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历史纵深感”为谍战剧提振精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历史纵深感”为谍战剧提振精神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4-12 14:14

  作者:闫 伟

  谍战拍到现在,已暴露出某种疲态。从当年风光无限的《暗算》《潜伏》,到《黎明之前》《悬崖》,到《借枪》《红色》,再到《伪装者》《叛逆者》,最后到近期引发较高收视热度的《追风者》,谍战剧始终在创新中求生存。虽然每年拍摄播出的谍战剧数量可观,但从整个电视剧领域看,大体是从一种题材变为一种类型,再变为了一种元素或符号。当然,从近乎山穷水尽的跋涉探索中,谍战剧也令人欣喜地展露出某些蜕变重生的希望。

“历史纵深感”为谍战剧提振精神

电视剧《追风者》剧照

  这种希望来自作品通过有意打造的年代景深,所产生的历史厚度。如果说十年前的《北平无战事》也可归为广义上的谍战剧的话,那么当时那声遥远的绝响,终于在当下的《追风者》这里听到了依稀的回声。两者之间互相呼应的是,均致力于在历史的缝隙里发挥艺术想象,建构起一个自洽的虚拟世界,从而赋予传奇故事一种丰满浑厚的历史纵深感。相比于单薄平面的谍战故事,这般立体与厚度的呈现,更容易让观众沉浸在气象纷呈的历史景观中。如果再把眼界放宽一些,它与前两年将故事深植于三国时代的古装剧《风起陇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追风者》虽被贴上了“金融谍战剧”的标签,但实际上,对门槛较高的金融业本身感兴趣的观众,也许并不在多数。除了紧张刺激的情节展呈和复杂深层的人性揭示之外,该剧表现的上世纪30年代金融业变革勾连起的那段历史风云和世俗景观,或许是更多观众想从中看到的。当然,这并没有抢了谍战类型本身的戏剧风头,融合得机巧圆润反而相得益彰。况且,谍战剧左突右闪地走到今天,很多时候已经“功夫在诗外”了。

  这种历史深度,并非只为剧作架设一个或宏观、或标签化的时代背景,而需找准并深掘某个历史节点,以事件将其晕染开来,把一段合理化的故事置于其中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当年的《北平无战事》,选取了1948年面对国民党经济全面崩溃,蒋经国强制推行币制改革这样一个历史切入口,把故事讲得有板有眼、惊心动魄。此次《追风者》将视角对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一近代史上动荡与变革的交汇点,其间国家金融体系中多方势力的激烈博弈,为故事展开营造了富有层次的景深空间。乱世中一心报国却经历了信仰坍塌的沈图南,与《北平无战事》里的曾可达很有几分神似,飘在电话那头的“宋先生”也很像“建丰同志”,这兼具历史真实与神秘色彩的一鳞半爪,让剧作在贴地性和想象性两者间更显出张力效果。

  当年,《红色》《借枪》等着力营造的地域化、世俗化氛围,曾为谍战剧的创新带来一抹难得的亮色,把貌似远离凡尘的谍战故事拉回到人间烟火。如今的《追风者》,通过还原那个年代上海滩上层与底层两个社会场域,尽力把历史氛围感拉满。一边是西装革履、汽车洋房、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另一边是居住在七宝街的穷苦工人、小商小贩、黄包车夫,还有落魄却睿智的爷叔、精明却善良的周姨等,特别是对当年人头攒动、瞬息多变的证券交易所的生动再现,让冰冷的史实有了可亲可感的人格温度,剧作的历史纵深在这里也得到了生动呈现。

  在谍战故事的制作方面,《追风者》还是沿用了中规中矩的配方。除了常规化的谍战线、成长线、情感线等交织并行叙述以外,正反双方几种类型化的人物也都不陌生,特别是“导师”和“赤子”这种男性之间的精神牵引、惺惺相惜,成为近年屡试不爽的类型化人物关系。有意思的是,也许是由于信仰与情感、智慧与热血、英雄与世俗深融博弈的题材优势,谍战剧总能成为某些男演员一战功成或华丽转身的宝地,《潜伏》的孙红雷、《伪装者》的靳东、《红色》的张鲁一、《叛逆者》的朱一龙,现在似乎又轮到了《追风者》的王一博。青涩而有天赋,且历经人格和信仰双重成长的青年男性角色,几乎成为近年谍战剧的标配。此次王一博的魏若来依然承担这一功能,其人物塑造上的完成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导演用“蚌”来形容王一博的表演,外面是坚硬的壳子,里面是柔软的内心。

  谍战剧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一是悬念丛生、反转不断、紧张刺激的情节铺陈,再一个是戴着面具、隐藏身份,在高压下时刻面临两难考验的人物命运。把谍战戏内核做扎实的前提下,通过多元创新来破解创作的陈旧套路与观众的审美疲劳,是谍战剧的进阶之道。近些年,在经历了虐情化、世俗化、青春化等不同阶段的突围尝试后,向着历史纵深处的寻觅与发力,或许能为谍战剧打开下一个创作发展的风口。

  (作者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