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绿山水画卷 传承东方美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青绿山水画卷 传承东方美学

来源:人民日报2024-04-07 09:35

  作者:邵 彦

  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人观照自然的艺术呈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展览“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广受好评,使青绿山水进入大众视野。事实上,青绿山水美术创作并不活跃,近些年来才不断有大型展览和精彩新作亮相。从绘画到设计再到数字艺术等,青绿山水的艺术形态和美学意境不断拓展,在与时代脉搏共振、与大众审美和鸣中焕发蓬勃生机。

  重识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也具有强劲的艺术创造力。

  青绿色彩的使用,在中国美术史上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甚至更早。青绿山水画形成于何时呢?虽然东晋顾恺之、隋代展子虔、唐代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都有青绿山水画传世,但青绿山水画创作高峰是在宋代。如果说,在早期石窟壁画中,青绿是装饰色彩,那么在宋代山水画中,青绿更被赋予文化内涵。《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等经典作品,体现了宋代绘画材料和技法发展水平,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高峰之作。

  青绿山水画技法繁复,且易陷于俗艳,在创作上颇具难度。文人画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青绿山水的美学意蕴和人文精神。随着时代发展,青绿山水画形成大青绿、小青绿等多种绘画形态,前者着色浓重,画风富丽华贵,后者在墨骨基础上施以淡彩,画风秀美清新。历代山水画名家赵伯驹、赵伯骕、钱选、赵孟頫、沈周、文徵明、仇英、蓝瑛、张大千、吴湖帆等,尝试将笔墨意趣融入青绿设色,不时开艺术新风,令青绿山水异色斑斓,面貌更趋多元。近年来,关于青绿山水画的研究不断加强,相关著作涌现,从技法、流变等多个角度阐释青绿山水艺术的丰富内涵;“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千峰翠色——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青绿山水绘画展”“山水本色——第二届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等展览,以及相关学术研讨会陆续举办,从传统到当代,共同探讨青绿山水画的创变之路。

  青绿山水画经久不衰,彰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重识青绿山水,尤其是蕴含其中的色彩密码、美学精神,对于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的演变具有积极意义。

  开辟艺术新境

  在中国画中,水墨、青绿是并列的两大色彩体系,意笔、工笔是并列的两大笔法体系。浓墨与重彩之间、狂放和工致之间,存在许多过渡阶梯,四者排列组合,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千变万化的可能。

中国画《飞瀑正拖千嶂雨》,作者石峰。

  继承传统,汲古出新,通过表现山河景象、园林景致、田园风光等,营构沉静清雅的审美意境,是当代青绿山水画创新趋势之一。有的创作者重在彰显新时代山水精神。像高云为江苏大剧院创作的巨幅青绿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取景视角借鉴傅抱石、关山月的同名画作,意境辽远开阔,又创新构图、表达形式,在工写结合中描绘了江苏地域风光。如石峰作品《飞瀑正拖千嶂雨》,用色雅正,在与笔墨节奏的呼应中强化了色彩本身的写意性。他们笔下的山水,既是自然之景,也是画家胸中孕育的理想诗境,让传统山水生发新意蕴。有的创作者积极探索色彩美学与文化意象的巧妙对接。比如“青绿调成见天工——山水画色彩研究展”展出的杨峻《猴王》,内容取材自文学经典《西游记》,画面主体“一岩二松”又借鉴元代画家唐棣作品,并融入现代审美趣味,实现了青绿文化内涵与文学意象辉映。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拓展青绿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立足艺术本体,探索材料和技法极限,强化艺术表现力,是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的又一特征。在“景·色——2023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上,杨惟为《苏园四景图册》在生宣纸上以写意之笔营造油画般的厚重效果,李戈晔《水清不见》系列在皮纸上用湿涂的方式创造出宣纸的微渗化效果,都拓展了传统材料的艺术表达空间。在“青绿调成见天工——山水画色彩研究展”上,王绍强《远不若之二》、刘文东《蓝空澄澈》、杨星《春雨初霁》等作品,对传统青绿色彩体系进行扩展,以适应现代审美。还有一些作品采用半透明的极薄绢本展开创作,如郝量工笔山水画《溪山无尽》。画面色彩将青绿融入古雅中性色,造型却大胆借鉴电子视效,强化几何形状组合和光线感。这两个相反的探索方向,都离开了千余年来青绿山水画的“舒适区”,在挑战自我中开辟艺术新境。

  积极融入其他艺术门类元素,寻找创新空间,丰富了当代青绿山水画的面貌。比如“2023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展出的张志康《藏南雪山》,装饰性的画风受到唐卡影响,但鲜亮的颜色已超出传统青绿的范畴,很好表现了雪域高原的纯净神秘,实现了青绿山水画的题材突破;关健《夜游》汲取舞台美术手法,利用花青色与赭石色的反差,强化了山洞内有照明、外为夜山的景观。

  当代青绿山水画,在对传统和现代的双重观照中,从材料到技法、从色彩到内容,不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拓展文化空间

  与充满本土味道的水墨相比,具有中外复合渊源的青绿,呈现出更强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围绕艺术本体的创新路径上——它可以与多种视觉艺术“嫁接”成活,另一方面也体现于它在架上绘画之外、在与装置艺术的结合上更具自由度。比如,“绿水青山——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当代青绿山水作品邀请展”展出的丁浩《山水再造之一》,以原木薄片修整成矗立的山峰形状,涂以青绿颜料,安置于云天背景中。其美术史“典故”来自盛唐山水屏风壁画;“山体”上明显的木纹和黏附的砂砾则模拟中国画的皴法与点法;外加的西式画框,既是对屏风壁画所绘外框的呼应,也强调了作品的装置艺术属性。这样的“嫁接”创作,让青绿山水在架上绘画之外获得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二〇二三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国风雅韵”篇服装设计“水天碧”长裙,总设计师楚艳。

  近年来,国风雅韵成为审美新风尚。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启示美术工作者在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舞台艺术等领域开拓创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冰舞自由舞比赛中,一对中国选手演绎了花滑版《只此青绿》,男选手的服装上绘有“青峰叠嶂”,女选手的衣裙则如“绿水浮云”,随着冰鞋滑动,青绿相映,刚柔兼济,艺术之美与竞技之美相交融。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楚艳领衔设计的“水天碧”长裙,以渐变的青绿色彩、3D复合工艺制作的亭台楼阁和树木纹样,让“千里江山图”的意境随着舞步缓缓生发。这些实践表明,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创新思维、拓展视野,用当代审美激活传统文化基因。

  创意动画视频《新千里江山图》(局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

  数字技术的赋能,进一步打开青绿山水创作空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在全网上线创意动画视频《新千里江山图》,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辅以青绿色彩,铺展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生动讲述中国故事。还有一些创作者以“艺术+科技”思维,用数字艺术重新演绎青绿山水之美。比如艺术家靳军的个人展览“数境等观”,便呈现了他近年来以数字艺术“转译”传统图像和意境的多组作品。光影流转中,观众得以沉浸式体验青绿之美。

  历经传承发展,融入中华文化并成为标志性符号的青绿色彩体系,其开放性不仅在于技法和风格,更在于文化品格。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青绿为媒,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向世界彰显中华审美风范、讲好中国故事,大有可为。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世界》:小人物写就的谍战传奇

  • 张慧瑜 陈昱坤:泛娱乐化 走出恶性循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