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年作家的告别与成长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青年作家的告别与成长

来源:北京晚报2024-03-30 10:12

  作者:王辉城

  《飞往温哥华》 蒋在 中信出版集团

  异域性写作,这是青年作家蒋在小说中的标识。它是如此的鲜明与强烈,仿佛成为了蒋在身上唯一的标签,以至于她不得不在《飞往温哥华》的后记中,发出告别的宣言:“飞往温哥华,看上去是开始,其实是一种结束。这个书名的恰切,如同一段时间的标识——它意味着某段异域性写作生涯的终结。”

  其中缘由,是蒋在生命经验与视野悄然发生变化。她已不再是“中国人在温哥华”,而是“异乡人在北京”。日常生活中所积攒的经验,与其他生活在北京或大城市的作家相比,大抵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信息与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素材与经验同质化是作家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事实上,作品的卓越与否,并不取决于素材与经验,而是取决于作家的观察与认知:是如何观察生活的,又是如何对生活发出追问的?最为重要的是作家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梳理与叙述经验的?这一切,将会决定小说所能抵达的高度与深度。

  事实上,当我阅读完《飞往温哥华》后,最触动我的并非“异域性”。同名小说的背景尽管发生在温哥华,但其内核却是我们无比熟悉的:一位殷切的母亲,对孩子寄予过高的希望。孩子在这希望中孤独前行,终于不堪重压,患上抑郁症。一个乖巧而努力的孩子,在异国他乡独自承受着经济的拮据、孤独的压力。家庭内部关系的离析,看起来处理得很好,犹如数学公式那么工整、优雅:夫妻和平离婚,对孩子的安排理性而周到。然而,最为感性的沟通却被这巨大的沉默给吞噬了。每个人都在报喜不报忧,都在“习惯了隐藏不好的那部分自己去承受”。孩子不告诉母亲自己的困难,妻子不告诉丈夫孩子的情况,丈夫亦忙碌着,开启了“被不在场的一生”。国人情感表达羞涩而含蓄,许多时候会将情感压抑在心底,尤其是负面的情绪。在情感表达方面,许多人大约都是“病人”,害怕自我展现,又厌恶他人表达。小说的结尾,孩子崩溃痛哭,让这个分离的家庭重新聚集在一起,似乎“有了新的开始”。然而,真实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因为“天车闪烁在大雪的夜里,一次又一次开向她并不知道的地方”。(王辉城)

  压抑的情绪是宣泄了,家人似乎是和解了,然而生活并非瞬间,并非是个片段,而是漫长的、绵延的长河。我们观望他人的人生时,难免会生出许多豪情与壮志,似乎可以避免出现任何差池,但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往往却是茫然无措。因此,我们会有“再来一次”的愿望,似乎重启人生就会避免犯下任何过错。收入集子中的《再来一次》,便有着这样强烈的愿望。这是一段跨国恋,男女双方在恋爱的过程中,有甜蜜的回忆,也有相互折磨的痛苦。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方面的冲突,显得那么扎眼。小说的开头是“我们能否再试一次”,仿佛生活是场实验,两人相恋并非为了生活,而是为了复现某种浪漫。他们在西贡实验过(像极了《情人》,不是吗?),又试图在中国实验,试图在旅行中点燃爱情。然而,一场车祸却让实验终止了。恋人死亡了,“我”陷入了无限的悔恨中,幻想着“再来一次”。两人没有如愿以偿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上了那辆不该上的车。一定是。”生活自有逻辑,意外或许改变命运走向,但更为细微的、不愿承认的暗流早已波涛汹涌。意外只是催化剂。

  蒋在所捕捉的情感与状态,跟异域性几乎关系不大,而是人类普遍、共通的情绪,是对广阔现实的精细描摹。《小茉莉》如是,《遗产》如是,正如有评论者所指出的,小说所发生的“都不是一定要发生在异国不可,小说着力描绘的那种巨大的失落感,显然是一种更为普遍的当代症候。”

  回过头来去看蒋在的首部小说集《街区那头》,便会发现“异域性”曾是当仁不让的。在这部小说集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于国外,确切地说,发生在加拿大温哥华。这与蒋在的经历相关,她曾经在温哥华留学。因此,《街区那头》中的情绪与感受,几乎都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在同一个宿舍里因为身份不同而发生的龃龉,融入主流社会的努力,种族歧视,等等。在多篇小说中,蒋在都写到参加教会的情节,这是局外之人尝试着融入当地社会中的努力。然而,这些举动更像是表面的仪式,小说中的人物试图以此获得他人的认可。更为深刻与巨大的鸿沟,潜藏在表层之下,且难以逾越。

  最深刻与最彻底的“异域性”是《街区那头》一篇:主人公是黑白混血儿,名字叫卡拉(多么常见的外国名字啊)。母亲是非洲难民,父亲则生活在底层,做着上不得台面的灰色生意。卡拉有向上的雄心,亦有逃离的欲望。然而,在外面的世界溜达一圈后,卡拉灰头土脸地回到家中。母亲出轨的传言,让卡拉与父亲都相信,彼此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母亲的出轨对象据说是名银行家,这让卡拉燃起了寻找亲生父亲的欲望。卡拉确实也行动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此位银行家是位黑人女性。

  若说真的让人感到“意外”,也不尽然。熟悉创意写作的读者,大概能预料到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是标准的、工整的创意写作,但它与生命体验无关。如果遮蔽作者名字,我们会毫不犹豫认为是欧美作家的作品。如此熟稔地调动着身份与种族的筹码,如此娴熟地操控着情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怀疑这篇小说是蒋在的课堂作业。在《街区那头》这本书中,蒋在优秀的才华与叙述令我们赞叹,但更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她的迷茫与慌张——她不知道怎么在小说中处理自我,正如她在温哥华时的茫然。

  因此,我们再去看蒋在的告别宣言,就更能体会到其中的郑重与勇气。异域性写作已带给蒋在诸多的认可与荣誉。按说,在竞争激烈的青年作家群体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与风格,会更容易“出人头地”,这也是当下的时代逻辑——被归类与被标签,如网红博主集中在某个领域创作会得到更多的曝光与流量。作家能主动拒绝被标签的诱惑,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告别向来是艰难的,然而这又是成长无法避免的。

  从《街区那头》到《飞往温哥华》,我们可以读到蒋在的飞跃性的突破与成长。在前者,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蒋在那颗诗人的灵魂在跳跃。蒋在似乎被他乡的孤独所淹没,浓郁的情绪挥之不去。到了后者,蒋在终于将自己抽离出来,较为冷静地观察温哥华、观察自我。诗人的灵魂隐藏在克制、冷静的文字背后,只偶尔显露出来。她在用小说的声调叙述,而非用诗人的声音在抒情。

  在《文学报》的访谈中,蒋在谈及转变的原因,是“从异国他乡回到一个我熟悉又不那么熟悉的故土重新开始生活,必定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另外从校园步入社会,一个人承载的身份会更多——工作者、北漂、女性、女儿、妻子、母亲等等,这些身份会随着时间逐渐开始叠加”。简而言之,作家需要成为一个更为丰盈与充沛的个体,同时,也需要更大的勇气去回答关于自我、社会与时代的问题。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功夫熊猫4》:失意的江湖与失落的“我”

  • 《雪豹》:雪山的精灵与凡间的超越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