自崇尚汉学的日本上流家庭。当我把“板仓栖”“女”“花翠”三个关键词丢进搜索引擎,真有发现,只是结果让人既惊喜又心伤。惊喜的是她的家庭和教育背景都有迹可循;心伤的是知道她19岁就死了。

  板仓栖全名板仓栖子,号花翠。在迹见学园女子大学“花蹊记念馆资料馆”的某次展览中,有一件晚清驻日公使张斯桂的诗稿,赠给“板仓君次女公子花翠栖子”,便是写给她的。张斯桂以驻日副使身份随中国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于1877年赴日,其诗稿之所以藏于此处,是因栖子曾在“迹见学校”学习。迹见学校是今天迹见学园女子大学的前身,因创始人迹见花蹊而得名。1875年1月8日,该校正式开学,是日本近代女性教育的里程碑,而栖子于次月写成的那件试笔书法,侥幸存世,也算得上她个人生涯的里程碑。稍后的4月10日,迹见花蹊于日记中提到板仓胜达的仆人送来板仓信子之妹的入学申请,申请者即栖子,板仓胜达正是两姐妹之父。

  板仓胜达本是一方诸侯,为福岛藩末代藩主,明治维新后与其他藩主被剥夺了权力,但他们仍被视为政权平稳过渡的功臣,纷纷在新政府履职,继续享有人间荣华富贵。栖子作为次女降生其家,算得上天赐好运,比为生计奔忙的黎民黔首不啻强过百倍。

  迹见学校初成时仅接收名门之女,规模在百人以下,性质近于私塾,校长迹见花蹊躬亲从教。学生在此受业,往往从校长名中取“花”字,另拟别号,栖子的“花翠”之名即由此而来。迹见花蹊长于南宗画(此派为中国传统绘画分支),亲近汉学,对这两科特别重视。栖子有《初夏即事》诗言及校园生活,诗云:“新篁矗矗映窗纱,日课方终日渐斜。闲阅庭园吟且步,蔷薇又放数枝花。”(《日本闺媛吟藻》,1880)。这也是栖子唯一存世的诗作。

  1878年仲夏与何如璋的那次会面,由于双方语言不通,只好以汉字为媒作纸上交流。雅会以诗歌酬唱为始,迹见花蹊先赠何如璋七绝一首以叙两国文化渊源:“鲁英米佛来虽久,何若同文贵国亲?”何氏则答以“鲁邾风雅接东邻”,积极回应迹见氏“同文”之说。此后,与会者各逞其能,善诗者赋诗,善书画者挥毫,驻日随员沈文荧、何定求,同席朝鲜人李基永、金绮秀等皆有所作。不过,这些高官文员并非此会主角,反而是六名小才女成为耀眼明星,她们在众人面前舞文弄墨,引来称赞连连。

  书艺傍身的栖子也曾于会上临席献技,其风采由《彤管生辉帖》中清国公使的评论可窥一二。何如璋云:“花翠女史受业于迹见氏,聪颖绝伦,下笔惊绝。昔桓夫人贵品称‘快马入阵’,而卫氏之‘簪花格’艳称千古,皆艺苑盛事也,若女史者近之矣。”前及张斯桂的诗稿也见于此书,题为《四明张斯桂书赠板仓君次女公子》,其小序称栖子“书法颇佳,大小咸宜”,诗云:“抽毫临写卫夫人,妙格簪花字字新。藕臂轻舒葱指运,一条钗股一钓银。”被比作古代两位女性书法名手桓夫人、卫夫人或许是栖子一生所获最高褒奖。何、张二人所言虽不免客套,但异域少女能亲近汉文化已足令人称奇。

  我们无从知悉此后数年栖子的生活,现存《迹见花蹊日记》再度提及栖子已是1885年的10月4日。这天迹见花蹊收到栖子的信和礼物,而栖子也有了新的称谓:“島津棲子君、寄書及織絹来。”这意味着板仓家的栖子成了岛津家的妻子。她的丈夫岛津忠义也出身名门,为萨摩藩末代藩主,后任鹿儿岛县令。尽管其在政治上一生庸碌,但终究是地方长官,荣光尚在。

  1886年4月9日,迹见花蹊又收到栖子的礼物:“島津夫人花翠、寄書、及繍細工物、并島津家製作之銀ノ大名牟知、少名彦名二神体至。皆花翠君之所贈也。”此次的礼物较前次更为丰厚,包括岛津家自制的银像。这是栖子最后一次报答师恩,一个月后,栖子死了,而《迹见花蹊日记》也再未提及栖子。在栖子之前,岛津忠义已娶过两任正妻,原配18岁即谢世,继室26岁撒手人寰。而他的第三任妻子栖子也死于19岁。岛津忠义此后未再娶。可是,与三位正室命运截然不同的是,岛津氏的两位侧室均享寿长久。

  此前没有文章缅怀栖子,我们只知她何时下世,却不知她因何而死。人们肯定也曾为她哀悼叹息,但历史把昔日的缅怀冲刷得一干二净。好在,书法为栖子赢得人生中的高光,而那八岁试笔的作品也成为她生命的雪泥鸿爪,并在一个半世纪后远渡重洋,成为我追索这段往事的因缘。(张天骐)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京剧《新声》:京剧入川,高唱“新声”

  • 琼瑶余晖:“纯爱梦”的苏醒与国产爱情电影的转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