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 晗
再没有一代人比“80后”更依恋电视,而且对港剧爱得如此深沉。至今难忘成长中通过港剧见识到了香港的花花世界:车水马龙间的双层巴士,到处林立的霓虹招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算关上电视,起伏跌宕的剧情仍良久回味。
“呐,做人呢最紧要就系开心喇。”“你饿唔饿,我煮碗面俾你食。”耳熟能详的两句港剧经典台词,人情味满满的宽心话不只是安抚伤感、抵御迷惘的妙药,更是香港人的生活图鉴:身处逆境的底层为理想打拼,面对生活一筹莫展,靠港式幽默苦中作乐。就像“冷面笑匠”许冠文说的,香港人永远有一种精神,就算是哭也是笑着哭。
几乎所有“80后”剧迷都有过这样的感叹:我们长大了,再回看过去的港剧,每次重温经典剧集就好似坐上神奇的时光机,秒回往昔,竟然毫无违和感。港剧节奏紧凑不拖沓、台词走心、场景生活化,以及接地气的人设更容易给人以代入感。在亚视ATV与无线TVB平分秋色的鼎盛时代,两家电视台的相互角力,也成全了电视史上诸多颇似“神仙打架”的港剧经典之作。
港剧中出镜率极高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剧迷按图索骥逛吃打卡的网红景点。中环兰桂坊是夜猫子消遣的好去处,《妙手仁心》里Annie和Henry放工后常在After five小酌惬意度过欢乐时光,让很多人对个人未来发展满怀憧憬,幻想着成为像他们那样在业界闻名、有着坚定信念的医生或律师。而在香港的“心脏”地带紧挨着两个浪漫圣地,一个是梅艳芳《梦伴》里唱过的煤气灯街,《义海豪情》里醒哥在此赠予九姑娘定情信物;另一个是《栋笃神探》里莫探员和李慧慧兜兜转转最终重逢的半山扶梯。
深入楼宇窄巷的屋邨劏房,方可触及普通港人真实的生活。深水埗的生记茶餐厅留下了《陀枪师姐》陈三元一家人的欢声笑语,看过《庙街·妈·兄弟》,到了庙街则会感触那个浓缩的江湖。舒国治在《香港的茶餐厅与冰室》提到过“冰室”的由来:在中环或尖沙咀这类炫亮之区不易见着,在陈旧灰暗的老商区的后巷背街倒可偶一见之,有怀旧癖者正好借此寻幽搜古一番。
在港剧里,大时代之下小人物的命运似曾相识:屋企总有个中意食烧腊的老豆、熬糖水的阿妈,还有逢初一、十五去大屿山吃斋拜佛的婆婆,师奶们从铜锣湾血拼归来聊八卦喝下午茶,二十四孝老公下班绕路元朗买老婆饼,全家假期去茶楼吃早茶,必点虾饺、肠粉、凤爪、流沙包,情侣约会路边摊吃炸臭豆腐、钵仔糕……还有那些念念难忘的荧屏情侣,他们不着痕迹的演技令人浮想联翩:《我和春天有个约会》里小蝶含情脉脉的回眸伴着沈家豪悠悠的萨克斯风,《鉴证实录》里呼唤风车带来好运的曾家原和聂宝言,《我本善良》中身陷家族恩怨的齐浩南和石伊明经受了重重磨难,《刑事侦缉档案》里徐飞和武俏君的结局至今意难平……
人生有几多个十年,“80后”感恩有经典港剧陪伴的青葱岁月。事实上,当年“80后”看到的港剧并非原汁原味,但港剧北上并没有遭遇水土不服,还有赖于贴合度极高的国语配音,可以说,这些幕后功臣出神入化的点睛之笔加速了港剧的传播。而且,对粤语感兴趣的初学者一度模仿粤语歌找灵感,《义不容情》的主题曲《一生何求》、《使徒行者》的片尾曲《越难越爱》等成为“80后”百听不厌的常驻歌单,尤其是在《声生不息》里重新演绎时,前奏响起,全场合唱、泪奔,像回到了那个沸腾年代。
在个性化消费的今天,注重隐私和沉浸式享受的“Z世代”青睐于弹幕里的虚拟化陪伴,摒弃了过去电视前的个体围观。各大视频平台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却鲜有值得一刷再刷的新剧。速食文化当道,往往多倍快进就完结了一部“下饭剧”。随着时光的推移,那些曾经供养一代人成长的经典港剧更与何人说?随着大湾区的崛起,港剧和粤语歌能否再度复兴?(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